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述 3
第一章 行政权力管理的演进 3
1.1 行政权力 3
1.1.1 权力、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 3
1.1.2 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3
1.1.3 行政权力的公开与透明 4
1.2 行政实践的发展 4
1.3 新公共管理与行政创新 6
1.3.1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6
1.3.2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 6
1.3.3 新公共管理的代表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 7
1.3.4 善治政府的特质 8
1.3.5 政府管理创新实践 11
1.4 电子治理 14
1.4.1 信息化 14
1.4.2 政府治理 14
1.4.3 电子政务及其相关概念 15
1.4.4 信息化、电子政务和政府治理的关系 16
1.4.5 电子治理的基本内涵 17
1.4.6 电子治理:电子政务发展演进的新方向 18
第二章 中国政府管理创新实践 20
2.1 政府管理创新 20
2.1.1 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 20
2.1.2 政府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和趋势 20
2.2 服务型政府建设 23
2.2.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23
2.2.2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 26
2.2.3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趋势 27
2.3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治理能力现代化 28
第三章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转型发展 30
3.1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30
3.1.1 中国电子政务战略和政策 30
3.1.2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 31
3.1.3 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 31
3.2 当前中国电子政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2
3.3 中国电子政务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 33
第四章 “权力阳光”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8
4.1 “权力阳光”运行的重要意义 38
4.2 权力运行及制约监督 39
4.2.1 惩治预防体系建设的现状 39
4.2.2 惩治预防体系建设的主要不足 40
4.3 “权力阳光”运行亟需制度的保障 41
第二篇 江苏“权力阳光”实践模式 45
第五章 江苏“权力阳光”实践 45
5.1 江苏“权力阳光”的基本背景 45
5.2 江苏“权力阳光”的基本概念 47
5.3 江苏公共管理的创新实践 48
5.3.1 江苏政务公开实践 48
5.3.2 江苏“权力阳光”建设 51
5.3.3 江苏“权力阳光”的发展历程 53
5.4 江苏“权力阳光”系统参考模型 58
5.5 江苏“权力阳光”的建设架构 59
5.5.1 战略层面——顶层设计,自顶向下 60
5.5.2 组织层面——组织有力,执行到位 62
5.5.3 业务层面——业务驱动,融合发展 63
5.5.4 技术层面——技术支撑,高效建设 67
5.6 江苏“权力阳光”的实施路径 73
5.6.1 确立建设目标 75
5.6.2 全面清理审核行政权力 75
5.6.3 建立“省、市、县”三级运行机制 75
5.6.4 优化、固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 75
5.6.5 在线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 76
5.6.6 达到“三个全覆盖” 76
5.6.7 逐步实现政务服务均等化 76
5.6.8 推进“三个融合” 77
5.7 江苏“权力阳光”的实现方法 77
5.7.1 管理方法 77
5.7.2 技术实现 80
5.8 江苏“权力阳光”的主要成效 82
第六章 “权力阳光”机制:制度编织的“笼子” 87
6.1 “权力阳光”的倡导 87
6.2 “权力阳光”的载体:电子政务 88
6.3 江苏“权力阳光”机制的演变 89
6.4 江苏的“权力阳光”机制 89
6.4.1 江苏“权力阳光”工作机制 89
6.4.2 江苏“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91
6.4.3 江苏“权力阳光”制度保障体系 92
6.5 江苏“权力阳光”机制的落地 94
6.6 江苏“权力阳光”机制的展望 98
第七章 “权力阳光”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 100
7.1 江苏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 100
7.2 “权力阳光”: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102
7.2.1 “权力阳光”保驾网上服务 102
7.2.2 “权力阳光”保驾服务型政府建设 104
7.3 “权力阳光”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展望 105
第八章 “权力阳光”的生态系统 108
8.1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内涵 108
8.1.1 顶层设计 108
8.1.2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109
8.2 江苏“权力阳光”的顶层设计 112
8.2.1 行政权力清理上的顶层设计 112
8.2.2 工作流程编制上的顶层设计 116
8.2.3 制度保障设计上的顶层设计 116
8.2.4 标准规范制定上的顶层设计 117
8.2.5 防控体系安排上的顶层设计 120
8.3 建立健康的“权力阳光”生态系统 120
8.3.1 电子政务生态系统 120
8.3.2 健康的“权力阳光”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 121
8.4 江苏省“权力阳光”顶层设计的审视 123
8.4.1 跨部门合作有待进一步推进 123
8.4.2 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123
8.4.3 “权力阳光”规划有待完善 123
8.4.4 管理人员有待进一步培训 124
8.5 江苏省“权力阳光”顶层设计的建议 124
8.5.1 加快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 124
8.5.2 完善“权力阳光”管理机制 124
8.5.3 系统规划“权力阳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25
8.5.4 提高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 125
第九章 “权力阳光”驱动的政府自我改革 126
9.1 政府的行政职能 126
9.2 政府行政职能改革 127
9.2.1 外部推动的改革 127
9.2.2 内生能动的改革 127
9.3 “权力阳光”驱动的政府自我改革 128
9.3.1 “权力阳光”驱动职能改革的能动性 128
9.3.2 “权力阳光”驱动职能改革的内生性 129
9.4 “权力阳光”驱动行政职能改革的成效 132
9.4.1 施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133
9.4.2 监察手段的创新,深化了源头防治腐败工作 135
9.4.3 互动平台的搭建,推动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36
9.4.4 运行机制的规范,提升了电子政务的水平 136
第十章 监督上提、事务下放:构建扁平化政府 137
10.1 政府行政监督体系 137
10.1.1 行政监察体系 137
10.1.2 法制监督体系 138
10.2 “权力阳光”监察监督体系 138
10.2.1 电子监察系统 139
10.2.2 法制监督网络系统 141
10.3 监督上提、事务下放 146
10.3.1 监督上提 146
10.3.2 事务下放 147
10.4 政府结构的扁平化 147
10.5 权力监督与服务落地的“江苏地税模式” 147
第十一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街道、村镇)的信息化 151
11.1 公共服务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151
11.2 公共服务的分类 152
11.3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153
11.3.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153
11.3.2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探索 153
11.3.3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154
1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155
11.5 “权力阳光”带动公共服务向社区(街道、村镇)延伸 156
11.6 江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挑战 157
11.6.1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体系亟需健全 157
11.6.2 信息(数字)鸿沟问题凸显 158
11.6.3 信息化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亟需加强 158
第十二章 权力行使的痕迹推定:眼见为实的考核机制 159
12.1 政府绩效及绩效考核的功能 159
12.1.1 政府绩效 159
12.1.2 政府绩效考核的功能 159
12.2 绩效考核的新思路——与行政监督监察相结合 160
12.3 行政监督的“阳光化”——痕迹推定 160
12.3.1 “权力阳光”的绩效考核模式 160
12.3.2 绩效考核模式的比较 161
12.4 “权力阳光”的实践经验 162
第十三章 数据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 163
13.1 信息资源共享 163
13.1.1 信息资源 163
13.1.2 信息资源的共享 164
13.2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164
13.2.1 政府信息资源 164
13.2.2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及其层次 165
13.2.3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 165
13.3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166
13.3.1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演进 166
13.3.2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168
13.4 “权力阳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 172
13.4.1 “权力阳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背景 172
13.4.2 “权力阳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172
13.4.3 “权力阳光”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成效 177
第十四章 技术使能的科学管理之道 179
14.1 信息技术的使能作用 179
14.1.1 技术的使能作用 179
14.1.2 IT的使能作用 180
14.2 IT使能作用的层次与机理 182
14.3 “权力阳光”的科学管理之道 184
14.3.1 IT对“权力阳光”机制的支撑 184
14.3.2 IT与“权力阳光”机制的融合 184
14.4 IT使能的陷阱及规避 185
14.4.1 技术决定论 185
14.4.2 技术中心论 186
14.4.3 外包的两面性 186
14.4.4 一蹴而就的理想主义 186
第三篇 “权力阳光”之路径选择 191
第十五章 江苏“权力阳光”发展趋势分析 191
15.1 江苏“权力阳光”发展趋势 191
15.2 江苏“权力阳光”深化行动 196
15.2.1 调整和完善 196
15.2.2 深入和扩展 197
第十六章 江苏“权力阳光”深入推进的路径选择 199
16.1 适应形势发展之需要 199
16.2 破解顶层设计的有限性 201
16.3 克服公共服务的选择性 202
16.4 突破信息资源共享的瓶颈 203
16.5 利用大数据支持科学管理 203
16.6 避免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204
16.7 化解深度融合的体制性障碍 205
16.8 探索与推进政务数据开放 206
16.9 设计有效的价值共创机制 207
第四篇 “权力阳光”典型案例 211
第十七章 江苏省级部门典型案例 211
17.1 “阳光质监”:打造质量技术监督的显微镜 211
17.2 “阳光住建”:四级服务体系的建立 211
17.3 “阳光地税”:监督上提,事务下放 212
17.4 “阳光交通”:三级联网工程 213
17.5 “阳光发改”:公共权力监察能力的构建 213
第十八章 江苏地方政府典型案例 215
18.1 集成服务:南京市行政服务中心 215
18.2 数据分析:常州市综合数据平台 216
18.3 综合应用:邳州市“七位一体”电子政务服务平台 217
18.4 滨湖区“阳光权力”系统建设 221
第十九章 “权力阳光”主要应用场景 227
19.1 网站主页 227
19.1.1 江苏省政府 227
19.1.2 江苏省质监局 228
19.1.3 江苏省住建厅 228
19.1.4 江苏省地税局 229
19.1.5 江苏省交通厅 230
19.1.6 江苏省发改委 230
19.2 政务大厅 231
19.3 执法现场 232
19.3.1 江苏省质监局 232
19.3.2 江苏省住建厅 233
19.3.3 江苏省地税局 233
19.3.4 江苏省交通厅 234
19.3.5 江苏省发改委 235
19.3.6 江苏省教育局 235
19.4 虚拟大厅 236
19.4.1 江苏省质监局 236
19.4.2 江苏省交通厅 237
19.4.3 江苏省发改委 238
19.4.4 江苏省公安厅 239
19.4.5 江苏省环保厅 240
19.4.6 江苏省物价局 242
参考文献 244
附录1 “权力阳光”主要推进文件目录 247
附录2 “权力阳光”大事记 254
索引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