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总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发展简史 1
二、基本概念与分类 4
第二节 作用机制 7
一、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7
二、损伤细菌胞浆膜结构及功能 8
三、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9
四、抑制细菌核酸代谢 10
五、抗叶酸代谢 11
第三节 不良反应 12
一、基本概念 12
二、基本类型 12
三、主要表现 14
四、预防措施 18
第2章 药动学、药效学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20
第一节 概述 20
一、基本概念 20
二、常用参数的定义 20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23
一、吸收过程 23
二、体内分布 24
三、体内代谢或生物转化 25
四、排泄途径与方式 26
第三节 抗菌药物后效应 27
一、产生机制 27
二、基本特点 28
三、影响因素 29
四、常用抗菌药物的PAE 29
五、临床意义 32
第四节 细菌耐药变异的对策与国内研究概况 33
一、细菌耐药变异的对策 33
二、国内研究概况 35
第五节 抗菌药物治疗浓度监测 36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36
二、血药浓度监测指征 37
三、抗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37
四、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及其意义 38
第六节 抗菌药物PK/PD参数的临床应用 39
一、用于划分抗菌药物种类 39
二、指导设计给药方案 40
三、评价疗效 41
第3章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48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48
一、青霉素类 48
二、头孢菌素类 50
三、单酰胺环类抗菌药物 53
四、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53
五、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54
第二节 氨基苷类抗菌药物 56
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57
第四节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58
第五节 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物 59
第六节 糖肽类抗菌药物 59
第七节 氯霉素类抗菌药物 61
第八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62
第九节 磺胺类抗菌药物 64
第十节 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 65
第十一节 硝基呋喃类抗菌药物 66
第十二节 其他类抗菌药物 67
一、磷霉素 67
二、奎奴普丁/达福普丁 67
三、褐霉素 68
四、利奈唑胺 68
第十三节 抗真菌类药物 68
一、两性霉素B 68
二、氟胞嘧啶 69
三、氟康唑 69
四、酮康唑 69
五、伊曲康唑 70
六、特比萘芬 70
七、灰黄霉素 70
第4章 药物的相互作用 72
一、概述 72
二、抗菌药物相互作用常见形式 73
三、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74
第5章 抗菌药物体外敏感试验 79
第一节 概述 79
一、基本概念 79
二、试验结果的含义 79
三、常用敏感试验方法 80
四、影响结果的因素 80
五、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80
第二节 需氧菌与兼性厌氧菌药敏试验方法 81
一、扩散法 81
二、稀释法 82
三、E试验法 84
第三节 重要苛养菌药敏试验 84
一、肺炎链球菌 84
二、其他链球菌属 85
三、嗜血杆菌属 85
四、淋病奈瑟菌 86
五、幽门螺杆菌 86
第四节 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 86
一、绝对浓度法 86
二、1%溶血液体培养基快速法 87
三、比例法 88
四、放射核素法 88
第五节 其他微生物药敏试验 88
一、厌氧菌 88
二、真菌 89
三、联合抗菌用药 90
第6章 细菌耐药检测与防控 93
第一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93
一、细菌产生耐药酶 93
二、作用靶位改变 94
三、渗透屏障 95
四、药物主动外排系统 96
五、细菌耐药遗传机制 96
第二节 常见耐药菌株的临床检测 97
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97
二、耐万古霉素和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肠球菌 98
三、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99
四、β内酰胺酶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 99
五、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100
六、产头孢菌素酶细菌 101
七、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102
八、其他重要的耐药细菌 102
第三节 临床常见耐药菌感染应对方法 103
一、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感染 103
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104
三、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 105
四、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106
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107
六、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107
七、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108
第四节 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 108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108
二、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109
三、严格实施隔离防护措施 109
四、确保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110
五、建立和完善监测机制 110
第7章 常见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 112
第一节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112
一、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112
二、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114
三、细菌性肺部感染 116
四、肺真菌病 122
第二节 口腔与颌面部感染 123
第三节 眼科常见感染 125
第四节 消化系统常见感染 127
第五节 血流感染 129
第六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133
第七节 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 135
一、肾盂肾炎 135
二、膀胱炎 136
三、尿道炎 137
四、细菌性前列腺炎 137
第八节 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 138
一、阴道感染 138
二、宫颈炎 139
三、细菌性盆腔炎 140
四、产褥期感染 141
五、性传播感染性疾病 141
第九节 骨与关节感染性疾病 142
第十节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144
第十一节 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 146
第十二节 部分传染病抗菌药物选择 148
一、白喉 148
二、百日咳 149
三、猩红热 149
四、鼠疫 149
五、炭疽 150
六、破伤风 150
七、气性坏疽 150
八、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 150
九、布氏菌病 151
十、钩端螺旋体病 151
十一、回归热 151
第8章 细菌学基本知识与病原学标本采集和送检 159
第一节 细菌学基础知识 159
一、概述 159
二、常见病原菌基本分类与特点 161
第二节 病原学标本采集与运送 168
一、基本原则 168
二、基本方法 169
三、标本运送 174
第9章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思路与方法 176
第一节 合理应用思路 176
一、明确应用目的 176
二、明确感染部位与临床表现 176
三、尽早明确病原菌 177
四、根据药动学与药效学选药 177
五、力求个体化给药 177
六、注意观察疗效 178
七、确定适宜用药周期 178
第二节 抗菌药物应用基本样式与给药途径 178
一、基本样式 178
二、基本给药途径 180
第三节 抗菌药物常用策略与序贯疗法 181
一、常用策略 181
二、序贯疗法 182
第10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与注意事项 187
一、治疗应用 187
二、联合用药 189
三、预防应用 190
四、门诊应用 192
五、老年患者用药 193
六、婴幼儿用药 195
七、妊娠期与哺乳期用药 196
八、肝功能减退患者用药 199
九、肾功能减退患者用药 199
十、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用药 201
第11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测 205
第一节 基本内容与程序 205
一、基本内容 205
二、基本程序 205
第二节 基本方法与步骤 210
一、全面监测 210
二、横断面调查 211
三、目标监测 211
四、应用强度监测 212
第三节 资料分析与反馈 218
一、基本步骤 218
二、常用统计指标 218
三、监测信息反馈 221
第12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内容与方法 223
第一节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现状 223
一、不合理应用的主要表现 224
二、不合理应用的主要原因 224
三、主要危害 225
第二节 管理目标、分级方法与评价标准 226
一、管理目标 226
二、分级方法 228
三、评价标准 229
第三节 应用管理基本方法 230
一、宏观管理策略 230
二、基本思路 231
三、基本方法 235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 239
一、基本概念 239
二、分类依据 239
三、我国预防措施 240
四、主要国家的控制做法 240
五、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策略 241
六、世界卫生组织对医院的建议 242
附录A抗菌药物临床分级使用管理目录 245
附录B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责任书 248
附录C抗菌药物名称中英文及缩写对照 251
附录D抗菌药物凭经验给药选用参考 254
附录E常见病原菌感染治疗抗菌药物选用参考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