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贫困与反贫困 1
1.1 贫困 1
1.1.1 贫困的界定 1
1.1.2 贫困的特征 6
1.1.3 贫困的分类 7
1.1.4 贫困的标准 12
1.2 反贫困 20
1.2.1 反贫困的含义 20
1.2.2 反贫困政策 21
第2章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4
2.1 马克思主义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5
2.2 均衡增长理论中的贫困与反贫困 27
2.2.1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27
2.2.2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8
2.2.3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29
2.2.4 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29
2.3 非均衡增长理论中的贫困与反贫困 30
2.3.1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30
2.3.2 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31
2.4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32
2.5 二元经济模型 33
2.6 人力资本理论 35
2.7 权力贫困理论 36
第3章 我国农村的贫困与反贫困 39
3.1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演变 39
3.1.1 体制改革推动普遍贫困解决阶段(1978—1985年) 39
3.1.2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41
3.1.3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43
3.1.4 综合性扶贫阶段(2001年至今) 45
3.2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效果评价 47
3.2.1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 47
3.2.2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 51
第4章 毕节试验区扶贫战略的选择 54
4.1 毕节试验区简介 54
4.2 毕节试验区的成立及“三大主题”的确立 55
4.2.1 毕节试验区的成立背景 55
4.2.2 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 57
4.3 毕节试验区的扶贫战略 58
4.4 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情况回顾(1987—2007年) 60
4.4.1 扶贫开发起步阶段(1987—1993年) 60
4.4.2 解决温饱阶段(1994—2000年) 61
4.4.3 新阶段扶贫开发(2001—2007年) 62
第5章 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成效的统计分析 64
5.1 毕节试验区农村贫困状况的统计分析 64
5.2 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情况的统计分析 66
5.2.1 从纵向的时间发展来看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情况 66
5.2.2 从横向的比较来看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情况 75
5.3 结论 83
第6章 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成效的经济计量模型分析 85
6.1 毕节试验区扶贫资金投入的减贫效应分析 85
6.1.1 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缓解 85
6.1.2 毕节试验区扶贫资金投入情况 86
6.1.3 毕节试验区政府扶贫资金投入减贫效应的经济计量模型分析 89
6.2 毕节试验区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分析 99
6.2.1 经济增长与贫困缓解 99
6.2.2 毕节试验区经济增长减贫效应的经济计量模型分析 100
6.3 结论 114
第7章 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方式的选择及评价 117
7.1 社会帮扶 117
7.1.1 社会帮扶的含义 117
7.1.2 毕节试验区社会帮扶 118
7.2 科技扶贫 126
7.2.1 科技扶贫的含义及特征 126
7.2.2 毕节试验区科技扶贫 128
7.3 易地扶贫搬迁 131
7.3.1 易地扶贫搬迁含义 131
7.3.2 毕节试验区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132
7.4 整村推进 136
7.4.1 整村推进的含义及特征 136
7.4.2 毕节试验区整村推进实施情况及评价 140
7.5 产业化扶贫 149
7.5.1 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化扶贫 149
7.5.2 毕节试验区的产业化扶贫及评价 151
7.6 劳动力转移培训 158
7.6.1 劳动力转移培训含义及特征 158
7.6.2 毕节试验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及评价 160
第8章 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实践总结 169
8.1 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实践的经验总结 169
8.1.1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169
8.1.2 坚持政府主导扶贫开发工作 170
8.1.3 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172
8.1.4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174
8.1.5 坚持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统筹发展 177
8.1.6 坚持探索和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183
8.1.7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85
8.2 毕节试验区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87
8.2.1 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 187
8.2.2 现有贫困人口脱贫难度更大 188
8.2.3 经济、人口、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仍普遍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188
8.2.4 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且不稳定 188
8.2.5 经济增长对贫困缓解的作用减弱 189
第9章 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190
9.1 探索完善动态的准确的扶贫目标别和瞄准机制 191
9.1.1 探索建立地县级贫困监测体系 192
9.1.2 探索建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档案数据库 194
9.1.3 探索建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动态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195
9.2 探索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分配机制 196
9.2.1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196
9.2.2 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扶贫资金投入机制 197
9.2.3 优化扶贫资金分配机制 198
9.3 探索完善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管理制度 202
9.3.1 探索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和报账制度 203
9.3.2 探索建立统一管理框架下的扶贫信贷资金管理制度 203
9.3.3 探索建立扶贫项目规范管理制度 205
9.4 探索完善扶贫开发的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207
9.4.1 探索完善扶贫开发的管理体制 207
9.4.2 探索完善扶贫开发的激励约束机制 210
9.5 探索完善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 211
9.5.1 切实提高贫困人口人力资源质量 212
9.5.2 参与式扶贫制度化 219
9.5.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21
9.5.4 切实改善农民工的权利地位 225
参考文献 229
专著 229
论文 232
后记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