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法律思维 1
一、问题的缘起——究竟有没有法律思维 1
二、法律思维的研究现状 7
三、法律思维研究的意义 13
四、本文研究的视角、进路和方法 18
第一章 什么是法律思维 25
一、法律思维概念辨析 25
(一)国内外法律思维认识的梳理 25
(二)关于法律思维的界定 31
二、法律思维的构成要素 37
(一)法律思维的表层知识结构内容——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 38
(二)法律思维的深层知识结构内容——特殊的职业操作方法及其理念 41
(三)法律思维的感知模式——法律技巧 47
(四)法律思维的理论模式 51
三、法律思维的特征 51
(一)法律性 52
(二)工具性 56
(三)保守性 56
(四)缜密性 58
(五)确定性 60
四、法学与法律思维 62
(一)对法学作为科学化构造的批判 64
(二)法学对法律思维的影响 69
第二章 法律思维的理论进路 76
一、形式主义法律思维的理论进路 80
(一)理论基础 80
(二)具体表现 90
(三)贡献和局限 99
二、实质主义法律思维的理论进路 104
(一)理论基础 105
(二)具体表现 117
(三)贡献和局限 128
三、例析两种法律思维 133
(一)里格斯诉埃尔默案 133
(二)泸州继承案 136
四、小结 138
第三章 法律思维的模式 141
一、涵摄思维模式 142
(一)涵摄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 142
(二)涵摄思维模式的形式性 148
(三)涵摄思维模式的局限 154
(四)涵摄思维模式的重构与辩护 159
二、类型思维模式 163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问题 163
(二)类型的含义 165
(三)日常生活和法律中的类推 169
(四)类型思维的实质性 174
三、小结 183
第四章 法律思维的解释方法 188
一、形式主义法律思维的解释方法 189
(一)限制性法律思维方法——文义解释 190
(二)逻辑性法律思维方法——体系解释 200
(三)历史性法律思维方法——历史解释 206
二、实质主义法律思维的解释方法 212
(一)情境性法律思维方法——目的解释 213
(二)衡量性法律思维方法——社会学解释 224
(三)法律思维的释无——法律续造 231
三、小结 247
第五章 法律思维的论证方法 251
一、法律论证在法律思维中的必要性 252
(一)法律思维中的价值判断难题 252
(二)法律思维的理性向度 255
(三)法律思维的民主向度 256
(四)通过法律论证融合两种法律思维是实现法治与和谐社会的要求 258
二、法律论证的主要理论 260
(一)类观点——修辞学的法律论证 262
(二)理性言说的论证理论 265
三、论证中的法律思维 271
四、法律论证的限度 274
第六章 法律思维的立场选择 278
一、法律思维的能动立场 279
(一)法律思维中的司法能动主义 279
(二)司法能动主义的理论困境 283
二、法律思维的克制立场 286
(一)法律思维中的司法克制主义 286
(二)司法克制主义恪守的基本原则 291
三、现阶段我国法律思维的立场选择 293
(一)我国法律文化传统 293
(二)我国当代司法状况 296
(三)我国法律思维的立场选择 301
结语 304
参考文献 310
后记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