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腧穴学概论 1
第一节 腧穴的基本概念 1
一、腧穴释义 1
二、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
第二节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2
一、腧穴的起源 2
二、腧穴的发展 2
第三节 腧穴的分类 3
一、十四经穴 3
二、经外奇穴 3
三、阿是穴 3
第四节 腧穴的命名 4
一、自然类 4
二、物象类 4
三、人体类 4
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法 5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5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6
三、手指比量定位法 7
第六节 腧穴的作用 8
一、输注气血 8
二、反映病痛 9
三、防治疾病 9
第七节 腧穴的主治规律 10
一、分经主治规律 10
二、分部主治规律 10
第八节 特定穴 12
一、五输穴 12
二、原穴、络穴 13
三、俞穴、募穴 13
四、郄穴 14
五、下合穴 15
六、八会穴 15
七、八脉交会穴 16
八、交会穴 16
第二章 督脉和任脉经穴 19
第一节 督脉经穴 19
一、长强 20
二、腰俞 21
三、腰阳关 21
四、命门 21
五、悬枢 22
六、脊中 22
七、中枢 22
八、筋缩 23
九、至阳 23
十、灵台 23
十一、神道 24
十二、身柱 24
十三、陶道 24
十四、大椎 25
十五、哑门 25
十六、风府 26
十七、脑户 27
十八、强间 27
十九、后顶 27
二十、百会 28
二十一、前顶 28
二十二、囟会 29
二十三、上星 29
二十四、神庭 29
二十五、素髎 30
二十六、水沟 30
二十七、兑端 31
二十八、龈交 31
第二节 任脉经穴 32
一、会阴 33
二、曲骨 33
三、中极 34
四、关元 34
五、石门 35
六、气海 35
七、阴交 35
八、神阙 36
九、水分 36
十、下脘 37
十一、建里 37
十二、中脘 37
十三、上脘 38
十四、巨阙 38
十五、鸠尾 39
十六、中庭 39
十七、膻中 39
十八、玉堂 40
十九、紫宫 40
二十、华盖 41
二十一、璇玑 41
二十二、天突 41
二十三、廉泉 42
二十四、承浆 43
第三章 手三阴经经穴 44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经穴 44
一、中府 45
二、云门 45
三、天府 46
四、侠白 46
五、尺泽 46
六、孔最 47
七、列缺 48
八、经渠 48
九、太渊 49
十、鱼际 49
十一、少商 50
第二节 手少阴心经经穴 50
一、极泉 50
二、青灵 52
三、少海 52
四、灵道 52
五、通里 53
六、阴郄 53
七、神门 53
八、少府 54
九、少冲、 54
第三节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55
一、天池 56
二、天泉 56
三、曲泽 57
四、郄门 57
五、间使 58
六、内关 58
七、大陵 59
八、劳宫 59
九、中冲 60
第四章手三阳经经穴 62
第一节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62
一、商阳 63
二、二间 63
三、三间 64
四、合谷 64
五、阳溪 65
六、偏历 65
七、温溜 66
八、下廉 66
九、上廉 66
十、手三里 67
十一、曲池 67
十二、肘髎 68
十三、手五里 68
十四、臂臑 68
十五、肩髃 69
十六、巨骨 69
十七、天鼎 69
十八、扶突 70
十九、禾髎 70
二十、迎香 71
第二节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71
一、少泽 73
二、前谷 73
三、后溪 73
四、腕骨 74
五、阳谷 74
六、养老 75
七、支正 75
八、小海 76
九、肩贞 76
十、臑俞 76
十一、天宗 77
十二、秉风 77
十三、曲垣 77
十四、肩外俞 77
十五、肩中俞 78
十六、天窗 78
十七、天容 78
十八、颧髎 79
十九、听宫 79
第三节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80
一、关冲 81
二、液门 81
三、中渚 82
四、阳池 82
五、外关 82
六、支沟 83
七、会宗 83
八、三阳络 84
九、四渎 84
十、天井 84
十一、清冷渊 85
十二、消泺 85
十三、臑会 85
十四、肩髎 85
十五、天髎 86
十六、天牗 96
十七、翳风 87
十八、瘈脉 87
十九、颅息 87
二十、角孙 88
二十一、耳门 88
二十二、和髎 88
二十三、丝竹空 88
第五章足三阳经经穴 91
第一节 足阳明胃经经穴 91
一、承泣 92
二、四白 98
三、巨髎 98
四、地仓 93
五、大迎 94
六、颊车 94
七、下关 94
八、头维 95
九、人迎 95
十、水突 96
十一、气舍 96
十二、缺盆 96
十三、气户 96
十四、库房 97
十五、屋翳 97
十六、膺窗 97
十七、乳中 98
十八、乳根 98
十九、不容 98
二十、承满 99
二十一、梁门 99
二十二、关门 99
二十三、太乙 99
二十四、滑肉门 100
二十五、天枢 100
二十六、外陵 100
二十七、大巨 101
二十八、水道 101
二十九、归来 101
三十、气冲 102
三十一、髀关 102
三十二、伏兔 102
三十三、阴市 103
三十四、梁丘 103
三十五、犊鼻 103
三十六、足三里 104
三十七、上巨虚 105
三十八、条口 105
三十九、下巨虚 105
四十、丰隆 106
四十一、解溪 106
四十二、冲阳 107
四十三、陷谷 107
四十四、内庭 107
十五、厉兑 108
第二节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108
一、睛明 110
二、攒竹 110
三、眉冲 111
四、曲差 111
五、五处 111
六、承光 112
七、通天 112
八、络却 112
九、玉枕 112
十、天柱 113
十一、大杼 113
十二、风门 114
十三、肺俞 115
十四、厥阴俞 115
十五、心俞 115
十六、督俞 116
十七、膈俞 116
十八、肝俞 116
十九、胆俞 117
二十、脾俞 117
二十一、胃俞 118
二十二、三焦俞 118
二十三、肾俞 118
二十四、气海俞 119
二十五、大肠俞 119
二十六、关元俞 120
二十七、小肠俞 120
二十八、膀胱俞 120
二十九、中膂俞 121
三十、白环俞 121
三十一、上髎 121
三十二、次髎 122
三十三、中髎 122
三十四、下髎 122
三十五、会阳 122
三十六、承扶 123
三十七、殷门 123
三十八、浮郄 123
三十九、委阳 124
四十、委中 124
四十一、附分 124
十二、魄户 125
四十三、膏肓俞 126
四十四、神堂 126
四十五、譩譆 126
四十六、膈关 126
四十七、魂门 127
四十八、阳纲 127
四十九、意舍 127
五十、胃仓 127
五十一、肓门 128
五十二、志室 128
五十三、胞肓 128
五十四、秩边 128
五十五、合阳 129
五十六、承筋 129
五十七、承山 129
五十八、飞扬 130
五十九、跗阳 130
六十、昆仑 130
六十一、仆参 131
六十二、申脉 131
六十三、金门 131
六十四、京骨 132
六十五、束骨 132
六十六、足通谷 132
六十七、至阴 133
第三节 足少阳胆经经穴 133
一、瞳子髎 135
二、听会 135
三、上关 136
四、领厌 136
五、悬颅 136
六、悬厘 136
七、曲鬓 137
八、率谷 137
九、天冲 137
十、浮白 138
十一、头窍阴 138
十二、完骨 138
十三、本神 138
十四、阳白 139
十五、头临泣 139
十六、目窗 140
十七、正营 140
十八、承灵 140
十九、脑空 140
二十、风池 141
二十一、肩井 141
二十二、渊腋 142
二十三、辄筋 142
二十四、日月 142
二十五、京门 143
二十六、带脉 143
二十七、五枢 143
二十八、维道 144
二十九、居髎 144
三十、环跳 144
三十一、风市 145
三十二、中渎 145
三十三、膝阳关 146
三十四、阳陵泉 146
三十五、阳交 146
三十六、外丘 147
三十七、光明 147
三十八、阳辅 147
三十九、悬钟 148
四十、丘墟 148
四十一、足临泣 149
四十二、地五会 149
四十三、侠溪 149
四十四、足窍阴 149
第六章 足三阴经经穴 152
第一节 足太阴脾经经穴 152
一、隐白 153
二、大都 154
三、太白 154
四、公孙 154
五、商丘 155
六、三阴交 155
七、漏谷 156
八、地机 157
九、阴陵泉 157
十、血海 157
十一、箕门 158
十二、冲门 158
十三、府舍 159
十四、腹结 159
十五、大横 159
十六、腹哀 160
十七、食窦 160
十八、天溪 161
十九、胸乡 161
二十、周荣 161
二十一、大包 161
第二节 足少阴肾经经穴 162
一、涌泉 163
二、然谷 164
三、太溪 164
四、大钟 164
五、水泉 165
六、照海 165
七、复溜 165
八、交信 166
九、筑宾 166
十、阴谷 167
十一、横骨 167
十二、大赫 168
十三、气穴 168
十四、四满 168
十五、中注 169
十六、盲俞 169
十七、商曲 169
十八、石关 169
十九、阴都 170
二十、腹通谷 170
二十一、幽门 170
二十二、步廊 170
二十三、神封 171
二十四、灵墟 171
二十五、神藏 171
二十六、彧中 172
二十七、俞府 172
第三节 足厥阴肝经经穴 172
一、大敦 174
二、行间 174
三、太冲 175
四、中封 175
五、蠡沟 176
六、中都 176
七、膝关 176
八、曲泉 177
九、阴包 177
十、足五里 177
十一、阴廉 178
十二、急脉 178
十三、章门 178
十四、期门 179
第七章 常用经外奇穴 182
第一节 头颈部穴 182
一、神聪 182
二、印堂 182
三、鱼腰 183
四、太阳 183
五、球后 183
六、上迎香 184
七、金津、玉液 185
八、夹承浆 185
九、牵正 185
十、翳明 185
十一、安眠 185
十二、百劳 186
十三、崇骨 187
第二节 躯干部穴(11穴) 187
一、胃上 187
二、脐中四边 187
三、三角灸 188
四、利尿穴 188
五、提托 188
六、子宫穴 189
七、定喘 189
八、华佗夹脊 189
九、痞根 190
十、腰眼 190
十一、腰奇 190
第三节 上肢部穴(11穴) 191
一、肩前 191
二、二白 191
三、四缝 191
四、十宣 192
五、牙痛穴 192
六、八邪 193
七、腰痛穴 193
八、中魁 193
九、大骨空 193
十、小骨空 194
十一、外劳宫 194
第四节 下肢部穴(8穴) 195
一、百虫窝 195
二、鹤顶 195
三、膝眼 195
四、阑尾穴 196
五、 胆囊穴 196
六、八风 196
七、里内庭 197
八、独阴 197
〔附篇〕 198
第一节 常用针灸歌诀 198
一、井荥俞原经合歌 198
二、十五络穴歌 198
三、十二背俞穴歌 198
四、十二募穴歌 199
五、八会穴歌 199
六、下合穴歌 199
七、十六郄穴歌 199
八、八脉交会八穴歌 199
九、四总穴歌 199
十、回阳九针歌 200
十一、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 200
十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200
十三、骨度分寸歌 202
第二节 古代体表部位名称解释 202
第三节 近代腧穴研究概况 210
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腧穴学》教学大纲(草案)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