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祖国医学发展概况 1
二、祖国医学的特点 3
三、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而奋斗 4
第一篇 基础理论 5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5
第一节 阴阳学说 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5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7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7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8
第二章 脏腑、气血、津液 9
第一节 脏腑 9
一、五脏 9
二、六腑 12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13
第二节气、血、津液 14
一、气 14
二、血 15
三、津液 15
第三章 经络 17
第一节 经络的主要内容和分布概况 17
一、十二经 17
二、奇经八脉 18
第二节 经络的生理病理 18
第三节 经络在临床上的应用 18
第四章 病因 19
第一节 六淫 19
一、风 19
二、寒 19
三、暑 20
四、湿 20
五、燥 20
六、火 20
第二节 七情 21
第三节 其他因素 21
一、疫疠 21
二、饮食所伤 21
三、痰饮 22
四、瘀血 22
第五章 诊法 23
第一节 望诊 23
一、望全身情况 23
二、望局部情况 24
三、望舌 25
四、望小儿指纹 26
第二节 闻诊 26
一、闻声音 26
二、嗅气味 27
第三节 问诊 27
一、问寒热 27
二、问汗 28
三、问头身胸腹 28
四、问饮食口渴 28
五、问二便 28
六、问经带 29
七、问小儿 29
第四节 切诊 29
一、诊脉的部位与方法 29
二、正常脉象 30
三、病脉与主病 30
第六章 辨证 33
第一节 八纲辨证 33
一、表里辨证 33
二、寒热辨证 34
三、虚实辨证 34
四、阴阳辨证 35
第二节 脏腑辨证 3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36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37
三、脾与胃病辨证 38
四、肝与胆病辨证 38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39
六、脏腑兼病辨证 40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41
一、卫分证 41
二、气分证 41
三、营分证 42
四、血分证 42
附:六经辨证 42
第七章 治则 43
一、扶正祛邪 43
二、治病求本 43
第二篇 中药与方剂 45
第一章 常用中药 45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45
一、中药的炮制 45
二、中药的剂型 45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和用法 46
一、中药的性能 46
二、中药的用法 47
第三节 解表药 48
一、辛温解表药 48
二、辛凉解表药 50
第四节 祛风湿药 51
第五节 祛湿药 52
一、芳香化湿药 52
二、淡渗利湿药 53
三、清热利水通淋药 53
第六节 清热药 55
一、清热泻火药 55
二、清热燥湿药 56
三、清热凉血药 57
四、清热解毒药 58
第七节 泻下药 59
一、攻下药 59
二、润下药 59
第八节 消导药 60
第九节 祛痰止咳平喘药 60
一、温化寒痰药 61
二、清化热痰药 61
三、止咳平喘药 62
第十节 温里药 63
第十一节 理气药 64
第十二节 止血药 65
第十三节 活血祛瘀药 66
第十四节 补益药 68
一、补气药 68
二、补阳药 69
三、补血药 70
四、补阴药 71
第十五节 收涩药 72
第十六节 安神药 73
第十七节 平肝熄风药 73
第十八节 芳香开窍药 75
第十九节 驱虫药 76
第二十节 外用药 77
常用外用药简表 78
第二章 常用方剂 79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79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79
二、方剂的加减变化 79
第二节 解表剂 80
第三节 泻下剂 80
第四节 和解剂 81
第五节 清热剂 81
第六节 开窍剂 83
第七节 温里剂 83
第八节 消导剂 84
第九节 补益剂 84
第十节 安神剂 86
第十一节 固涩剂 87
第十二节 理气剂 87
第十三节 理血剂 88
第十四节 祛风湿剂 89
第十五节 平肝熄风剂 89
第十六节 祛湿剂 90
第十七节 祛痰止咳剂 91
第十八节 驱虫剂 92
第十九节 痈疡剂 92
第三篇 临床各科常见病证及针灸疗法 94
第一章 临床各科常见病证 94
发热 94
咳嗽 95
头痛 96
眩晕 97
失眠 98
胸痹 99
中风 99
胃痛 100
黄疸 101
泄泻 102
痢疾 103
水肿 103
淋证 104
痹证 105
疖 106
痈 107
脱疽 108
蛔厥 109
月经不调 110
崩漏 111
带下 112
麻疹 113
疳积 114
第二章 针灸疗法 115
第一节 穴位的一般知识 115
一、穴位与经络的关系 115
二、穴位的主治规律 115
三、穴位的分类 115
第二节 取穴法 116
第三节 常用穴位 118
一、头面部穴位 118
二、腰背部穴位 120
三、上肢部穴位 123
四、下肢部穴位 126
五、胸腹部穴位 131
第四节 针刺法 133
一、毫针的一般知识 133
二、针刺前的准备 133
三、进针法 134
四、进针后的手法 134
五、针刺角度与深度 135
六、针刺强度与感觉 136
七、留针与出针 136
八、意外情况的处理 137
第五节 选穴方法 138
第六节 常见病证的治疗 139
附:灸法和拔罐疗法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