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0946885
  • 页数:4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11个专题论述了体育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练员职业素养与管理、运动训练基础概论、训练计划制定与实施、体能训练理论与手段、心理训练与心理调节、青少年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运动伤病防治、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的功能锻炼、运动膳食与营养调控、兴奋剂风险与防范,都是教练员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方法。

第一章 教练员职业素养与管理 1

第一节 对教练员的认识 1

一、教练员的作用与职责 1

(一)欧盟的认识 1

(二)美国的认识 2

(三)国际体育教练体系的认识 2

(四)我国的认识 2

二、教练员的角色与变化 3

(一)教练员扮演的角色 3

(二)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 5

(三)教练员角色的变化 6

第二节 教练员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7

一、教练员的知识结构 7

(一)专业知识 7

(二)人际知识 8

(三)个人内省知识 9

二、教练员的能力结构 9

(一)战略思维能力 9

(二)环境适应能力 10

(三)训练比赛指导能力 10

(四)赛场应变能力 11

(五)学习总结能力 11

(六)关系处理能力 12

三、教练员的素质结构 12

(一)思想道德素质 13

(二)文化素质 13

(三)业务素质 13

(四)身心素质 14

第三节 教练员的执教理念与执教目标 14

一、执教理念与意义 14

(一)为什么需要执教理念? 14

(二)什么是执教理念? 15

二、执教目标与功能 16

三、执教目标的设定 18

(一)获胜的目标 18

(二)成长的目标 19

(三)执教目标的自我评价 21

四、执教理念的建立 22

(一)更好地了解自己 23

(二)设定个人执教目标 24

第四节 教练员领导力的提升 26

一、教练员执教行为特征 26

(一)面对面的领导 26

(二)关注人 26

(三)管理的全才 26

二、领导力与领导行为 26

(一)领导与领导力 26

(二)领导权力的来源 27

(三)领导行为 28

三、执教风格 29

(一)命令式——家长型 30

(二)合作式——民主型 31

(三)放任式——随意型 33

四、执教中的情景领导 33

五、教练员领导力提高的五步骤 35

(一)清晰的愿景 35

(二)敏感环境变化 36

(三)敏感成员需求 36

(四)敢于冒险 37

(五)打破常规 38

第二章 运动训练基础概论 40

第一节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发展概述 40

一、训练恢复——竞技能力提高的前提与依据 41

二、“板块”训练——对周期训练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43

三、有氧能力训练模式——耐力训练理论的进展 45

四、“动作就是竞技”——训练理念的突破 47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神经-肌肉与能量代谢基础 48

一、神经-肌肉的训练适应 48

(一)肌纤维类型及其训练的适应 48

(二)肌肉收缩的神经支配与训练适应 51

(三)肌纤维增粗(肌肉肥大)及其训练适应 53

(四)肌肉工作方式与训练的适应 54

二、运动能量代谢的训练适应 56

(一)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供应类型及其关系 56

(二)不同专项的能量代谢特征及其训练适应 58

(三)不同能量代谢的横向动态结构关系 59

(四)有氧与无氧能力的纵向动态变化关系 62

第三节 竞技能力的形成与竞技状态的调控 63

一、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63

(一)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 63

(二)竞技能力形成的模型 65

(三)竞技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7

二、赛前竞技状态的调控 69

(一)赛前减量的生理学基础 69

(二)赛前训练的主要结构 70

(三)赛前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作用 72

第三章 运动训练计划制定与实施 78

第一节 训练计划制定意义与依据 78

一、训练计划制定意义 78

二、训练计划制定依据 79

第二节 训练工程与参赛工程要素 80

一、训练工程基本结构 80

(一)训练工程结构层次 80

(二)训练工程结构要素 81

二、参赛工程基本结构 84

(一)参赛工程结构层次 84

(二)参赛工程结构要素 85

第三节 训练过程分期与计划制定 89

一、运动训练过程划分 89

(一)不同训练时期特点 89

(二)不同训练计划特点 90

二、运动训练计划制定 95

(一)训练计划制定内容 95

(二)训练计划制定格式 102

第四节 训练计划质量与实施方法 108

一、训练计划质量要点 108

(一)计划设计质量要点 108

(二)计划实施质量要点 110

二、计划实施方法要点 112

(一)计划实施控制方法 112

(二)计划实施操作方法 115

第四章 体能训练理论与手段 125

第一节 理解体能 125

一、体能的定义与分类 125

(一)体能定义 125

(二)体能分类 126

二、体能训练影响因素 127

(一)竞赛规则 127

(二)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主导性及体能构成要素的主导性认识 127

(三)能量代谢系统 128

(四)技能 128

(五)运动员个体特征 128

(六)场地、器械、时间等 128

三、体能训练的原则 128

(一)安全性 128

(二)专项化 129

(三)个性化 129

(四)功能性 129

(五)基于地面的运动 130

(六)爆发力为主 130

(七)动作训练 130

(八)超负荷 130

(九)循序渐进 131

四、体能测试与评价 131

(一)体能测试评价定义 131

(二)体能测试顺序 131

(三)体能测试评价基本内容 131

(四)体能测试注意的问题 138

第二节 训练体能 139

一、力量训练 139

(一)力量的定义与分类 139

(二)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142

二、速度训练 149

(一)速度的定义与分类 149

(二)速度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150

三、耐力训练 154

(一)耐力的定义与分类 155

(二)有氧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155

第五章 心理训练与心理调节 161

第一节 基本心理技能训练 162

一、放松训练 162

(一)什么是放松训练 162

(二)放松训练的作用 162

(三)放松训练的程序 163

(四)放松技能的应用 164

二、表象训练 164

(一)什么是表象训练 164

(二)表象训练的作用 164

(三)表象训练的程序 165

(四)表象训练的条件 166

(五)表象训练的应用 167

三、注意控制训练 167

(一)运动中的注意特点 168

(二)注意训练的方法与程序 168

(三)注意技能的应用 170

四、自我谈话训练 171

(一)自我谈话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171

(二)自我谈话的作用 171

(三)改善自我谈话的技术 172

五、逆境应对训练 173

(一)什么是逆境应对训练 173

(二)逆境应对训练的程序 173

(三)逆境应对训练的应用 176

(四)教练员在逆境应对训练中的作用 176

第二节 比赛心理调节方法 177

一、自信提升 177

(一)注意可控因素 177

(二)想象成功情景 178

(三)积极语言暗示 178

(四)挑战消极思维 178

(五)回顾世界纪录 179

(六)夸大外部动作 179

(七)比较尺短寸长 179

(八)创设原有环境 180

二、比赛心理定向 181

(一)什么是比赛心理定向 181

(二)参加比赛的角色定位 181

三、参赛目标设定 183

(一)如何设定参赛目标 183

(二)参赛目标分类 184

(三)目标设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85

(四)参赛目标设定的基本要求 185

四、参赛心理预案 187

(一)什么是参赛心理预案 187

(二)参赛心理预案的作用 187

(三)参赛心理预案的内容 187

(四)参赛心理预案的应用 188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特征及心理调节 190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应用提示 190

二、年龄段划分的青少年心理特征及教练员应注意的问题 191

(一)学前期:运动启蒙阶段 191

(二)学龄期:业余训练阶段 191

(三)青春期:专业训练阶段 192

(四)成人早期:成才/退役阶段 193

第四节 教练员的心理调节 193

一、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193

(一)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 194

(二)学习与求助 194

(三)寻找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 195

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195

(一)赛前的心理调节 195

(二)赛中的心理调节 195

三、教练员的心理疲劳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 196

第六章 青少年运动员选材 199

第一节 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选材 200

一、运动员年龄的区分和与选材的关系 200

(一)运动员年龄的区分 200

(二)运动员的年龄与选材的关系 201

二、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02

(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202

(二)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与差异性 202

(三)生长发育的非等比性 203

(四)生长发育的程序性 204

(五)各器官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 205

(六)生长发育的性别差异 206

三、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在选材中的应用 206

(一)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发育的可变性与选材 206

(二)青少年运动员的生长轨迹与选材 207

第二节 运动能力的遗传特点与选材 208

一、运动能力的遗传特征与选材 208

(一)运动能力的连续性特征 208

(二)运动能力的相关性特征 208

(三)运动能力的阶段性特征 209

二、运动能力的相关基因与选材 209

三、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先天异常的及早发现 211

第三节 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与选材 211

一、青春发育期概述 212

(一)青春期的概念与分期 212

(二)青春期的生长特征 212

二、青少年发育类型与发育程度的鉴别 213

(一)发育类型的区分 213

(二)青春期发育程度的鉴别 213

(三)不同发育类型生长发育的特征 215

(四)青少年的发育类型与成才率的关系 216

三、青少年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218

(一)身体形态 218

(二)身体机能 219

(三)身体素质 221

四、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与选材 230

(一)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 230

(二)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选材 232

五、青少年运动员选材的案例分析 232

六、青少年运动员选材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34

(一)现代青少年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发展规律的捕捉 234

(二)青少年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可训练性 235

(三)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稳定性 236

第七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240

第一节 运动训练生理生化监控的原理 240

一、概述 240

二、生理生化监控的理论基础 243

(一)运动时人体的能量供应 243

(二)无氧运动的供能特点 245

(三)有氧运动的供能特点 248

第二节 训练监控的生理生化指标与方法 250

一、运动训练监控的指标 250

二、训练负荷监控的指标与方法 253

(一)训练负荷强度监控的指标与方法 254

(二)训练负荷量监控的指标与方法 259

三、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监控的指标与方法 261

(一)身体机能的监控 261

(二)机能状态的监控与过度训练的防治 263

(三)赛前身体机能的监控 264

四、训练方法监控的指标与方法 265

五、专项运动能力的监控 268

第三节 生理生化监控的实施 271

一、实施训练监控的基本原则 271

二、训练监控的实施步骤 272

(一)明确训练目的和监控目的 272

(二)选择相应的监控方法和手段 273

(三)生理生化监控的具体实施 273

(四)提出训练意见和建议 274

第八章 运动伤病防治 276

第一节 运动员训练中的致伤因素与预防原则 276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 276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277

三、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与致伤原因 277

四、运动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 278

五、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80

第二节 运动员体检 283

一、运动员体检的必要性 283

二、动态体检筛检运动员疾病的作用 283

三、运动风险评估 284

(一)运动风险因素 284

(二)运动员体检的作用 284

(三)心肺运动试验 285

四、运动员健康体检中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286

第三节 急性运动损伤的救治 287

一、急性运动损伤治疗的原则与基本措施 287

二、急性运动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 288

(一)出血和止血 288

(二)肌肉拉伤 289

(三)关节、韧带扭伤 289

(四)关节脱位的临时急救 289

(五)骨折 290

第四节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291

一、脊柱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291

(一)颈肩背筋膜炎 291

(二)颈椎病 292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292

(四)腰椎峡部裂与脊椎滑脱 292

(五)其他类型的下腰痛 293

(六)小结 293

二、肩肘部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293

(一)肩关节脱位 294

(二)肩袖损伤与撞击综合征 294

(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294

(四)肘关节骨性关节炎与游离体 295

(五)网球肘、高尔夫球肘 295

(六)尺神经损伤 295

(七)小结 296

三、腕部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296

(一)腕舟状骨骨折 297

(二)腕管综合征 298

(三)腕三角纤维软骨损伤 298

(四)小结 299

四、髋关节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299

(一)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99

(二)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 300

(三)弹响髋 300

(四)大转子下滑囊炎 301

(五)小结 301

五、膝关节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301

(一)前交叉韧带损伤 302

(二)后交叉与多发韧带损伤 303

(三)半月板损伤 303

(四)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劳损 304

(五)小结 305

六、踝关节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305

(一)踝关节不稳与周围韧带损伤 305

(二)踝关节撞击征 306

(三)踝关节骨折 306

(四)小结 307

第五节 运动性疾病的防治 307

一、肌肉痉挛预防与处理 307

(一)痉挛的定义 307

(二)肌肉痉挛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308

(三)肌肉痉挛的处理 308

(四)预防抽筋的方法 308

二、运动中猝死 30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309

(二)运动性猝死的机制 309

(三)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309

(四)心脏猝死事件现场急救 310

三、运动性腹痛的处理与预防 311

(一)运动性腹痛概述 311

(二)运动性腹痛的发作原因 311

(三)运动性腹痛应急处理 312

(四)运动性腹痛的处理 312

(五)预防 313

四、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 313

(一)发病原因 314

(二)发病机制和原因 314

(三)主要症状 314

(四)诊断 314

(五)鉴别诊断 315

(六)现场处理及预后 315

(七)治疗 315

(八)预防 315

五、运动性晕厥的预防和处理 316

(一)病因与分类 316

(二)急诊晕厥的诊断步骤 316

(三)晕厥预防 316

(四)晕厥处理 317

第六节 特殊人群运动伤病的防治 317

一、女性运动员特殊伤病的防治 317

(一)女性运动员身体发育及运动能力特点 317

(二)女性运动员月经周期的医学问题 318

(三)女性运动员运动中的卫生问题 319

二、青少年运动员特殊伤病的防治 320

(一)青少年运动员生长发育特点和体育卫生 320

(二)青少年运动员早期专项训练的医学问题 320

(三)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医务监督 321

第九章 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的功能锻炼 322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机制 322

一、运动损伤机制 323

二、人体动作系统的科学基础与康复功能锻炼原理 325

(一)姿势异常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损伤的原理 325

(二)姿势、动作障碍、肌肉平衡与损伤风险 326

第二节 损伤康复和预防的功能锻炼流程 330

一、姿势、动作与肌肉评估 330

(一)静态姿势评估 330

(二)动作评估 332

(三)肌肉评估 335

二、康复功能锻炼流程 336

(一)肌肉紧张的处理 336

(二)肌肉力量的恢复 338

(三)本体感觉与整合训练 340

第三节 常见损伤的康复与预防性功能锻炼 341

一、肩部损伤的康复与预防性功能锻炼 341

(一)牵拉练习 341

(二)力量练习 343

二、膝关节损伤的康复与预防性功能锻炼 346

三、腰部损伤的康复与预防性功能锻炼 346

四、足与踝损伤的康复与预防性功能锻炼 347

五、肌肉拉伤 347

第四节 重返运动场前的恢复训练 347

一、重返运动场的条件与评估 348

二、重返运动场的训练方法 348

(一)肩部损伤重返运动场的训练 350

(二)下肢损伤重返运动场的训练 351

(三)腰部损伤重返运动场的训练 352

第五节 运动疲劳的恢复 352

一、疲劳程度的判断 352

(一)观察法 353

(二)动作技能分析法 353

(三)生理机能检查法 353

二、消除疲劳的方法手段 353

(一)加强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交流 353

(二)贯彻最佳训练负荷的原则 353

(三)整理活动 354

(四)水疗 354

(五)按摩 355

(六)理疗 356

(七)负氧离子吸入疗法 356

(八)吸氧 356

(九)针灸 356

(十)音乐疗法 356

(十一)气功 357

(十二)倒挂疗法 357

第十章 运动膳食与营养调控 359

第一节 运动员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 359

一、运动员合理营养 359

(一)合理营养的意义 359

(二)合理营养的目标 360

二、运动员合理膳食 360

(一)合理膳食的特点 360

(二)合理膳食指南 360

(三)膳食不合理及其所致的营养问题 361

(四)科学用餐的建议 361

三、运动员营养补充 361

(一)运动营养品的概念 361

(二)运动营养品的特点 362

(三)运动营养品的分类 362

(四)营养补充的时效性 362

四、膳食与营养补充的关系 363

(一)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 363

(二)建立合理的营养补充理念 363

第二节 运动员体能的营养调控 364

一、体能的营养基础 364

(一)爆发力与高能磷酸化合物供能 364

(二)速度耐力与糖无氧代谢供能 364

(三)耐力运动与有氧代谢供能 364

二、糖营养与体能储备 365

(一)糖营养是体能的基础 365

(二)糖营养与一日三餐及加餐 366

(三)运动前提高糖储备的营养调控 367

(四)运动中维持良好血糖水平的营养调控 367

(五)运动后促进糖原恢复的营养调控 367

三、蛋白质营养与肌肉力量 369

(一)运动员的蛋白质营养 369

(二)促进肌肉力量的营养调控 369

(三)蛋白质营养补充常见问题及其纠正 370

第三节 抗疲劳、促恢复的营养调控 370

一、体液酸化的营养调控 370

(一)运动员体液酸化问题 370

(二)消除乳酸的运动措施 371

(三)消除乳酸的营养调控 371

二、大量出汗的营养调控 372

(一)不同程度脱水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372

(二)运动员脱水程度的评价 372

(三)补液的营养调控 373

三、抗氧化的营养调控 374

(一)自由基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374

(二)抗氧化类营养的分类及主要功能 375

(三)抗氧化的营养措施 375

四、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的营养调控 376

(一)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的产生原因 376

(二)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的评价方法 377

(三)改善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的营养调控 378

五、促进肌肉恢复的营养调控 380

(一)降低血清CK的营养调控 380

(二)降低血尿素的营养调控 381

六、改善免疫力的营养调控 382

(一)运动性免疫机能下降的原因 382

(二)运动性免疫机能下降的监测指标 382

(三)改善免疫机能的营养调控 383

七、改善中枢神经疲劳的营养调控 384

(一)运动性中枢神经疲劳的产生原因 384

(二)运动性中枢神经疲劳的监测 384

(三)改善中枢神经机能的营养调控 385

第四节 运动员体重管理的营养调控 385

一、运动员合理减控体重 385

(一)体成分与减控体重的目标 386

(二)运动员降体重常用手段的营养分析 387

(三)运动员减控体重过程的营养调控 387

二、运动员合理增加体重 389

(一)运动员增加体重的基本原则 389

(二)运动员增加体重常用手段的营养分析 389

(三)运动员增加体重过程的营养调控 390

第十一章 兴奋剂风险与防范 393

第一节 兴奋剂问题概述 393

一、兴奋剂的基本概念 394

(一)对兴奋剂的界定 394

(二)禁用物质与方法 395

二、兴奋剂的危害 396

(一)兴奋剂对运动员身心的危害 396

(二)兴奋剂对体育的危害 399

(三)兴奋剂对社会的危害 401

三、国际反兴奋剂斗争 402

(一)兴奋剂问题依然严峻 402

(二)反兴奋剂规则不断完善 403

(三)反兴奋剂手段逐步拓展 404

四、我国的反兴奋剂工作 405

第二节 运动训练与兴奋剂风险 407

一、运动训练中的兴奋剂风险 408

(一)故意使用兴奋剂的风险 408

(二)错误使用药品、营养品的风险 408

(三)食用受污染食品的风险 409

(四)其他风险 410

二、兴奋剂违规法律责任 410

(一)对运动员的处罚 411

(二)对运动员辅助人员的处罚 411

(三)对运动员注册单位或代表单位的处罚 411

三、教练员反兴奋剂责任与义务 411

(一)树立正确的反兴奋剂理念 411

(二)教练员在反兴奋剂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413

(三)反兴奋剂对教练员职业素质的要求 414

(四)教练员的反兴奋剂义务 414

第三节 防范兴奋剂风险基本方法 416

一、加强对运动员的教育 416

(一)教育内容 416

(二)可使用的教育材料 417

(三)宣传教育活动 417

二、积极配合兴奋剂检查 418

(一)兴奋剂检查的分类 418

(二)兴奋剂检查的基本程序 419

(三)实施兴奋剂检查的机构 420

三、按规定申报运动员行踪信息 421

(一)申报范围 421

(二)申报要求 421

(三)申报方法 422

(四)申报错误及处罚 422

四、正确使用药品和营养品 423

(一)慎用营养品 423

(二)安全用药 423

五、在日常生活中防范兴奋剂 424

(一)防止发生食源性兴奋剂问题 424

(二)防止陷害 425

(三)远离毒品 425

第十二章 程序化竞技参赛设计与实践 426

第一节 参赛目标定位与准备 426

一、竞技运动参赛目标概念 426

二、竞技参赛目标主要功能 427

(一)激励功能 427

(二)导向功能 427

(三)聚合功能 428

三、制定参赛目标基本方法 428

(一)历史分析法 428

(二)能力评估法 428

(三)目标驱动法 428

(四)标杆超越法 429

四、制定参赛目标注意事项 429

(一)制定目标要明确赛事性质 429

(二)制定参赛目标要科学评判 429

(三)制定参赛目标要双向交流 430

(四)制定目标要重视区别对待 430

第二节 赛前训练安排 430

一、赛前训练促进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形成 430

二、赛前训练内容主要特点和系统安排 431

(一)内容要有针对性 431

(二)赛前训练突出重点运动员 431

(三)赛前训练要突出有效训练强度 432

(四)赛前训练要重视运动员心智动员 432

三、赛前训练理论和减量安排 434

(一)赛前训练基本理论 434

(二)赛前减量训练 435

(三)最佳减量训练时间和分类 436

(四)减量训练方式及效果 437

第三节 程序化参赛方案设计与实践 439

一、程序化参赛的基本内涵 439

二、程序化参赛的历史探索 440

三、程序化参赛的主要作用 441

(一)形成团队参赛心理优势 441

(二)使复杂参赛过程程序化 442

(三)参赛准备过程井然有序 442

(四)确保比赛能力正常发挥 442

四、程序化参赛设计的原则 442

五、程序化参赛方案的内容 442

(一)比赛时间、地点 443

(二)目标与任务 443

(三)指导思想 443

(四)参赛原则 443

(五)赛前实力分析 443

(六)参赛工作主要措施 443

(七)参赛组织指挥 444

第四节 竞技运动参赛环境与适应 451

一、现代竞技运动参赛环境 452

二、竞技参赛环境适应能力 452

(一)自我控制能力 452

(二)抗干扰能力 453

(三)应变能力 453

(四)有效利用竞赛环境的能力 454

三、竞技风险参赛基本理论 454

(一)风险概念内涵 454

(二)风险管理原则 454

(三)参赛风险分类 455

(四)规避风险的标准化流程 456

第五节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与应变 457

一、教练员临场指挥的特点 457

(一)快速性与瞬时性 457

(二)概率性 457

(三)定性与模糊性 457

二、教练员临场指挥的能力 458

(一)抗负荷能力 458

(二)对全局的综合评判能力 458

(三)语言表达能力 458

三、影响临场指挥效果因素 458

(一)威信与知人善任 459

(二)充分的赛前准备 459

(三)遵循和善于运用规则 459

四、传递指挥信息若干途径 460

(一)语言 460

(二)表情与动作 460

(三)暂停与换人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