第1章 导论 1
1.1 最近的历史 3
1.2 目前的方法:洞见与局限 6
1.2.1 多元主义 6
1.2.2 普遍性 8
1.2.3 “厚实”与“单薄” 13
1.2.4 对话与变革 17
1.2.5 历史与儒家思想 21
1.3 关于本书的内容 25
第2章 语言、概念与多元主义 29
2.1 各种概念 30
2.1.1 语言与概念 30
2.1.2 迈向整体性理论 34
2.1.3 一种共同的实践 38
2.1.4 客观性 41
2.2 概念的距离 45
2.2.1 交流的中断 45
2.2.2 由词来说话 47
2.3 多元主义 52
第3章 多元主义的后果 56
3.1 我们自身的价值观 58
3.2 静态的态度 66
3.2.1 忽略 66
3.2.2 压制 67
3.2.3 适应 70
3.3 动态的接触 75
3.3.1 实用主义的分歧 75
3.3.2 实质性接触 78
3.4 多样化的策略与分裂的共同体 81
第4章 新儒家思想向合理欲望的转变 85
4.1 新儒家思想反对欲望? 87
4.2 包容欲望 95
4.2.1 黄宗羲 96
4.2.2 陈确 98
4.2.3 顾炎武 100
4.2.4 戴震 105
4.3 结论 109
第5章 19世纪的渊源 113
5.1 国际法的翻译 117
5.1.1 《海国图志》 117
5.1.2 丁韪良的《万国公法》 120
5.2 洋务运动 124
5.3 日本 128
5.3.1 翻译 129
5.3.2 儒家、自由主义者、激进主义者与官僚 130
5.4 19世纪90年代的改良主义者 138
5.4.1 改革的传统 139
5.4.2 1898年前的民权 143
5.4.3 个人权利? 145
5.4.4 张之洞 148
5.4.5 来自香港的声音 152
5.5 结论 154
第6章 20世纪初的活力 156
6.1 梁启超与耶林 157
6.1.1 求诸“历史”? 157
6.1.2 耶林为权利和法律而斗争 160
6.1.3 梁启超与权利 168
6.1.4 “权利”与法律 176
6.2 刘师培的“权利”概念 181
6.2.1 私利 183
6.2.2 合理的能力 186
6.2.3 引申 188
6.2.4 权利与义务 191
6.3 结论 194
第7章 1949年以前的变化、延续与合流 197
7.1 陈独秀 200
7.2 高一涵 208
7.3 合流:杜威 214
7.4 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 221
第8章 保持特色与继续接触 226
8.1 权利与利益 229
8.1.1 将权利视为受保护利益的西方权利理论 230
8.1.2 中国人的利益 236
8.1.3 接触 243
8.2 权利与和谐 248
8.2.1 西方理论中的冲突与和谐 249
8.2.2 中国人的和谐 253
8.2.3 赢得和谐 257
8.3 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 264
8.3.1 复杂的现实 264
8.3.2 分析与接触 267
第9章 结论 275
参考书目 286
词汇表与索引 318
译者后记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