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安全性概述 1
1.1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概述 1
1.1.1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概念 2
1.1.2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与人机工程学的关系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 综合机械化采煤概述 7
1.4 本书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
1.4.1 煤矿采煤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的特点 13
1.4.2 采煤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性 14
1.4.3 本书特色 14
1.4.4 本书的主要内容 18
参考文献 19
2 人的特性分析 22
2.1 事故致因理论 22
2.1.1 概述 22
2.1.2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过程 32
2.1.3 事故致因理论 34
2.1.4 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 45
2.2 人的S-O-R模型 47
2.3 人的反应特性 48
2.3.1 调节时间周期 48
2.3.2 刺激量与感觉量 48
2.3.3 反应时间 49
2.4 人的行为特性分析 52
2.4.1 人的行为模式 52
2.4.2 人的行为特性 53
2.4.3 与安全有关的行为特征 54
2.5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 55
2.5.1 性格 55
2.5.2 气质 57
2.5.3 能力 57
参考文献 58
3 综采面作业人员的人为失误及其可靠性分析 59
3.1 人为失误的概念 59
3.2 人为失误的分类 60
3.3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人为失误的原因分析 61
3.4 人为失误的控制 64
3.4.1 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体制 64
3.4.2 人的安全化 64
3.4.3 生物节律与人为失误 65
3.4.4 作业标准化 68
3.4.5 改善环境 69
3.4.6 设计良好的人机界面 70
3.4.7 倡导企业安全文化 70
3.5 人的可靠性分析 80
3.5.1 概述 80
3.5.2 人的模糊可靠性的计算 81
3.5.3 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的评价 85
参考文献 85
4 工伤事故与人的因素的关系分析 87
4.1 工伤事故与人的素质的关系 87
4.1.1 新庄矿工伤事故状况 87
4.1.2 新庄矿工伤事故受害者的素质状况 87
4.1.3 工伤事故受害者的素质与事故的关系 90
4.1.4 结论 92
4.2 综采面工伤事故与人的心理因素的关系 93
4.2.1 性格与工伤事故的关系 93
4.2.2 工伤事故与心理状态的关系 95
4.3 工伤事故与疲劳的关系分析 98
4.3.1 疲劳概述 99
4.3.2 产生疲劳的原因 100
4.3.3 预防疲劳影响采煤安全的措施 101
参考文献 103
5 综采面机的特性及其可靠性分析 104
5.1 机的C-M-D模型 104
5.2 机的特性及人机功能分配 105
5.3 综采面机的可靠性分析 106
5.3.1 可靠性理论基础 106
5.3.2 综采面机的可靠性分析 113
5.4 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 114
5.4.1 故障模式 115
5.4.2 分析程序 120
5.4.3 致命度分析 121
5.4.4 刮板输送机故障模式 123
参考文献 123
6 综采面事故与机的关系分析 124
6.1 综采面事故中机的因素 124
6.2 综采面事故的事件树分析 124
6.2.1 概述 124
6.2.2 事件树分析的理论依据及程序 125
6.2.3 综采面机械设备故障的事件树分析 126
6.3 综采面事故的事故树分析 129
6.3.1 概述 129
6.3.2 事故树分析的概念 130
6.3.3 事故树分析的步骤 130
6.3.4 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 131
6.3.5 事故树的结构函数 132
6.3.6 顶上事件发生概率 133
6.3.7 三种重要度的分析与计算 135
6.3.8 综采面事故的事故树分析 136
参考文献 141
7 综采工作面环境因素分析 143
7.1 劳动环境概述 143
7.2 综采面环境与安全 144
7.2.1 顶板与安全 144
7.2.2 瓦斯与安全 145
7.2.3 温度与安全 155
7.2.4 湿度与安全 161
7.2.5 风速与安全 165
7.2.6 热辐射与安全 165
7.2.7 噪声与安全 166
7.2.8 粉尘与安全 176
7.2.9 照明与安全 190
7.2.10 作业空间与安全 199
7.2.11 有毒有害气体与安全 199
7.3 综采面事故与环境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208
7.3.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和计算方法 208
7.3.2 影响综采事故的环境因素及关联度计算 211
7.3.3 结果分析 213
7.4 采煤工作面环境状况的模糊聚类分析 214
7.4.1 模糊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和计算方法 215
7.4.2 采煤工作面环境状况的模糊聚类分析 216
7.5 改善采煤工作面环境状况的措施 220
7.5.1 降低瓦斯浓度的措施 221
7.5.2 温度、湿度的改善措施 234
7.5.3 降低井下噪声的措施 235
7.5.4 综采工作面粉尘的控制措施 236
7.5.5 改善工作面光照环境的措施 237
参考文献 239
8 综采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安全性综合评价 243
8.1 安全性综合评价概述 243
8.1.1 安全评价的目的 243
8.1.2 安全评价的意义 244
8.1.3 系统安全评价的原理 245
8.1.4 安全评价的原则 249
8.1.5 安全评价的程序 252
8.1.6 安全评价的内容 253
8.1.7 安全评价的限制因素 253
8.1.8 系统安全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255
8.1.9 安全评价的发展概况 255
8.2 安全性综合评价的定性方法 262
8.2.1 检查表式安全评价法 263
8.2.2 作业危险条件评价法 265
8.2.3 MES评价法 268
8.2.4 MLS评价法 268
8.3 灰熵综合评价模型 269
8.3.1 灰熵与灰熵增定理 270
8.3.2 均衡度 270
8.3.3 灰色关联度 270
8.3.4 单层次灰熵综合评价 271
8.3.5 多层次灰熵综合评价 272
8.4 基于熵权的TOPSIS方法 273
8.4.1 TOPSIS方法概述 273
8.4.2 基于熵权的TOPSIS方法 274
8.5 模糊综合评价法 276
8.5.1 模糊数学的基础知识 276
8.5.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78
8.6 基于AHP-可拓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 282
8.6.1 利用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282
8.6.2 可拓理论概述 288
8.6.3 安全性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 291
8.6.4 可拓综合评价模型 291
8.7 基于粗糙集-属性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 294
8.7.1 利用粗糙集理论确定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 294
8.7.2 基于属性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 296
8.8 基于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价模型 301
8.8.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301
8.8.2 基于BP神经网络评价的基本步骤 305
8.9 采煤工作面安全性灰熵综合评价 308
8.9.1 确定评价对象集 308
8.9.2 建立评价指标集 308
8.9.3 第二层次灰熵综合评价 310
8.9.4 第一层次灰熵综合评价 313
8.9.5 灰熵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313
8.10 采煤工作面安全性TOPSIS评价 314
8.10.1 第二层次综合评价 314
8.10.2 第一层次综合评价 316
参考文献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