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
一、政区 11
第1章 自然环境 16
第2章 行政区域 17
第一节 明清 17
第二节 中华民国 17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 18
二、党政 43
第1章 中国共产党 44
第一节 方山乡党委 44
第二节 村党支部 45
第2章 人民代表大会 46
第3章 乡政府 47
第一节 乡公所 47
第二节 乡人民政府 47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 48
三、农业 49
第1章 体制变革 52
第一节 土地改革 52
第二节 山林权属变更 53
第三节 互助合作 54
第四节 人民公社 55
第五节 联产承包 56
第2章 农业生产 57
第一节 耕作制度 57
第二节农作物 58
第三节 农具 59
第四节粮食产量 60
第五节粮油加工 62
第六节奇云山牧场 63
第七节造田 64
第八节 水利建设 65
第3章 林业生产 66
第一节 用材林 66
第二节 经济林 68
第三节 林木管护 69
第4章 稻田养鱼 70
第一节 田鱼 70
第二节 田鱼干 72
四、工商 金融 73
第1章 冶炼 74
第2章 采矿 75
第一节 图书石 75
第二节 叶蜡石 76
第三节 磨刀石 77
第3章 石雕 78
第一节 制作 78
第二节 销售 82
第4章 水电 83
第一节 石前电站 下碓电站 83
第二节 奇云山电站 84
第5章 手工业 86
第6章 社队企业 87
第7章 商业 88
第一节 供销社 88
第二节 商店 88
第三节 饮食服务业 90
第四节 异地经商 91
第8章 金融 92
五、建设 93
第1章 房屋 94
第一节 住宅 94
第二节公用房 102
第2章 道路 104
第一节古道 104
第二节 路亭 106
第三节 桥梁 108
第四节 公路 111
第3章 邮电 113
第一节 邮政 113
第二节 电话 114
第4章 自来水 115
六、华侨 117
第1章 起源 发展 118
第2章 分布 职业 120
第一节 分布 120
第二节 职业 122
第3章 奉献 地位 124
第一节 奉献 124
第二节 地位 130
第4章 侨团 136
第一节 侨团 136
第二节 三胞眷属联谊会 138
七、教育 139
第1章 学校 140
第一节 学塾 140
第二节 幼儿园 141
第三节 小学 142
第四节 中学 145
第五节 冬学 民校 147
第2章 学生 148
第3章 教师 151
第4章 校舍 152
八、文化 155
第1章 文艺创作 156
第一节 谚语民谣 156
第二节 诗词 158
第三节 民间故事 168
第四节 书画雕刻 172
第2章 文化活动 180
第一节 广播电视 180
第二节 电影队 剧团 181
第3章 民间娱乐 182
第一节 鱼灯 182
第二节 采茶 183
第4章 宗谱 184
第一节 部分姓氏修谱概况 185
第二节 谱文摘录 186
九、社会 187
第1章 人口姓氏 188
第一节 人口 188
第二节 姓氏 190
第2章 民俗 192
第一节 生产习俗 192
第二节 生活习俗 193
第三节 建房砌灶 194
第四节 礼仪习俗 194
第五节 岁时习俗 195
第六节 社会习俗 196
第3章 宗教 197
第一节 道教 197
第二节 佛教 198
第三节 基督教 199
十、人物 201
第1章 烈士 202
第2章 劳动模范 203
第3章 重要战事参战人员名录 204
第一节 辛亥革命 204
第二节 抗日战争 204
第三节 抗美援朝 204
第4章 部队营级、县局级以上人员名录 205
第一节 部队营级以上人员 205
第二节 县局级以上人员 206
第5章乡、村党政干部名录 208
第一节 中共方山乡党委正、副书记 208
第二节 方山乡公所、乡人民政府正、副乡长 210
第三节 中共各村党支部书记 213
第四节 各行政村主要干部 215
第6章 科技人员、中小学校长名录 219
第一节 科技人员 219
第二节 中、小学校长 220
第7章 县党代会、人代会代表名录 222
第一节 县党代会代表 222
第二节 县人代会代表 223
第8章 大专院校毕(肄)业人员 225
附录 233
一、支援家乡建设捐资名录 234
二、编印《方山乡志》捐资名录 239
三、方山乡小康生态示范住宅区规划 240
《方山乡志》编纂委员会 241
后记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