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1章 创新本质论 2
1.1 创新泛涵论 2
1.2 创新本质论 3
1.3 创新相对论 5
1.4 创新层次论 7
第2章 创新过程论 9
2.1 创新模式论 9
2.2 创新问题论 11
2.3 变异思考论 11
2.4 创新设想论 12
2.5 创新实验论 14
2.6 创新成果论 15
第3章 创新思维论 17
3.1 创新意识论 18
3.2 创新思路论 19
3.2.1 正向创新思路 20
3.2.2 反向创新思路 21
3.2.3 合向创新思路 23
3.2.4 横向创新思路 24
3.3 创新思维方法论 27
3.3.1 辐辏思维方法 28
3.3.2 辐射思维方法 33
3.3.3 联想模拟论 36
3.4 创新直觉论 42
第4章 创新能力论 47
4.1 创新观 47
4.2 创新动机论 50
4.3 创新知识论 53
4.4 创新技能论 55
第5章 技术创新论 57
5.1 技术创新概念论 60
5.2 技术创新模式论 62
5.2.1 界定创新活动区间 62
5.2.2 创新活动要素分析 63
5.2.3 创新模式 64
5.2.4 创新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65
5.3 技术创新类型论 66
5.3.1 创新主体分类论 67
5.3.2 客体分类 70
5.3.3 质—量分类 75
5.3.4 技术的导入方式分类 77
5.4 技术创新主体论 80
5.5 技术创新动力论 84
5.5.1 第一动力论 84
5.5.2 政策导向论 85
5.5.3 创新偏好论 87
5.5.4 浮力效应论 88
5.5.5 需求拉动论 90
5.5.6 科学推动论 90
5.6 创新体系论 91
5.6.1 国家创新体系论 92
5.6.2 企业创新体系 93
5.6.3 企业创新联盟 95
5.7 创新制度论 97
5.7.1 国家创新制度 97
5.7.2 企业创新制度 101
第6章 创新人才论 109
6.1 创新潜质论 109
6.2 创新效能论 111
6.2.1 观察多角度 111
6.2.2 提问题多思路 112
6.2.3 创意先一步 113
6.2.4 解题高效率 114
6.3 个性品质论 115
6.3.1 个性与人格 115
6.3.2 创新品格论 116
6.3.3 障碍因素论 121
6.4 创新素质论 124
6.4.1 社会用人标准变化对创新素质的映射 125
6.4.2 创新人才素质构成的理论模型 127
6.4.3 创新素质培养论 128
第7章 创新教育论 129
7.1 创新教育历史论 129
7.2 创新教育目标论 133
7.3 创新教育模式论 135
7.4 创新教育方法论 138
7.5 创新教育系统论 142
第8章 创新技术论 145
8.1 创新技术概念论 145
8.2 创新技术原理论 147
8.3 创新技术构成论 154
8.4 创新技术操作论 156
8.5 创新技术发展论 158
第9章 创新民主论 160
9.1 民主创新论 160
9.2 创新民主论 162
9.3 创新民主方法论 163
9.3.1 经典BS法 163
9.3.2 德式BS法——635法 164
9.3.3 六顶思考帽 165
第10章 创新效用论 167
10.1 创新生存论 167
10.1.1 人类生存创新论 167
10.1.2 民族生存创新论 169
10.1.3 企业生存创新论 171
10.1.4 个体生存创新论 173
10.2 创新发展论 176
10.2.1 创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176
10.2.2 创新与国家的富强 180
10.2.3 创新与企业发展 185
10.2.4 创新与个人的成功 187
附录A 2003矛盾矩阵表 188
后记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