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选题的缘起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一)国内研究现状 3
(二)国外研究现状 9
三、研究的意义 1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 11
(二)解决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困惑的需要 12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13
五、论文的创新点 14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义 16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理论 16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6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21
(三)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考察 23
(四)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
(五)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3
(六)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就 35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要求 39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新要求 39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新要求 41
(三)构建和谐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方式提出新要求 42
(四)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创新提出新要求 43
三、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证 44
(一)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地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45
(二)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 47
第二章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0
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50
(一)社会阶层分化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难度 51
(二)社会文化多元化影响了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政治动员能力 52
(三)网络化的新境遇给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压力 55
(四)经济全球化淡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56
(五)科学技术发展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问题 57
(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潮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59
(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民族分裂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62
(八)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64
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67
(一)世界性的信仰危机与文化迷茫 67
(二)改革开放以来过分关注经济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相对薄弱 6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负面影响 71
(四)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的缺陷 73
第三章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 75
一、马列主义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76
(一)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为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基础 77
(二)和谐社会论为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79
(三)灌输论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82
二、毛泽东思想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纪元 84
(一)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将长期存在 84
(二)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86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86
(四)要促进各方面关系的和谐 87
三、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 90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灵魂 91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 92
(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基 93
(四)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战略 95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 96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7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98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00
五、科学发展观开拓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 101
(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102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03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03
(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104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06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108
(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10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12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13
第四章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118
一、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 118
(一)坚定信念、统一思想 119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0
(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122
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 124
(一)政治与经济的统一 124
(二)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统一 124
(三)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25
(四)先进性与广泛性协调 126
(五)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结合 128
第五章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130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130
(一)加强理论研究 131
(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互动交流 137
(三)加强对西方思想理论的批判借鉴 140
二、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142
(一)以构建和谐文化为目标培育精神文明新风尚 144
(二)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45
(三)以推进文化创新为关键增强先进文化发展的活力 147
三、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148
(一)包容新时期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 150
(二)包容多样的价值观 151
(三)包容先富阶层 153
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55
(一)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 157
(二)抓好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159
五、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62
(一)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164
(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 165
(三)健全处理矛盾的工作机制 166
第六章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 169
一、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 169
(一)坚持大众传媒正确舆论导向 171
(二)加强宏观层面的原则指导与微观层面的具体引导 175
(三)舆论引导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178
(四)抓好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 184
(五)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188
二、推进意识形态话语转变 192
(一)充分挖掘原有意识形态话语实现其理论内涵的创新发展 197
(二)提炼体现和谐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开拓新的意识形态资源 199
(三)宣传话语系统的调整和改进 200
(四)加强公民话语系统建设 203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206
(一)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准确定位 207
(二)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209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213
(四)提高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215
四、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218
(一)着力培养以知识分子为主的意识形态工作骨干队伍 221
(二)健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管理机制 223
(三)抓好领导班子建设 223
五、积极引导和调控社会心理 225
(一)注重发挥社会心理对意识形态积极的吸取和转化作用 227
(二)培育个体与社会群体和谐心态 228
(三)提升社会成员价值需求 230
(四)营造良好社会心理环境 231
主要参考文献 236
后记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