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创作主体生成论 1
一“主体”的历时生成与共时表现 2
1.作为发生性的、历史性的、不断提升的概念 2
2.作为自主的动力运行系统 4
3.作为分层的、共时的、彼此作用的范畴 6
二创作主体的出现 7
1.产生主动的审美要求 8
2.出现独立的创作主体 11
三客体与创作对象 16
1.客体的类型及特征 16
2.对客体变形后的对象性把握 19
四创作主体不断自我提升 23
1.创作主体不断追求创新之境 23
2.时代对创作主体的新要求 25
3.从网络文学创作看创作主体的新特征 29
第二章创作主体价值目标论 35
一构建从生活到艺术的审美关系 36
1.善于发现美 36
2.审美关系最为关键 39
3.创作主体与社会生活客体矛盾运动的关系特质 43
二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 47
1.心灵的巧妙化合 47
2.创作主体的反向规则 54
三审美传达:创作主体对艺术虚拟世界的构建 62
1.审美传达体现创作主体最高的艺术创造力 62
2.形式确证是审美传达的归依 65
3.虚拟造设是艺术形式的张力之源 69
第三章创作主体品格论 75
一情操与境界:创作主体的前提 76
1.人类灵魂的雕塑者 76
2.优秀的精神秉赋 79
3.“人生观比较恰切” 81
4.人格是主体精神内核 86
二审美感受力:创作主体的关键 89
1.自觉与非自觉相统一的力的作用系统 90
2.如何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力 106
3.锻炼发展审美感受力是恒常目标 124
三经历与体验:创作主体的根基 132
1.艺术胚胎的孕育 132
2.审美体验的回溯 136
3.情绪记忆的遗留 139
4.动力模式的铸造 142
5.取材构思的起步 144
四创作个性:创作主体走向成熟的标志 148
1.个性与创作个性 149
2.创作主体成熟的基本标志 152
3.个长期积累与磨练的过程 155
4.创作个性的钝化逆导主体平面化 160
5.为创作个性增添新质 165
第四章创作主体思维论 169
一形象思维 169
1.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形式 169
2.创作主体的形象思维 172
二哲学思维论纲 180
1.殊途同归的思维方式 180
2.文学创作特征的本质体现 183
3.缜密的哲学选择过程 188
4.思维同源性 190
5.普遍原理的证明 195
6.文学依据 199
7.意义与预防 204
三超常思维论纲 207
1.倡言超常思维 207
2.超常思维表现形式 210
3.超常度与同步机制建设 221
第五章创作主体心理定势论 227
一创作定势要论 227
1.创作定势之成型 228
2.形成“力的预成图式” 231
3.固化为“逻辑的格” 233
4.生理学分析 235
5.区别不同概念 237
6.类型分析 238
二创作定势的积极效应 243
1.把“双刃剑” 243
2.催发审美感知 246
3.孕生审美意象 248
4.有助艺术表达 250
5.激活创作动力 253
6.多种效应并存 255
三创作定势的负面影响 257
1.具有内向性特征 257
2.出现矛盾心境 261
3.背逆艺术思维本性 263
4.形成矛盾环 266
5.冲击局部“真空”状态 268
四创作定势的扬弃 272
1.扬弃的创造本质 272
2.扬弃的艰难历程 275
3.扬弃的两种模型 278
4.扬弃的最佳实现 281
第六章创作主体审美超越论 286
一审美超越要论 286
1.审美超越的价值递增 287
2.审美超越的独特性 292
二审美超越的实现 300
1.依赖社会生活底蕴 301
2.对艺术规律的巧妙驾驭 305
3.内在形式冲动的文本映现 312
4.虚静心态的动态展示 316
5.艺术人格从强化到转换 319
6.更为突出地确证本质力量 323
三个人因素与审美超越的实现 326
1.个人因素并不神秘 326
2.从消解走向凝结 329
3.从凝结实现升华 331
4.在升华中生成审美价值 332
5.情感逻辑的本质规定 337
第七章创作主体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之互动论 342
一历经激烈艰难的思维上升运动 343
1.永恒而常新的矛盾境域 343
2.动态考察 346
3.静态分析 353
二互动的力源与意义 357
1.互动之必然 358
2.互动之力源 359
3.互动之意义 366
后记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