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1949.10~1998) 1
序 3
Contents 15
第一编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工业经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业经济(1949年10月~1952年) 17
第一章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方面的主要任务 19
第二章 建立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经济制度 22
第一节 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工业 22
第二节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雏形 30
第三节 实施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建立国营工业企业管理制度 3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发展 47
第三章 保护并有限制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49
第一节 扶植有益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49
第二节 打击投机资本和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50
第三节 开展“五反”运动和进一步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55
第四节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恢复、改组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 61
第四章 保护和发展个体手工业 67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生产的恢复 67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组织的初步发展 71
第五章 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 77
第一节 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77
第二节 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91
第二编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工业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建立时期的工业经济(1953年~1957年) 99
第一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一五”时期工业方面的主要任务 101
第二章 实现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4
第一节 1953年~1955年,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普遍发展 104
第二节 1954年以后,有计划地扩展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 108
第三节 1956年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112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120
第三章 实现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5
第一节 1953年~1955年,手工业合作化的普遍发展 125
第二节 1956年上半年,实现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 130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135
第四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改进方案的提出 139
第一节 1956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39
第二节 1957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进方案的提出 148
第五章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56
第一节 “一五”时期工业生产建设发展的总进程 156
第二节 “一五”时期发展工业生产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165
第三节 “一五”时期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191
第三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一)——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时期的工业经济(1958年~1960年) 197
第一章 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方针的形成 199
第二章 工业生产建设实施“大跃进”的方针 203
第一节 1958年,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工业“大跃进” 203
第二节 1959年上半年,对工业生产建设指标的调整 210
第三节 1959年夏,庐山会议后再次掀起工业生产建设的“大跃进” 212
第三章 改进工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制度 218
第一节 改进工业经济管理体制 218
第二节 改进工业企业管理制度 228
第四章 手工业合作组织的“转厂过渡” 233
第五章 1958年~1960年,工业生产建设的成就和“大跃进”的严重后果及主要教训 237
第一节 1958年~1960年,工业生产建设的成就 237
第二节 “大跃进”对工业生产建设造成的严重后果 239
第三节 “大跃进”的主要教训 244
第四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工业经济(1961年~1965年) 251
第一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253
第二章 工业生产建设实施调整方针 255
第一节 1961年,初步调整 255
第二节 1962年,全面调整的决定性阶段 258
第三节 1963年~1965年,继续全面调整 272
第三章 再次集中工业经济管理权限和试办托拉斯 278
第一节 再次集中工业经济管理权限 278
第二节 试办托拉斯 288
第三节 调整后期重新扩大地方和企业的管理权限 294
第四章 整顿国营工业企业 298
第一节 整顿国营工业企业的历史背景:制定《工业七十条》的起因 298
第二节 整顿国营工业企业的指导文件:《工业七十条》的主要内容 300
第三节 整顿国营工业企业的措施:试行《工业七十条》 307
第五章 整顿手工业集体企业 312
第一节 整顿手工业集体企业的历史背景:制定《手工业三十五条》的起因 312
第二节 整顿手工业集体企业的指导文件:《手工业三十五条》的主要内容 313
第三节 整顿手工业集体企业的措施:试行《手工业三十五条》 319
第六章 调整时期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321
第一节 调整时期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 321
第二节 调整时期发展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经验 325
第五编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业经济(1966年~1976年9月) 331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生产建设的指导思想 333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 336
第一节 1966年~1968年,全面内乱与工业生产下降 336
第二节 1969年~1973年,“三个突破”与工业调整 338
第三节 1974年~1976年,工业整顿的成效与夭折后工业增幅的急剧下滑 341
第三章 “三线”地区的工业建设 345
第一节 “三线”地区工业建设的过程 345
第二节 “三线”地区工业建设的管理 347
第三节 “三线”建设的主要成就和严重后果 348
第四章 国营地方小型工业的发展 351
第五章 集体工业的发展 354
第一节 城镇集体工业的发展 354
第二节 农村社队工业的发展 355
第六章 工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再次改进与企业领导制度的变动 358
第一节 工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再次改进 358
第二节 企业领导制度的变动 368
第七章 1966年~1976年,工业生产建设的进展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及主要教训 370
第一节 1966年~1976年,工业生产建设的进展 370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工业生产建设的严重破坏 373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教训 377
第六编 市场取向改革起步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一)(1976年10月~1984年) 379
第一章 粉碎“四人帮”后“左”的政策的继续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 381
第一节 1977年~1978年,工业生产的恢复 381
第二节 粉碎“四人帮”后工业生产建设中“左”的政策的继续 384
第三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387
第二章 工业生产建设的调整 391
第一节 1979年~1980年,初步调整 391
第二节 1981年,决定性调整 395
第三节 1982年~1984年,继续调整 400
第三章 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为特征的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408
第一节 1979年~1980年,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408
第二节 1981年~1982年,全面推行工业经济责任制 412
第三节 1983年以后,实行利改税 415
第四节 与企业改革相联系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发育 418
第四章 国营工业企业的整顿与企业领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422
第一节 企业整顿 422
第二节 企业领导制度改革与完善 429
第五章 城乡集体工业的调整、改革、整顿与发展 433
第一节 城镇集体工业的调整、改革、整顿与发展 433
第二节 乡镇集体工业的调整、改革、整顿与发展 437
第六章 非公有制工业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440
第一节 个体工业的恢复 440
第二节 “三资”工业企业的初步发展 443
第七章 1979年~1984年,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446
第一节 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 446
第二节 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经验 449
第七编 市场取向改革全面展开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二)(1985年~1992年) 455
第一章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市场取向改革的全面展开 457
第二章 以实行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为特征的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461
第一节 对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实行承包制 461
第二节 对国营小型工业企业实行租赁制 466
第三节 实行股份制企业试点 468
第四节 组建企业集团的试点 472
第五节 与企业改革相联系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发育 475
第三章 国营工业企业内部的制度改革与经营管理 480
第一节 普遍推行厂长负责制 480
第二节 改革企业内部的人事、劳动和工资制度 483
第三节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487
第四章 城乡集体工业的改革与发展 490
第一节 城镇集体工业的改革与发展 490
第二节 乡镇集体工业的改革与发展 495
第五章 非公有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500
第一节 个体工业的发展 500
第二节 私营工业的初步发展 503
第三节 “三资”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506
第六章 工业生产建设的调控与运行 511
第一节 1985年~1988年,工业在乏力的调控中从过热走向过热 511
第二节 1989年~1991年,工业在治理整顿中发展 518
第三节 1992年,工业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鼓舞下迅速步入高增长 526
第七章 1985年~1992年,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530
第一节 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 530
第二节 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经验 532
第八编 市场取向改革制度创新阶段的工业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工业经济(三)(1993年~1998年) 535
第一章 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537
第二章 以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542
第一节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方针的提出 542
第二节 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改革 543
第三节 国有小型工业企业的改革 552
第四节 与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套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发育 554
第三章 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管理 563
第一节 “三改一加强”方针的提出 563
第二节 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 563
第三节 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569
第四节 加强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 571
第四章 城乡集体工业的改革深化与发展 576
第一节 城镇集体工业的改革深化与发展 576
第二节 乡镇集体工业的改革深化与发展 579
第五章 非公有制工业持续发展 585
第一节 个体工业的持续发展 585
第二节 私营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587
第三节 “三资”工业的持续发展 589
第六章 工业生产建设的调控与运行 595
第一节 1993年上半年,再次过热与加强宏观调控方针的提出和实施 595
第二节 1994年~1996年,实现“软着陆” 602
第三节 1997年~1998年,继续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612
第七章 1993年~1998年,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622
第一节 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 622
第二节 工业生产建设的主要经验 626
结束语 629
附表 635
附表1 工业基本建设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 637
附表2 工业更新改造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 646
附表3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648
附表4 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 666
附表5 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指数 667
附表6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和工业增加值比重 669
附表7 社会总产值中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产值 670
附表8 社会总产值中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产值指数 672
附表9 社会总产值中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产值构成 675
附表10 工业总产值和人均工业产值 678
附表11 按经济类型分的工业总产值 679
附表12 按经济类型分的工业总产值指数 680
附表13 按经济类型分的工业总产值构成 682
附表14 轻、重工业产值及比重 684
附表15 重工业产值中采掘、原材料和制造业产值及比重 686
附表16 轻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和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及比重 687
附表17 能源工业产值及其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689
附表18 工业中大、中、小型企业产值及比重 690
附表19 东、中、西部(沿海、内地)工业产值及比重 691
附表20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 693
附表21 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 694
附表22 按经济类型分的工业企业数 694
附表23 按经济类型分的工业职工人数 696
附表24 国有工业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698
附表25 国有单位年底工程技术人员 699
附表26 乡镇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700
附表27 个体工业基本情况 701
附表28 全国私营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702
附表29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703
附表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投资 704
附表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投资增长率 706
附表3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投资比重 709
附表33 国有基本建设投资中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投资 712
附表34 国有基本建设投资中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投资增长率 714
附表35 国有基本建设投资中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投资比重 717
附表36 按经济类型分的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720
附表37 按重工业和轻工业分的国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 721
附表38 按基建和更改分的国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723
附表39 按东、中、西部地区分的国有基本建设投资 724
附表40 各种价格指数 726
附表41 政府指令价、指导价和市场价的比重 728
附表42 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729
附表43 基本建设经济效益 731
附表44 工业部门职工工资总额 734
附表45 国有和城镇集体工业职工平均工资 735
附表46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职工平均工资 739
附表47 国有单位职工劳保福利费用 740
附表48 全国保险福利费用总额 741
参考文献 742
后记 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