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中医未病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1
一、中医未病学基本概念 1
二、未病相关概念 3
三、中医未病学的性质与范畴 6
第二节 中医未病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
一、弘扬自身确立的崇高医学思想 7
二、策应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7
三、策应中国式的医疗卫生保障和医疗政策 8
四、构建中医预防医学,拓展中医学的服务功能 8
第三节 中医未病学的历史源流 9
一、远古及夏商时期——中医治未病经验的原始积累 9
二、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医未病理论的逐渐形成 9
三、秦汉晋隋时期——中医未病理论临床应用的开端 11
四、唐宋时期——中医未病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积累 13
五、金元时期——中医未病理论的不断丰富 15
六、明清时期——中医治未病的实践应用 16
七、近现代时期——中医未病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18
第四节 中医未病学的理论基础 20
一、阴阳五行理论 20
二、脏腑经络理论 22
三、精气血津液理论 24
四、体质理论 26
五、正邪理论 29
六、运气理论 30
七、治则理论 32
八、养生理论 33
第二章 中医未病学的方法论体系 37
第一节 测知方法 37
一、认知方法 37
二、预测方法 39
三、测量方法 42
四、信息方法 43
第二节 干预方法 45
一、无病状态 45
二、欲病状态 46
三、已病状态 48
第三节 评价方法 49
一、相关机构和评价标准 50
二、常用评价指标 51
三、卫生经济学评价 53
四、循证医学评价 54
第三章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 58
第一节 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58
一、道法自然 58
二、平衡阴阳 59
第二节 增强正气,规避邪气 60
一、增强正气 60
二、规避邪气 60
第三节 早期诊治,防病传变 61
一、早期诊治 61
二、防病传变 62
第四章 中医治未病与中医体质 63
第一节 治未病的工具——体质可分 63
一、体质类型特征 63
二、体质分类辨识方法和工具 68
第二节 治未病的依据——体病相关 73
一、气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73
二、阳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73
三、阴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74
四、痰湿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74
五、湿热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76
六、血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76
七、气郁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77
八、特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78
第三节 体质可调是治未病的手段 79
一、气虚体质调理方法 80
二、阳虚体质调理方法 81
三、阴虚体质调理方法 82
四、痰湿体质调理方法 83
五、湿热体质调理方法 84
六、血瘀体质调理方法 85
七、气郁体质调理方法 87
八、特禀体质调理方法 88
第五章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91
第一节 健康管理概述 91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基本步骤 91
二、中国健康管理现状与发展需求 92
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在健康管理中的优势 95
一、先进的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理念 95
二、个性化的治未病方案 95
三、丰富的防治手段与方法 95
第三节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实施策略 96
一、四类目标人群 96
二、四种管理方案 97
三、四项推进措施 99
第四节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实践 100
一、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流程 100
二、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实践价值 101
第六章 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 105
第一节 慢性病概述 105
一、慢性病的特点 105
二、慢性病的防治需求 107
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防控慢性病的优势 108
一、先进的治未病三级预防理念 108
二、多元化的治未病防控手段 109
三、可推广的个体化防控工具 109
第三节 中医治未病防控慢性病的实施策略 110
一、面向三类人群 110
二、关注三个环节 110
三、运用三种手段 111
第四节 中医治未病防控慢性病实践 112
一、慢性病体质一级预防 112
二、慢性病体质二级预防 113
三、慢性病体质三级预防 113
第五节 常见慢性病防控参考方案 115
一、原发性高血压 115
二、2型糖尿病 119
三、冠心病 122
四、支气管哮喘 125
第七章 中医治未病与积极老龄化 129
第一节 老龄化社会概述 129
一、老龄化社会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129
二、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130
三、老龄化社会所产生的问题 132
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与积极老龄化的关系 133
一、积极老龄化 133
二、中医治未病在积极老龄化中的现实意义 134
第三节 中医治未病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施策略 135
一、三类目标人群 135
二、三种管理方案 136
三、三项推进措施 138
第四节 中医治未病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践 140
一、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构建 140
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基本内容与服务流程 140
第八章 中医未病学与其他学科 146
第一节 中医未病学与预防医学 146
一、预防医学概述 146
二、中医未病学与预防医学的关系 147
第二节 中医未病学与健康管理学 148
一、健康管理学概述 148
二、中医未病学与健康管理学的关系 148
第三节 中医未病学与公共卫生学 149
一、公共卫生学概述 149
二、中医未病学与公共卫生学的关系 150
第四节 中医未病学与老年医学 151
一、老年医学概述 151
二、中医未病学与老年医学的关系 151
第五节 中医未病学与临床医学 152
一、临床医学概述 152
二、中医未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153
第六节 中医未病学与康复医学 153
一、康复医学概述 154
二、中医未病学与康复医学的关系 154
第七节 中医未病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154
一、中医未病学与护理学 154
二、中医未病学与心理学 155
三、中医未病学与人体科学 156
四、中医未病学与运动医学 156
五、中医未病学与营养学 157
第九章 中医治未病工程 159
第一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 159
第二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提供体系的建设 160
一、建设目标 160
二、体系框架 160
三、体系运行 161
第三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 161
一、建设目标 161
二、体系框架 161
第四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人才队伍平台的建设 161
一、建设目标 161
二、人才队伍结构 161
第五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交流推广平台的建设 162
一、建设目标 162
二、建设内容 162
第六节 治未病健康工程政策保障平台的建设 162
一、政策扶持 162
二、制度保障 163
第七节 新时期的治未病工作 166
一、治未病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66
二、九体医学健康计划的提出 168
三、“互联网+治未病”发展模式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