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论 1
1 汉语疑问句研究的历史回顾 1
1.1 古代的疑问句研究 1
1.2 现代的疑问句研究 6
1.2.1 20世纪前期的汉语疑问句研究 7
1.2.2 新中国成立后的汉语疑问句研究 16
2 对疑问句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36
2.1 疑问句的性质与范围 36
2.1.1 关于疑问句的性质及其句法地位 36
2.1.2 关于疑问句的范围及其句法认定 45
2.2 疑问句的问标与问焦 55
2.2.1 问标 55
2.2.2 问焦 68
3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75
3.1 专书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76
3.2 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77
3.3 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 78
3.4 现象描写与原因解释相结合 78
二 明清汉语特指问句研究 80
1 特指问的特点及其地位 80
2 明清汉语特指问类型及其分布 83
2.1 真性问与假性问 83
2.2 浅度问与深度问 89
3 真性特指问 93
3.1 浅度问 93
3.1.1 主事浅度问 93
3.1.2 客事浅度问 101
3.1.3 与事浅度问 111
3.1.4 凭事浅度问 114
3.1.5 因事浅度问 119
3.1.6 境事浅度问 129
3.1.7 量度浅度问 133
3.1.8 动核浅度问 134
3.1.9 名构浅度问 138
3.1.10 兼格浅度问 141
3.1.11 隐含浅度问 145
3.2 深度问 151
3.2.1 主事深度问 152
3.2.2 客事深度问 155
3.2.3 与事深度问 167
3.2.4 补事深度问 168
3.2.5 凭事深度问 169
3.2.6 因事深度问 170
3.2.7 境事深度问 170
3.2.8 量度深度问 171
3.2.9 名构深度问 172
3.2.10 兼格深度问 173
4 假性特指问 176
4.1 假性特指问的类型 176
4.1.1 诘问 177
4.1.2 设问 179
4.1.3 叹问 180
4.1.4 责问 181
4.1.5 祈问与礼问 182
4.2 诘问的构成与分布 184
4.2.1 主事否定问 185
4.2.2 客事否定问 193
4.2.3 与事否定问 205
4.2.4 补事否定问 207
4.2.5 凭事否定问 211
4.2.6 因事否定问 213
4.2.7 境事否定问 225
4.2.8 情理否定问 228
4.2.9 量度否定问 236
4.2.10 动核否定问 236
4.2.11 名构否定问 238
4.2.12 兼格否定问 240
4.2.13 隐含否定问 243
4.3 其他类型的假性问 248
4.3.1 设问 248
4.3.2 叹问 257
5 结语 269
5.1 真性问与假性问的分布呈不平衡态 269
5.2 浅度问与深度问的分布呈不平衡态 270
5.3 被提问语义成分的分布呈不平衡态 271
5.4 各系疑问代词的分布呈不平衡态 272
5.5 不同语义成分与各系疑问代词呈较强对应性 273
三 明清汉语是非问句研究 276
1 是非问的特点及其地位 276
2 是非问的信疑度 278
3 真性是非问 284
3.1 高疑是非问 284
3.2 低疑是非问 289
3.2.1 低疑“吗(么)”问句 289
3.2.2 语调是非问 293
3.2.3 测度问 298
3.2.4 “啊”问句及其他 311
4 假性是非问 318
4.1 是非诘问句的否定方式 318
4.1.1 关于否定方式的分类模式 318
4.1.2 命题否定 322
4.1.3 情态否定 330
4.2 是非诘问句的否定方法 338
4.2.1 词语否定 338
4.2.2 构式否定 353
4.2.3 语境否定 358
四 明清汉语选择问句研究 363
1 选择问的特点及其地位 363
2 真性选择问 365
2.1 正反选择问 366
2.1.1 VPnegVP式 367
2.1.2 VPneg式 389
2.1.3 K·VP式 399
2.2 列项选择问 404
2.2.1 结构类型 404
2.2.2 疑问焦点 414
3 假性选择问 416
3.1 正反选择问 416
3.1.1 VPnegVP式 416
3.1.2 VPneg式 418
3.1.3 K·VP式 421
3.2 列项选择问 422
3.2.1 肯定前项 422
3.2.2 肯定后项 423
3.2.3 两项均肯定 423
3.2.4 否定前项 423
3.2.5 两项均否定 425
3.2.6 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425
3.2.7 难以径作肯定与否定 425
4 关于正反问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 426
4.1 正反问的来源:省略与称代 426
4.2 正反问的省略规则:右省与左省 435
4.2.1 关于右省 435
4.2.2 关于左省 442
4.3 正反问与列项问的消长 449
五 明清汉语疑问标记的非疑问用法研究 452
1 关于疑问标记非疑问用法研究的历史回顾 452
2 对疑问标记非疑问用法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458
2.1 关于疑问用法与非疑问用法的关系问题 458
2.1.1 疑问用法与非疑问用法的关系模式 458
2.1.2 疑问用法与非疑问用法的分布特点 468
2.2 关于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分类问题 473
2.2.1 准非疑问用法 474
2.2.2 真非疑问用法 481
2.3 关于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受约条件问题 493
2.3.1 研究现状与问题 493
2.3.2 从情态语义角度拓展思路 498
2.3.3 从动态语用角度开阔视野 502
3 明清汉语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504
3.1 谁系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504
3.1.1 准非疑问用法 505
3.1.2 虚指用法 507
3.1.3 任指用法 509
3.1.4 实指用法 510
3.1.5 无指用法 514
3.2 甚系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520
3.2.1 准非疑问用法 521
3.2.2 虚指用法 523
3.2.3 任指用法 532
3.2.4 实指用法 536
3.3 怎系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538
3.3.1 准非疑问用法 539
3.3.2 虚指用法 541
3.3.3 任指用法 546
3.3.4 实指用法 548
3.4 那系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551
3.4.1 准非疑问用法 553
3.4.2 虚指用法 555
3.4.3 任指用法 558
3.4.4 实指用法 559
3.4.5 无指用法 560
3.5 多系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565
3.5.1 准非疑问用法 566
3.5.2 虚指用法 568
3.5.3 任指用法 572
3.5.4 实指用法 574
3.6 几系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574
3.6.1 准非疑问用法 575
3.6.2 虚指用法 576
3.6.3 任指用法 578
3.6.4 实指用法 578
3.7 何系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580
4 明清汉语传疑句法结构的非疑问用法 580
4.1 VPnegVP、VPneg的非疑问用法 580
4.1.1 准非疑问用法 580
4.1.2 真非疑问用法 582
4.2 是P还是q的非疑问用法 588
4.2.1 准非疑问用法 589
4.2.2 真非疑问用法 590
主要引书目录 591
参考文献 592
后记 608
附:表目录 89
表一 特指问功能分布表 89
表二 特指问句法—语义层次类型分布表 92
表三 真性浅度特指问语义功能分布表 150
表四 真性深度特指问语义功能分布表 175
表五 假性特指问类型分布表 184
表六 浅度特指诘问句语义功能分布表 246
表七 深度特指诘问句语义功能分布表 247
表八 真性特指问语义功能比较表 274
表九 特指诘问句语义功能比较表 275
表十 是非问功能分布表 284
表十一 真性“吗”问句功能分布表 285
表十二 带“岂”诘问句用法分布表 339
表十三 各类问句功能比较表 365
表十四 选择问句功能分布表 366
表十五 明清汉语疑问代词功能分布表 469
表十六 “谁”“几”历时功能分布表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