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高层领导人的理论素养与苏联兴亡》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舸著
  • 出 版 社:北京:时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802329904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章 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及其前提条件 37

第一节 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38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建者和传承者 40

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核心的主心骨 41

三、无产阶级政党威信和形象的最主要体现者 42

四、共产主义事业的首要倡导者 43

五、革命和建设历史转折关头的决策者 46

第二节 无产阶级领袖发挥历史作用的前提条件 46

一、理论素养 47

二、实践历练 5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5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内涵 5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表现形式 56

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而不是教条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56

二、养成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习惯 66

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具备良好的党性修养 71

四、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4

五、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82

六、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87

第三章 列宁的理论素养与苏联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99

第一节 列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101

第二节 列宁创立了俄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 107

第三节 在捍卫真理中展现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121

一、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 121

二、对“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主义”的批判 127

三、对考茨基帝国主义和平论的揭露和批判 134

第四节 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38

第五节 新经济政策理论: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52

第四章 斯大林的理论素养与“斯大林模式”的伟大成就 166

第一节 在革命的办报生涯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169

一、创办《斗争报》 169

二、创办《无产阶级斗争报》 170

三、创办《巴库无产者报》和《汽笛报》 170

四、创办《真理报》 171

第二节 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历练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172

一、在革命运动中确立起劳动人民的阶级情感 173

二、在流亡生涯中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176

三、在列宁的启发下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家 180

第三节 在党内思想斗争中捍卫和继承列宁主义 183

第四节 领导苏联探索并创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 204

第五节 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212

第六节 对斯大林晚年在工作中所犯错误的分析 218

一、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形成与发展 218

二、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消极后果 221

第五章 赫鲁晓夫理论素养的缺陷与苏共理论导向和决策失误 229

第一节 片面评价斯大林引发国内甚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231

第二节 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242

一、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三和”路线 242

二、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 245

三、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理论 250

第三节 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严肃性变为随意性发挥 255

一、宣称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彻底巩固论 255

二、从简单的物质生活层面对共产主义做出庸俗化解释 257

三、不切实际地倡导并推行社会团体治国论 258

四、人为地将苏共分为工业和农业两个党组织 261

第四节 改革在总体上演变为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拙劣行动 262

第六章 勃列日涅夫缺乏理论素养与苏共意识形态和执政危机 268

第一节 不读马列导致庸俗的世界观 270

一、不学习更不懂马克思主义 270

二、掩盖不学无术出尽洋相 276

三、庸俗的世界观导致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81

第二节 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辩证分析 285

一、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日益僵化的体制机制 285

二、缓和对斯大林的评价与固守赫鲁晓夫的基调 290

三、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打击与流于形式的无效宣传 294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信仰危机和苏共执政挑战 297

一、社会信仰危机 297

二、苏共执政危机及其掩盖的理论危机 301

第七章 戈尔巴乔夫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苏联亡党亡国 307

第一节 一个自称“二十大产儿”的领导人 308

一、好学但学会的主要不是马克思主义 308

二、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俘虏 312

第二节 借“公开性”丑化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320

第三节 在“民主化”和“多元化”的旗号下剥夺了苏共的领导权 329

一、否定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 331

二、大批撤换党的高层领导干部,提拔“民主派”人物 333

三、把苏联共产党“革新”成社会民主党 344

四、推行西方式的议会总统制和多党制 347

第四节 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成为埋葬苏联的坟墓 350

一、苏共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和凝聚力 352

二、社会动乱和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353

三、各种反共势力发展壮大并乘机夺取政权 355

四、民族矛盾激化 358

结论 362

参考文献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