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梅戏》PDF下载

  • 购买积分:2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长安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9631356
  • 页数:1164 页
图书介绍:《中国黄梅戏》为我国第一本全面展示黄梅戏形成历史以及黄梅戏诞生,发展演变全过程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黄梅戏的昨天与今天(前言) 1

第一编 源流 3

一、从采茶歌到黄梅戏 3

别名 传说 采茶调 3

小戏到本戏 13

小戏与本戏之比较 21

二、从乡村草台到城镇花台 42

舞台艺术的早期积累 42

不应忘却的前辈艺人 63

坎坷曲折的发展之途 70

愈挫愈强的潮涌之势 86

三、从民间小戏到地方大戏 120

在春风中灿然怒放 120

用热情创造辉煌 132

在曲折中奋力前进 139

难以忘怀的生命旅程 145

四、从风雪相侵到万紫千红 161

新时期的春雨 161

在探索中前行 166

勇攀新的高峰 170

第二编 概论 179

一、发生论 179

与近代农业文明 179

与近代安徽社会 185

与近代民间歌谣 193

与近代中国戏曲 198

二、风格论 206

吴楚文化基质 206

通俗文化基质 212

青春文化基质 219

开放文化基质 225

三、形态论 233

乡土空间 233

都市空间 236

奔向高潮 240

超越自我 247

四、发展论 252

学者介入 252

人才培养 257

歌舞渗透 262

声屏移植 267

五、文学论 274

题材 274

结构 279

人物 287

语言 293

六、声腔论 301

主腔 花腔 三腔 301

曲体 旋法 唱法 313

南腔与北调 327

中味与洋味 330

移步与换形 332

浅易与深刻 335

七、表演论 338

早期范式 338

当代形态 341

未来趋势 347

动态个性 351

八、剧目论 355

《天仙配》 355

《女驸马》 359

《打猪草》 363

《夫妻观灯》 364

《无事生非》 366

《红楼梦》 371

《徽州女人》 375

《孔雀东南飞》 378

九、人物论 383

严凤英 383

王少舫 388

马兰 391

黄新德 394

韩再芬 396

陆洪非 398

时白林 400

石挥 402

胡连翠 405

王士英 411

第三编 剧目 417

概述 417

一、传统剧目 418

天仙配 418

双救主 454

菜刀记·小辞店 482

补背褡 496

苦媳妇自叹 502

二、经典剧目 509

天仙配 509

女驸马 534

打猪草(曲谱本) 559

夫妻观灯(曲谱本) 571

三、新编剧目 581

罗帕记 581

无事生非 609

红楼梦 641

未了情 662

风雨丽人行 682

徽州女人 711

孔雀东南飞 734

第四编 谱例与锣鼓 763

概述 763

一、传统腔体 766

来来来(女平词) 766

我好比一冤魂飘飘荡荡(女平词) 769

陈氏女出家门身背麦袋(女平词) 771

生离死别难相会(男平词) 774

观二堂好似阎罗宝殿(男平词) 775

江水滔滔向东流(男平词) 777

可叹爹爹亡故了(男平词) 779

魏奎元走上前拽住桶环(男女平词及对板) 781

龙养龙来凤生凤(男平词综合板式) 786

左牵男 右牵女(女平词综合板式) 788

关关雎鸠在后台(彩腔) 794

悔不该在荒郊调换白扇(女彩腔) 795

风吹马尾条条线(男彩腔) 796

今日里是老身我千秋寿庆 796

天连地 地连天 797

槐荫开口把话提(仙腔) 800

一要老龙头上角(阴司腔) 801

凤阳调 803

凤阳歌(一) 804

凤阳歌(二) 805

打豆腐(男腔一) 805

打豆腐(男腔二) 806

打豆腐(女腔) 806

打纸牌调 807

补背褡调 807

烟袋调 808

椅子调 808

讨学俸(男腔) 809

讨学俸(女腔) 810

赶狗调 811

送绫罗(对板) 811

送绫罗调 812

十不清调 812

纺线纱(女腔一) 813

纺线纱(女腔二) 814

纺线纱(男腔一) 815

纺线纱(男腔二) 816

瞧相调 816

五月龙船调 817

点大麦调 817

汲水调(一) 819

汲水调(二) 819

汲水调(三) 820

划船调 821

卖杂货调(一) 822

卖杂货调(二) 822

卖杂货调(三) 823

菩萨调(一) 824

补缸调(一) 824

补缸调(二) 825

慢赶牛(山歌) 825

点兵(一) 826

点兵(二) 826

二姑娘观灯 827

莲厢调 828

莲花落 828

小莲花 829

大莲花 829

小和尚下山调 830

五更织绢调 830

算命调 831

二、发展腔体 832

钟声催归 832

含悲忍泪 834

互表身世 835

金鸡叫了五更天 838

满工对唱 840

槐荫别 841

董郎昏迷在荒郊 843

爱歌 846

满园花草春意浓 847

谁料皇榜中状元 849

驸马原来是女人 850

空守云房无岁月 855

到底人间欢乐多 858

头戴珠冠压鬓齐 860

春蚕到死丝不断 862

怎能忘 866

晚风习习秋月冷 867

绵绵古道连天上 869

玉臂里护住汉家业 873

当官难 875

把我老胡顶到了南墙上 879

光阴呀,你也这般不仗义 880

海滩别 885

忽听琵琶 887

梦会 891

哭城 895

贤弟妹到后堂两眼哭坏 905

大雪严寒 910

望你望到谷登场 913

为儿挡风霜 914

花之歌 915

烟雨蒙蒙一把伞 917

小花伞 920

风有意 雨有情 922

手捧着血迹斑斑日月镜 925

血泪化作风雨骤 929

不能走 932

我走了 934

三、新创腔体 937

眉清目秀美容貌 937

一月思念 938

杜鹃红 939

我是轻烟一缕 940

安徽美 941

不要怨我 942

雨打农家竹篱笆 944

家是什么 946

才领会 948

有一颗星星正在跳舞 949

四、唱腔锣鼓 951

平词六槌 951

平词一字锣 951

一枝梅 951

一枝花 952

小锣一枝花 952

平词二槌 952

平词软二槌 952

平词十三槌半 952

平词九槌 953

平词一槌 953

平词收槌 953

凤点头 953

挂板一槌 953

软一槌 954

踩板锣 954

帮腔锣 954

平词双哭板锣 954

喊氏锣 955

彩旦锣 955

惊梦锣 955

八板锣 955

火攻哭板锣 956

三条箭 956

散槌 956

小锣凤点头 956

花腔长槌 956

花腔六槌 957

花腔四槌 957

花腔二槌 957

花腔一槌 957

单拗 957

花腔硬一槌 958

花腔十三槌半 958

花腔三槌 958

花腔五槌 958

擦锅锣 958

呀嗬锣 959

道锣 959

花腔小五锣 959

小郎锣 959

蛤蟆跳缺 959

顺单子 960

五、身段锣鼓 961

推公车 961

毛头锣 961

小锣出场锣 961

小锣花五槌 961

小锣花三槌 962

七字锣 962

六、黄梅戏唱腔板式一览表 963

第五编 传记 967

一、幕前人物 967

胡普伢 967

丁永泉(丁老六) 968

潘璟琍 969

张云风 972

麻彩楼 974

黄宗毅 977

刘广慧 979

杨俊 981

吴琼 983

吴亚玲 985

李文 987

蒋建国 988

赵媛媛 990

张辉 992

二、幕后人物 995

洪海波 995

王文治 996

乔志良 998

金全才(金芝) 1000

班友书 1003

王兆乾 1005

刘云程 1007

方绍墀 1009

孙怀仁 1011

王长安 1012

徐代泉 1015

陈精根(精耕) 1018

徐志远 1020

陈儒天 1023

程学勤 1025

三、社会人物 1027

刘琼 1027

岑范 1029

第六编 文选 1033

一、说人 1033

知识分子艺人洪海波 1033

严云高传略 1035

勤奋的一生 1038

严凤英唱腔初探 1039

潘璟琍的舞台生涯 1051

一个难得的好演员 1058

为山花常艳苦追求 1060

孜孜追求 壮心不已 1062

二、说戏 1065

《天仙配》导演手记 1065

看《天仙配》 1069

从《天仙配》的改编谈到接受戏剧遗产问题 1071

《天仙配》的文化意义 1072

左思和与《女驸马》 1073

新颖的喜剧 动人的喜剧 1075

《夫妻观灯》里的美感 1076

董永遇仙故事的演变 1076

《砂子岗》中恶婆婆的形象 1085

一个既可笑又可爱的角色 1086

王少舫谈《董永卖身》唱腔 1086

寄宝玉 1091

找回平易 1093

“深井”的崩塌 1094

健康的美学 1095

生命的秋千 1099

三、说事 1100

坤记书局与黄梅戏 1100

怀宁早期的黄梅戏班社和伶工 1101

“黄梅调”的初步调查 1102

进一步整理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浅见 1104

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1106

黄梅戏进入安庆城演出之最早文字记载 1107

城内唱“花鼓”城外动刀枪 1107

光辉的篇章 1109

王少舫在安大谈艺 1109

厉慧良先生谈黄梅戏 1111

《天仙配》故事流传的历史地理考察 1112

赴港演出漫记 1115

省委书记与黄梅戏回“娘”家 1118

我和《徽州女人》 1120

从画到剧的亲身体验 1121

吴琼谈黄梅歌 1123

“杂交”是一条可行的路 1123

黄梅戏和青阳腔及其他剧种的关系 1124

明清民歌时调与黄梅戏剧本文学 1127

新时期的安徽黄梅戏 1135

中国戏曲的走向与黄梅戏的历史地位 1137

优势论 1141

黄梅戏形成和发展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作用 1147

黄梅季说黄梅戏 1149

附录 1158

黄梅戏发展大事记 1158

后记 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