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难愈合创面病理生理及愈合动力学 1
第一节 皮肤屏障功能与创面愈合 1
一、皮肤角质层新陈代谢活动 1
二、角质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1
三、与屏障功能稳定性有关的信号转导机制 2
四、屏障功能破坏对皮肤的致病作用 3
第二节 角质细胞生物学及真表皮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一、角质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
二、角质细胞的黏附性 5
三、角质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 6
四、器官发生过程中真、表皮间的相互作用 6
五、成年皮肤真、表皮间相互作用 7
六、真、表皮间的相互作用对创面愈合及体外扩增角质细胞的影响 7
七、结语 8
第三节 慢性创面生理学及愈合动力学 8
一、创面愈合分期 8
二、炎症期 9
三、成纤维细胞增殖阶段 10
四、成熟期 12
五、上皮化 12
六、创面收缩 12
七、肉芽组织形成 13
八、慢性创面愈合中的生长因子 13
九、结论 13
第四节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抑制剂与慢性创面的形成 14
一、MMPs的定义、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15
二、TIMPs的分类、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16
三、MMPs的调节 16
四、TIMPs的基因调控 17
五、MMPs和TIMPs与慢性创面的形成 18
第五节 创伤修复与血管再生 19
一、皮肤的血管结构与生理作用 19
二、褥疮与血管再生治疗 22
三、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血管再生治疗 24
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血管再生 28
五、植皮与血管再生和血管吻合 30
六、皮瓣与血管再生疗法 32
第六节 创面愈合的皮肤病学 46
一、前言 46
二、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46
三、皮肤评估 46
四、创面常见的皮肤问题处理 46
五、治疗评估 53
六、结论 53
第二章 难愈合创面溃疡的基本类型 62
第一节 慢性溃疡概述 62
一、引言 62
二、溃疡的分类 62
三、慢性溃疡的愈合 63
四、慢性溃疡的治疗 64
五、结束语 66
第二节 慢性溃疡及相关思考 67
一、血管性溃疡 67
二、压力性溃疡 68
三、糖尿病性溃疡 69
四、难愈性溃疡的相关思考 69
第三节 压力性褥疮的流行病学 70
一、介绍 70
二、发生率和流行性 70
三、高危人群 71
四、人口统计变异值 71
五、患者差异性和诊断 71
六、医疗单位的不同和生理因素的差异 72
七、其他风险 72
八、总结 73
第四节 压力性溃疡 73
一、引言 73
二、定义和分类 73
三、流行病学 74
四、病理生理学 74
五、病因学 75
六、风险因子 76
七、患者评价 76
八、预防性干预和压力性溃疡的处理 77
九、评价和重新评价 79
十、结论 79
第五节 糖尿病足部溃疡 79
一、流行病学 79
二、截肢术 80
三、发病诱因和促发因素 80
四、足部溃疡的分类 82
五、治疗原则 82
六、预防 83
七、疗效评价 83
八、溃疡的演变 83
九、患者康复 83
十、结论 84
第六节 炎性皮肤溃疡 84
一、坏疽性脓皮病 84
二、系统组织疾病与溃疡 85
三、风湿性关节炎与皮肤溃疡 85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皮肤溃疡 85
五、硬皮病与皮肤溃疡 85
六、血管炎 85
七、真皮血栓造成的炎症溃疡 86
八、其他原因的炎症性溃疡 86
第七节 放射性溃疡 86
一、概述 86
二、临床病例 87
第八节 放射性烧伤创面 87
一、概述 87
二、临床表现 88
三、病情分度 88
四、诊断 89
五、治疗 89
第九节 放烧复合伤 89
一、发生情况 89
二、诊断和治疗 89
三、关于烧伤创面的处理 90
第十节 胶原病患者的小腿皮肤溃疡 90
一、引言 90
二、胶原病皮肤溃疡的发生机制与病理生理 91
三、胶原病溃疡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91
四、胶原病全身治疗研究进展 92
五、胶原病皮肤溃疡的主要代表 93
六、讨论 95
七、结语 96
第十一节 非典型慢性创面 96
一、引言 96
二、非典型创面的定义和评价 96
三、非典型创面的病因 96
四、感染原因 97
五、血管病变 98
六、代谢及遗传性疾病 98
七、恶性肿瘤 99
八、外部原因 99
九、结论 100
第三章 影响难愈合创面的主要因素 107
第一节 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细胞与分子活动 107
一、伤口凝血 107
二、炎症反应 108
三、再上皮化 109
四、生长因子调节的再上皮化 110
五、胚胎伤口的再上皮化 111
六、角蛋白的作用 111
七、肉芽组织与ECM合成和塑形 111
八、肌成纤维细胞和伤口挛缩 112
九、肉芽组织中的TGF-β和其他生长因子 112
十、伤口血管化 113
十一、伤区皮肤与神经间的关系 113
十二、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113
十三、黑色素细胞 113
十四、转基因鼠的创面愈合研究 114
十五、胚胎形成中的线索 114
第二节 生长因子、信号转导和细胞反应的作用 114
一、生长因子 114
二、生长因子受体 117
三、信号转导 117
四、总结 119
第三节 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创面愈合的调节作用 120
一、概述 120
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s)家族 121
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家族 122
四、表皮生长因子(EGF)家族 124
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 127
六、血管生成素 128
七、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 128
八、分散因子(SF) 129
九、神经生长因子(NGF) 130
十、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 131
十一、激活素 135
十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 136
十三、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Cyr61/肾胚细胞瘤过表达(CNN)家族 136
十四、化学增活素 137
十五、致炎细胞因子 138
十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139
十七、瘦素 139
十八、IL-10 139
十九、创面不同生长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作用 140
二十、结论 140
第四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生物学特征及其作用 141
一、AngⅡ受体的生物学特征 141
二、AngⅡ受体在皮肤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146
三、研究展望 148
第五节 创面愈合中的分子调节 148
一、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和创面愈合中的生长因子 148
二、生长因子的总体特性和它们的受体 151
三、主要的生长因子家族 151
四、与生长因子不同的细胞因子 155
五、生长因子技术的潜在限制 156
六、创基准备 157
七、总结 157
第六节 皮肤胶原家族的表达与创面愈合 157
一、真-表皮连接处的胶原 158
二、真皮的胶原 161
三、与胶原基因表达有关的细胞因子的形成 165
第七节 整合素与创面愈合 166
一、整合素基因表达与伤口愈合 166
二、整合素对创面修复过程中组织形成的调节 169
三、整合素对创面修复过程中组织塑形的调节 172
第八节 正常创面愈合过程与慢性皮肤溃疡愈合障碍 174
一、前言 174
二、正常创面愈合过程 174
三、创面修复类型 178
四、慢性溃疡与持续性炎症 178
五、结语 179
第九节 压迫性溃疡发生现状和原因 179
一、PU的发生现状 179
二、PU发生的原因 184
三、总结 188
第十节 伤口感染与创面愈合 188
一、污染、定植和感染的概念 188
二、伤口感染病原体和伤口延迟愈合 188
三、细菌定量及病原体特性 189
四、标本收集与细菌培养技术 190
五、感染因素的控制 191
六、小结 193
第十一节 厌氧球菌感染与创面愈合 193
一、革兰阳性厌氧球菌(GPAC) 195
二、GPAC与创面愈合 196
三、GPAC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196
四、GPAC菌体外产物对细胞外基质重塑的作用 196
五、细胞移行和增殖 197
六、其他组织中对GPAC的细胞分化反应 197
七、GPAC与其他细菌的协调作用 197
八、结论 198
第十二节 疼痛与创面愈合 198
一、疼痛 198
二、烧伤疼痛 202
三、儿童疼痛 204
四、老年患者疼痛的特殊性 204
五、镇痛药物及辅助药物的给药途径 205
六、疼痛药物使用的特殊问题 205
七、疼痛研究进展 205
第十三节 压迫性溃疡动物模型的研究 206
一、引言 206
二、PrUs动物模型研究方法 207
三、结论 213
第四章 难愈合创面的临床诊断 219
第一节 压迫性溃疡的临床分期与治疗选择 219
一、压迫性溃疡的诊断和临床分期 219
二、压迫性溃疡的整体治疗理念 223
三、骶骨部溃疡手术方式的选择 231
四、坐骨部压迫性溃疡手术方式的选择 240
五、大转子部和髂骨部压迫性溃疡手术方式的选择 246
六、跟骨部位压迫性溃疡手术方式的选择 250
七、总结 259
第二节 其他因素所致溃疡的诊断和治疗 259
一、外伤性溃疡 259
二、医源性溃疡 262
三、自伤性溃疡 269
四、结语 270
第三节 难愈合性创面与循证医学 270
一、循证医学概述 270
二、循证医学的发展背景 270
三、循证医学的发展概况 271
四、循证医学与医学传统模式的区别 271
五、循证医学的基本特征 272
六、循证医学实践的内容 272
七、系统评价 272
八、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273
九、创面外用药物的系统评价 276
十、创面治疗中中药的临床疗效评价 277
十一、临床经济分析 277
十二、循证护理 278
十三、循证医学的局限性 279
十四、展望 279
第五章 难愈合创面的预处理 285
第一节 创面的外科清创术 285
一、定义 285
二、目的 285
三、坏死组织的病理生理学 285
四、伤口自然清创术 285
五、清创方法 285
六、糖尿病足溃疡的感染与清创术 287
七、静脉性小腿溃疡 287
八、皮肤移植前清创术 288
九、烧伤创面 288
第二节 创面坏死组织清除技术 288
一、引言 288
二、坏死组织的清除手段 288
三、根据创面情况决定清创方法 293
四、结语 295
第三节 慢性创面的创基准备 295
一、引言 295
二、WBP的概念和特征 295
三、急性创面愈合过程 295
四、慢性创面愈合 300
五、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整体措施 302
六、WBP 303
七、慢性创面的持续清创 304
八、慢性创面渗出液的处理:敷料的选择 310
九、创面处理中细菌失衡程度的辨别 313
十、WBP的临床意义和评估 319
十一、加速创面愈合的先进技术 320
十二、WBP的教育现状 323
十三、结论 324
第四节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325
一、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提出 325
二、开展VAC技术的设备和材料 325
三、治疗实施方法和步骤 326
四、VAC技术原理 326
五、VAC技术的基础研究状况 326
六、几种国产聚氨酯多孔辅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331
七、临床应用研究 333
第六章 难愈合创面的治疗原则 338
第一节 难愈合性创面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 338
正常创面和慢性难愈合性创面 338
第二节 慢性溃疡临床治疗原则 341
一、创伤愈合基质 342
二、治疗方法 343
三、褥疮 345
四、糖尿病足部溃疡 346
五、手术切口不愈 347
六、伤口恶变 349
七、专家的作用 350
第三节 糖尿病足部溃疡的预防及治疗原则 350
一、筛查与预防 350
二、胼胝形成 350
三、神经障碍 351
四、血液供应 351
五、病情评价 351
六、多学科探讨治疗 352
七、溃疡的治疗 352
八、溃疡治疗结果 353
九、创面的治疗展望 353
第四节 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治疗 353
一、糖尿病足治疗原则 353
二、糖尿病足的预防 354
第五节 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处理 355
一、致病因素 355
二、糖尿病神经病变和神经性溃疡 356
三、糖尿病血管病变 356
四、危险因子及其筛选 356
五、评价和调查 357
六、糖尿病和创伤愈合 359
七、伤口处理理想 359
八、缓解压力 361
九、动脉介入 361
十、结论 361
第六节 糖尿病足部溃疡病案研究 362
一、糖尿病足部溃疡的解剖易感因素 363
二、糖尿病患者发生足底溃疡的高危因素 363
三、糖尿病足部溃疡分级 363
四、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愈合的评估 363
五、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基本治疗原则 363
六、理想包扎疗法的选择 363
七、糖尿病足部溃疡的病案分析 364
八、讨论 365
九、结论 366
第七节 褥疮的手术治疗 367
一、引言 367
二、压迫性溃疡患者的手术选择 367
三、确认需要手术的压迫性溃疡 367
四、识别手术患者 367
五、外科手术 368
六、术前准备 368
七、清创术 369
八、外科手术修复 370
九、广泛、多发和复发的压力性溃疡 372
十、手术后护理 374
十一、结论 375
十二、自我评估问题 375
第八节 静脉性小腿溃疡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376
一、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分类 376
二、CVI的发病机制 377
三、静脉瓣功能不全的诊断 378
四、治疗方法 382
五、小腿静脉性溃疡的后续治疗 388
六、小结 388
第九节 下肢静脉溃疡与治疗原则 389
一、下肢静脉溃疡的流行病学 389
二、下肢的主要解剖结构 389
三、下肢静脉溃疡的发病机制 390
四、溃疡组织病理改变 390
五、导致溃疡的危险因素 391
六、下肢静脉溃疡的评价 392
七、下肢静脉溃疡的相关检查 393
八、下肢静脉溃疡的治疗方案 394
九、下肢静脉溃疡预后的评估 397
十、下肢静脉溃疡的并发症 397
十一、预防下肢静脉溃疡复发的措施 397
第十节 压迫性溃疡及其治疗原则 398
一、流行病学 398
二、定义 398
三、治疗选择 398
四、外科治疗 400
第十一节 压迫性溃疡皮下袋的处置方法 402
一、PU皮下袋的定义和发生机制 402
二、PU皮下袋的评估 402
三、皮下袋的处理方法 402
四、预防皮下袋复发 405
五、结语 406
第十二节 下肢溃疡压迫治疗及其存在的争议 406
一、下肢溃疡 406
二、静脉功能不全压迫治疗的生理机制 406
三、弹力绷带治疗 408
四、弹力袜 412
五、被动压迫治疗 413
六、结论 413
第十三节 急性创面与慢性创面的处理差异 413
一、创面的定义和分类 414
二、慢性创面的病理生理 414
三、创面感染与创面愈合 414
四、创面处理的新概念——湿润疗法 415
五、结语 418
第十四节 局部运用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 418
一、外源性生长因子用于治疗的原理 418
二、生长因子用于治疗的警示 419
三、PDGF:局部施用生长因子进行治疗的范例 419
四、局部使用多肽生长因子的临床试验 420
五、生长因子的联合治疗 424
六、局部使用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展望 424
第十五节 难愈合创面的病理生理学及几种物理疗法 425
一、皮肤解剖和生理及压力性溃疡病理生理学 425
二、超声疗法 430
三、低强度激光疗法 435
四、电刺激疗法 437
五、高压氧疗法 439
六、负压治疗 441
七、结论 441
第十六节 生物工程产品与创面愈合 442
一、表皮移植物的培养 443
二、真皮替代品 444
三、真皮和人工表皮替代物 445
四、具有活力的双层皮肤构建物 446
第十七节 创面处理原则及创伤敷料的应用 448
一、创面处理的原则 448
二、实现生理性创面愈合环境 450
三、创面敷料的性能参数 451
四、创面敷料的分类 452
五、创面敷料的选择 460
六、创面治疗操作 463
七、标准化和决策工具 464
八、评估结果 465
九、小结 466
第十八节 创伤敷料与创面愈合 466
一、历史回顾 467
二、现代发展 468
第十九节 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创伤敷料发展概况 471
一、引言 471
二、敷料发展概况 471
三、创面治疗革命 472
四、生物学方法 473
五、其他方法 473
六、未来发展 473
七、澳大利亚创伤敷料的开发 473
八、加拿大使用创伤敷料的现状 475
九、敷料在日本创伤治疗中的发展 476
十、结论 477
第二十节 压迫性溃疡患者的健康教育 477
一、前言 477
二、健康教育的重点和转变 477
三、教学方法 480
四、辅助教学的材料 481
五、法律保障 484
六、结论 484
第二十一节 健康促进与患者教育 484
一、前言 484
二、健康促进 484
三、患者教育 485
四、患者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 486
五、结论 489
第七章 难愈合创面的生化测定与评价 503
第一节 慢性溃疡的形态测量及方法 503
一、溃疡的类型 503
二、溃疡周围组织的参数标准 504
三、慢性创面形状的测量 505
四、创面的深度/容积的测量 505
五、色彩的运用 506
六、结语 506
第二节 下肢慢性溃疡患者的血流量测定 506
一、动脉性小腿溃疡 506
二、静脉性小腿溃疡 506
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原理和方法 507
四、激光多普勒技术 507
五、血流体位调节评估 509
六、激光多普勒灌注成像 509
七、评估动脉性溃疡的要点 511
八、建议 511
第三节 溃疡创面组织及伤口液的生化测定 511
一、伤口液体 512
二、伤口活检 512
三、小腿慢性溃疡生物化学参数的评估 513
四、伤口活性因子测定 514
五、结语 516
第四节 经皮测定慢性溃疡创面氧张力 517
一、TCPO2测定的技术操作 517
二、影响TCPO2值的主要因素 517
三、相关的刺激试验 518
四、其他技术与TCPO2的关系 518
五、临床研究 519
六、创面缺氧的意义 519
第五节 难愈合创面的实验室评价 520
一、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 520
二、创面难愈合的原因及检测方法 522
附录Ⅰ 慢性伤口诊疗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527
1慢性伤口的概况 527
2静脉性溃疡 528
2.1背景 528
2.2证据 528
2.3推荐意见 529
3动脉性溃疡 531
3.1背景 531
3.2证据 531
3.3推荐意见 532
4糖尿病足溃疡 533
4.1背景 533
4.2证据 534
4.3推荐意见 535
5创伤性溃疡 537
5.1背景 537
5.2证据 538
5.3推荐意见 539
6压疮 540
6.1前言 540
6.2概况 540
6.3预防和治疗建议 541
6.4证据 541
6.5推荐意见 542
附录Ⅱ 烧伤创面处理指南(征求意见稿) 547
1概述 547
2烧伤创面早期处理 547
2.1早期清创 547
2.2冷疗 548
3创面处理方法 548
3.1包扎疗法 548
3.2暴露疗法 549
3.3半暴露 549
3.4湿敷 550
3.5浸浴或浸泡 550
3.6其他 550
4创面用药 550
4.1烧伤创面用药的作用 550
4.2以抗菌作用为主的药物 551
4.3结痂的药物 551
4.4喷膜药物 551
4.5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 551
4.6促进脱痂的药物 552
5不同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 552
5.1浅度烧伤创面的处理 552
5.2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 552
5.3供皮区的处置方法 553
6感染创面及其处理 554
6.1创面感染来源 554
6.2创面感染的致病微生物 554
6.3创面感染的观察 554
6.4创面感染的处理原则 554
6.5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555
6.6创面真菌感染 555
6.7创面病毒感染 555
6.8创面厌氧性感染 555
6.9烧伤残余创面 556
7化学烧伤的创面处理 557
7.1急救治疗原则 557
7.2化学烧伤分类 557
8电烧伤的创面处理 560
8.1电烧伤创面的特点 560
8.2电烧伤早期的修复原则 560
8.3电烧伤创面的处理 560
9热压伤的创面处理 561
9.1概述 561
9.2治疗 561
10低温烫伤的创面处理 562
10.1概述 562
10.2临床特征 562
10.3治疗 562
11热接触烧伤的创面处理 563
11.1概述 563
11.2创面处理 563
12烧冲复合伤 563
12.1概述 563
12.2临床特征 563
12.3治疗 563
13放射性烧伤 563
13.1救治原则 563
13.2具体治疗措施 563
14创面覆盖物 564
14.1暂时性覆盖物 564
14.2永久性覆盖物 565
索引 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