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专业五年制试用教材 生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生理教研室编;陈肇熙主编;于式青审阅
  • 出 版 社:第一军医大学训练部
  • 出版年份:1979
  • ISBN:
  • 页数:405 页
图书介绍:

绪言 1

一、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一)急性实验 1

(二)慢性实验 2

三、生理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

第一章 基本生理过程 3

第一节 膜及其通透性 3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形态结构 3

(一)单位膜的概念 3

(二)单位膜的化学组成 3

(三)单位膜的结构 4

二、膜的结构及其与转运机能的关系 4

(一)单纯扩散 5

(二)易化扩散 6

(三)水通过细胞膜的净扩散——渗透 7

(四)主动转运 7

(五)胞饮与胞泄——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形式 8

第二节 生物电现象和兴奋 9

一、膜电位 9

(一)膜电位及其发现 9

(二)膜电位的测量 9

(三)膜电位的离子学说 10

二、动作电位 12

(一)动作电位的波形 12

(二)Na+在动作电位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主要证据 13

(三)动作电位的发生——阈电位的概念 13

三、动作电位的时相与兴奋性的关系 14

(一)动作电位的时相 14

(二)锋电位和后电位的特点 14

(三)组织受刺激后兴奋性的变化及其与动作电位各时相的关系 16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传导 16

一、冲动的传导 16

(一)传导的机理 16

(二)神经传导的特征 17

(三)神经传导的速度 17

(四)神经纤维的分类及各类纤维的机能特点 18

二、突触传递 20

(一)突触的结构和种类 20

(二)突触传递的机理 21

(三)突触传递的特点 23

(四)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23

第四节 肌肉的收缩过程 25

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25

(一)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 25

(二)单收缩 25

(三)强直收缩 26

二、肌肉收缩的原理 27

(一)肌细胞的超微结构 27

(二)肌肉的收缩蛋白质 28

(三)肌肉收缩的肌丝滑动学说 29

(四)兴奋—收缩偶联以及Ca++的作用 30

三、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 31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生理 33

第一节 反射 33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机能 33

二、反射 33

(一)反射的定义 33

(二)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 34

(三)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 35

(四)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36

第二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2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 42

(一)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42

(二)牵张反射 43

(三)脊髓休克 45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46

(一)网状结构的抑制区与易化区 46

(二)高级中枢对网状结构抑制区及易化区的影响 47

(三)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理 48

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9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 49

(二)锥体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9

(三)锥体外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1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4

(一)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和联系 54

(二)纹状体的主要机能 54

五、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6

(一)小脑的区分及神经联系 56

(二)小脑对运动机能的调节 56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 59

一、植物神经 59

(一)植物神经的结构特点 59

(二)植物神经的主要生理作用 61

(三)植物神经末梢的递质 63

二、植物性机能的中枢调节 69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9

(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9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0

(四)大脑边缘系统 73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76

一、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 76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76

(二)感受器的生理特点 77

二、脊髓感觉传导的特征 79

三、丘脑及其投射系统 80

(一)丘脑的核群 80

(二)丘脑的投射系统 83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机能 83

(一)体表感觉代表区 83

(二)本体感觉代表区 84

(三)内脏感觉代表区 84

(四)视觉代表区 84

(五)听觉代表区 85

(六)嗅觉和味觉代表区 85

五、感觉的两类投射系统 86

(一)特异投射系统及其作用 86

(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作用 86

(三)两类投射系统在感觉形成中的相互关系 88

六、中枢神经系统对感觉机能的传出控制 88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及脑电图 89

一、条件反射 89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89

(二)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91

(三)条件反射的生理意义 91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机能 92

(一)大脑皮层的语言代表区 92

(二)人的优势半球现象 93

三、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93

(一)脑电图与皮层电图 93

(二)脑电图正常的波形 94

(三)脑电的产生原理 95

(四)皮层诱发电位 96

四、睡眠 97

(一)睡眠时的生理变化 98

(二)睡眠的时相 99

(三)睡眠的机理 99

五、学习与记忆 101

(一)人类学习与记忆的过程 101

(二)记忆障碍 102

(三)学习和记忆的原理 103

第三章 感觉器官 104

第一节 视觉 104

一、眼球的结构概述 104

二、眼的折光机能 106

(一)光的折射和成像 106

(二)眼的折光系统和成像 107

(三)眼的折光调节功能 109

(四)眼的折光缺陷 113

三、眼的感光机能 115

(一)视网膜各层细胞的分布与联系 115

(二)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及视觉的二元学说 116

(三)视觉感光细胞的光化学 117

(四)视力与视野 118

(五)后作用与融合现象 120

(六)暗适应 120

(七)视网膜电现象 122

四、颜色视觉 122

(一)色光谱的物理特点 123

(二)色觉学说 123

(三)色觉异常 123

五、双眼视觉 124

六、视神经冲动的传入途径及其皮层的投射区 125

第二节 听觉 126

一、耳的集音和传音功能 127

(一)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的功能 127

(二)中耳的传音功能 128

二、耳的感音功能 129

(一)内耳的结构 129

(二)听冲动的产生 131

(三)内耳对声音的初步分析功能 133

(四)听冲动的传入途径及其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 134

(五)正常的听觉及音响 135

三、听觉的适应和疲劳 136

四、音源的方位判定 137

第三节 前庭功能 137

一、椭圆囊及球囊的结构与功能 137

(一)椭圆囊及球囊的结构 137

(二)椭圆囊囊斑的功能 139

二、三半规管的结构与功能 140

(一)三半规管的结构 140

(二)三半规管的功能 140

第四节 其它感觉 142

一、嗅觉和味觉 142

(一)嗅觉 142

(二)味觉 143

二、触觉和压觉 144

三、温度觉 145

第五节 痛感 147

一、痛觉的分类及其传导径路 147

二、痛觉感受器及适宜刺激 150

三、痛觉的学说 151

四、针刺镇痛作用及其原理的探讨 15

第四章 血液生理 155

第一节 概述 155

一、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 155

二、血液的一般生理功能 156

(一)运输机能 156

(二)保持酸硷度相对恒定 156

(三)调节体温的机能 156

(四)防御和保护机能 156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一般理化性质 157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比容 157

二、血液的一般理化性质 157

第三节 血液的有形成分 158

一、白细胞 158

(一)血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158

(二)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59

(三)白细胞数量的调节 159

二、红细胞 160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160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60

(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61

三、血小板 162

第四节 血量和血型 162

一、血量 162

(一)血量的测定方法 162

(二)人体正常血量及其变动 162

二、血型 163

(一)红细胞的凝集现象 163

(二)ABO血型 163

(三)ABO血型的遗传 164

(四)Rh因子及其临床意义 166

第五章 循环生理 167

第一节 心脏生理 167

一、心肌细胞及其生理特性 168

(一)心肌细胞的结构特点 168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168

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学 169

(一)一般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和动作电位 169

(二)起搏细胞的电位特点 173

(三)快反应和慢反应电位 175

(四)离子(K+、Na+、Ca++)对心脏机能的影响 176

三、心脏的传导系统 177

(一)窦房结 177

(二)结间和房室传导径路 178

(三)房室结 178

(四)房室束和束枝 179

(五)普顷野纤维 180

(六)心脏内兴奋的传播以及影响心肌细胞传导速度的因素 180

四、心脏的射血过程 182

(一)心动周期的定义及分期 182

(二)心动周期中射血过程的分析 183

(三)心音 187

五、心输出量 189

(一)心输出量的概念 189

(二)心输出量的测定原理 190

(三)心输出量的正常数值及其变异 191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92

六、心电图 196

(一)心电图描记原理和方法 197

(二)正常心电的基本波形 198

(三)心电图各波发生的原理 199

(四)心电图各波、间期和段的命名和意义 202

(五)心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 203

第二节 血压 204

一、概述 204

(一)血管的分类及其与机能的关系 204

(二)血压的定义及生理意义 204

(三)血管系统各段的血压、阻力、流速和血管总横断面积的关系 205

二、动脉血压 206

(一)动脉血压的正常数值与变异范围 206

(二)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 208

三、静脉血压 210

(一)静脉血压的测定方法 210

(二)重力对于静脉压的影响 211

(三)静脉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211

第三节 脉搏与血流速度 211

一、脉搏 211

(一)动脉搏 211

(二)静脉搏 213

(三)毛细血管(小动脉)搏动 214

二、血流速度与循环时间 214

(一)血流速度 214

(二)循环时间 215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15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216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 216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217

二、心血管的调节中枢 218

(一)延髓的心血管中枢 218

(二)其他影响心血管活动的中枢部位 219

三、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219

(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牵张)感受器反射 219

(二)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 221

(三)朋氏反射 221

(四)其他感受野的传入冲动对血压的影响 221

四、体液调节 222

(一)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 222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 222

(三)抗利尿激素 223

(四)激肽、组织胺和前列腺素等 223

第五节 微环循、组织液与淋巴循环 224

一、微循环 224

(一)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224

(二)微循环的功能特点 226

(三)微循环的调节 227

二、组织液 228

(一)组织液 228

(二)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机理一有效滤过压 228

三、淋巴循环 229

(一)淋巴的生成 229

(二)淋巴循环 230

第六节 个别器官循环 230

一、冠状循环 230

(一)冠状血管的解剖特点和我国人冠状血管分布特点 230

(二)心肌的代谢与血液供应特点 231

(三)心动周期中冠脉血流量的变化及其决定因素 232

(四)冠状循环的调节 233

二、肺循环 234

(一)肺循环的特点 234

(二)影响肺循环的因素 234

三、脑循环 235

(一)脑的代谢与血液供应特点 235

(二)影响脑血流量的因素 235

(三)血脑屏障 235

第六章 呼吸生理 237

第一节 肺的通气 237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特点 237

(一)呼吸道 238

(二)肺泡 238

二、肺通气的动力 240

(一)平和呼吸和加强呼吸的机械运动 240

(二)胸膜腔内压和肺内压 241

(三)人工呼吸原理 243

三、肺通气的阻力 243

(一)弹性阻力 244

(二)非弹性阻力 245

四、肺的通气量 246

(一)肺容量 246

(二)肺通气量 247

第二节 气体交换 249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249

(一)气体的分压与张力的概念 249

(二)气体分压差在气体交换中的意义 249

二、肺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251

(一)肺内气体交换 251

(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251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252

(一)肺泡通气量 252

(二)肺循环血量 252

(三)肺泡膜的通透性和总面积 252

(四)通气/血流比值 252

第三节 气体运输 253

一、氧的运输 254

(一)血红蛋白和氧的可逆性结合 254

(二)氧离曲线 255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256

(一)碳酸氢根形式的运输 256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 258

(三)氧分压对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 258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258

一、呼吸节律的维持 258

(一)延髓的呼吸中枢及其节律性的活动 260

(二)长吸中枢和呼吸调整中枢及其在维持节律性呼吸中的作用 261

(三)肺牵张反射 262

二、血液中化学成分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263

(一)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 64

(二)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265

(三)氢离子浓度对呼吸的影响 266

三、其它内、外感受性反射及防御反射对呼吸的影响 266

四、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 267

五、低气压对呼吸的影响 267

第七章 消化生理 270

第一节 概述 270

一、消化、吸收的概念及意义 270

(一)消化、吸收概念 270

(二)消化过程 270

(三)祖国医学对消化功能的认识 270

二、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271

(一)外来神经 271

(二)内在神经丛 272

三、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273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273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273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274

一、机械性消化——咀嚼与吞咽 274

(一)咀嚼运动及其意义 274

(二)吞咽及其过程 274

二、化学性消化——唾液的分泌 276

(一)唾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276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276

第三节 胃内的消化 276

一、机械性消化——胃的运动 277

(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意义 277

(二)胃运动的调节 278

(三)胃的排空 280

(四)呕吐 281

二、化学性消化——胃液的分泌 282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282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284

三、胃粘膜屏障 289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289

一、机械性消化——小肠的运动 290

(一)小肠运动的主要形式及作用 290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291

二、化学性消化——小肠内消化液的分泌 292

(一)胰液的分泌 292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294

(三)小肠液的分泌 296

第五节 大肠内的消化 298

一、大肠的运动与排便 298

(一)大肠运动的主要形式与作用 298

(二)排便 298

(三)食物残渣通过消化道的时间 298

二、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的细菌活动 299

(一)大肠液的分泌 299

(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299

第六节 吸收 299

一、消化道的吸收概况 299

二、各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和途径 300

(一)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300

(二)糖的吸收 301

(三)蛋白质的吸收 301

(四)脂肪的吸收 301

第八章 排泄生理 303

概述 303

第一节 尿的生成 303

一、肾脏结构的特点 303

(一)肾单位 303

(二)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 305

(三)肾小球旁器 306

(四)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306

二、尿的生成过程 307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307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12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 314

(四)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作用的因素 314

(五)尿浓缩和稀释机理(逆流倍增学说) 315

第二节 肾脏机能的生理意义 317

一、调节体内水和渗透压的相对平衡 317

二、调节电解质平衡 318

(一)肾在钠、钾平衡中的作用 319

(二)肾在钙磷平衡中的作用 319

三、调节酸硷平衡 319

(一)肾小管“泌H+保Na+”作用(H+—Na+交换) 319

(二)肾小管“排NH4+换Na+”作用 320

(三)肾小管“泌K+换Na+”(K+—Na+交换) 321

第三节 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321

一、肾素 321

二、1,25—二羟钙化醇 322

三、肾性促红细胞生成因子 323

第四节 血浆清除率 324

一、清除率的概念和测定原理 324

二、肾小球滤过率测量 325

三、肾血流量的测量 326

第五节 排尿 326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326

二、膀胱内压与排尿的关系 327

三、排尿反射 328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330

第一节 能量代谢 330

一、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330

(一)直接测定法原理 330

(二)间接测定法——气体代谢法 331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基本因素 334

三、能量代谢的调节 335

(一)内分泌对能量代谢的调节 335

(二)神经系统对能量代谢的调节 335

四、基础代谢 336

(一)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336

(二)基础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意义 336

(三)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的关系 336

(四)基础代谢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异 337

第二节 体温调节 337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异 338

(一)正常体温 338

(二)体温的生理性变异 339

二、产热和散热 340

(一)产热过程 340

(二)散热过程 340

三、发汗 341

(一)汗的成分 341

(二)发汗量 341

(三)汗腺的调节 342

四、体温的调节 342

(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343

(二)体温调节的传出途径 344

第十章 内分泌 346

第一节 概述 346

一、内分泌腺和激素概念 346

二、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 346

三、激素作用的特点 346

四、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的关系 347

五、激素作用的原理 347

六、研究内分泌机能的方法 349

第二节 甲状腺 349

一、结构特点和它所分泌的激素 349

二、甲状腺激素 350

(一)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 350

(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存、释放与转运过程 350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352

(一)对机体代谢的作用 352

(二)对生长发育的作用 353

(三)对心血管的作用 353

(四)对其它机能的影响 354

四、甲状腺机能的调节 354

(一)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的相互作用 354

(二)交感神经的作用 355

(三)血碘水平对甲状腺分泌的影响 356

五、甲状腺机能异常 356

(一)甲状腺机能亢进 356

(二)甲状腺机能不足 357

(三)地方性甲状腺肿 358

第三节 甲状旁腺与甲状腺“C”细胞 358

一、甲状旁腺 358

(一)结构特点及它所分泌的激素 358

(二)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 359

(三)甲状旁腺素分泌的调节 360

二、甲状腺“C”细胞与降钙素 360

(一)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360

(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361

第四节 胰岛 362

一、结构特点及它所分泌的激素 362

二、胰岛素 363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363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364

(三)胰岛素分泌的异常 366

三、胰高血糖素 366

(一)胰高血糖素对代谢的作用 366

(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 367

第五节 肾上腺 367

一、肾上腺皮质 367

(一)肾上腺皮质结构特点及其分泌的激素 367

(二)肾上腺皮质的主要功能 368

(三)肾上腺皮质机能的调节 371

(四)肾上腺皮质机能异常 373

二、肾上腺髓质 374

(一)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374

(二)肾上腺髓质机能的调节及其在应急中的作用 375

第六节 脑垂体 375

一、垂体前叶 376

(一)结构特点 376

(二)垂体前叶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377

(三)垂体前叶机能调节 379

二、垂体后叶 381

(一)结构特点及分泌的激素 381

(二)垂体后叶激素的分泌、?存和释放 382

(三)垂体后叶激素的作用 382

(四)垂体后叶机能调节 382

第七节 性腺 383

一、卵巢的内分泌机能 383

(一)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分泌的激素 383

(二)卵巢激素的作用 383

(三)卵巢机能调节 384

(四)月经周期及其与内分泌的关系 386

(五)胎盘的内分泌机能 387

二、睾丸的内分泌机能 389

(一)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389

(二)雄激素分泌的调节 389

第八节 其它内分泌 390

一、胃肠胰内分泌系统(APUD系统) 390

(一)胃肠胰内分泌系统概念 390

(二)胃肠胰激素的化学本质和生理作用 390

(三)胃肠胰激素作用的相互关系 392

二、前列腺素 392

(一)前列腺素的来源、化学本质与分类 392

(二)前列腺素的生物活性与生理作用 393

三、胸腺 394

(一)胸腺激素的来源与化学本质 395

(二)胸腺激素的作用 395

四、松果体 395

图表索引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