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意义 1
二、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系统的拟定 2
三、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基本思路 3
四、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基本方法 4
五、其他问题的说明 5
第二章 结构助词 7
第一节 底(的1) 7
一、“底”的字形及字音变化 8
二、“的”字结构的类型 10
三、“X+的”的句法功能 27
四、“的”的特殊用法 31
第二节 地(的2) 34
一、“地”的字形及字音变化 35
二、“地”字结构的组合类型及语法地位的变化 38
第三节 得1(的3) 80
一、结果补语标记“得1” 81
二、可能补语标记“得1” 89
三、“得1”的特点 98
第三章 动态助词 100
第一节 着1 100
一、“着1”的用法 101
二、“着1”的特点 104
第二节 了1 105
一、“了1”的用法 105
二、“了1”的特点 112
第三节 过 113
一、“过”的用法 114
二、“过”的特点 118
第四节 将 120
一、“将”所在的句法结构 121
二、“将”所在句法结构的特点 125
三、“将”的消亡 130
第五节 得2(的4) 131
一、“得2”的用法 131
二、“得2”的特点 136
第六节 讫(起) 137
一、“讫(起)”的用法 137
二、“讫(起)”的特点 140
第七节 子 140
第四章 事态助词 142
第一节 了2 142
一、“了2”的用法 142
二、“了2”的特点 151
第二节 来1 151
一、“来1”的用法 151
二、“来1”的特点 154
第三节 的5 155
第四节 着2 157
一、“着2”所在句式有语法标记 157
二、“着2”所在句式无语法标记 158
第五章 语气助词 159
第一节 么 159
一、“么”的用法 160
二、“么”的特点 168
第二节 呢 172
一、“呢”的用法 173
二、“呢”的特点 180
第三节 哩 183
一、“哩”的用法 184
二、“哩”的特点 191
三、“哩”、“呢”、“那”之间的关系 192
第四节 呀 196
一、“呀”的用法 197
二、“呀”的特点 204
第五节 呵(阿、啊) 207
一、“呵(阿、啊)”的用法 207
二、现代汉语中语气助词“啊”的来源问题 210
三、“啊”少用的原因 217
第六节 也 218
一、“也”的用法 220
二、“也”走向衰落的原因 224
第七节 罢 227
一、“罢”的用法 227
二、“罢”的来源 233
三、“罢”的特点 236
第八节 着3 239
一、“着3”的用法 239
二、“着3”的来源 242
第九节 的6 243
一、“的6”的用法 244
二、“的6”的来源 248
三、“的6”的特点 249
第十节 着哩 250
一、“着哩”的用法 250
二、“着哩”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 253
第十一节 哩么 260
一、“哩么”的用法 261
二、“哩么”的来源 262
三、“哩么”的性质 267
四、“哩么”的相关语气词 268
第十二节 罢了 270
一、“罢了”的用法 271
二、“罢了”的来源 272
三、“罢了”的音变 274
四、“罢了”的相关形式 276
第十三节 也罢 277
一、“也罢”的用法 278
二、“也罢”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 281
第十四节 便了 290
一、“便了”的用法 290
二、“便了”的发展演变及性质 291
第十五节 便是 293
一、“便是”的用法 293
二、“便是”的发展演变 294
第十六节 就是(了) 297
一、“就是(了)”的用法 297
二、“便是”、“就是”的消长 299
第十七节 不成 302
一、“不成”的用法 302
二、“不成”的语法化过程 304
三、反诘语气词“么”、“不成”的比较 305
第六章 假设助词 309
第一节 时 309
一、“时”的用法 309
二、“时”的特点 312
第二节 着4 313
一、“着4”的用法 313
二、“着4”的来源 317
第三节 可 318
一、“可”的用法 319
二、“可”的来源 323
三、“可”的其他用法 324
第七章 概数助词 327
第一节 来2 327
一、“来2”的用法 328
二、“来2”的特点 332
三、“来2”的进一步虚化 333
第二节 把 334
一、量+把 335
二、数+把 336
第三节 数 339
一、数+数 339
二、量+数 341
第四节 多 342
一、数+多+量+(名) 342
二、数+量+多+(名) 342
三、数+多+(名) 343
四、数+量+名+多 344
五、数+量+多+形 344
六、数+数/来+多 345
第五节 许 346
第六节 左右、上下 347
第八章 比况助词 348
第一节 明清以前比况助词的概况 348
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348
二、唐宋时期 349
三、金元时期 351
第二节 明清山东方言比况助词的概况 355
一、“似”系比况助词 355
二、“般”系比况助词 366
第三节 明清山东方言比况助词的特点及相关问题 374
一、“似”系、“般”系比况助词的使用比率问题 374
二、“似”系、“般”系比况助词的词形变化问题 376
三、“也似”的来源问题 379
四、比况助词系统内部的整合问题 382
结语 383
一、助词系统内部成员分工趋于明确合理 383
二、助词的发展演变与源词密切相关 384
三、助词的字音字形演变 385
四、助词系统新成员的产生 387
五、助词词素化及相关问题 388
六、助词研究的有关启发 399
附明清山东方言助词附表 400
参考文献 403
主要引书目录 419
后记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