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1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问题提出 9
1.1.3 研究意义 11
1.2 概念界定与区域划分 13
1.2.1 概念界定 13
1.2.2 区域划分 15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7
1.3.1 研究目标 17
1.3.2 研究内容 18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20
1.4.1 技术路线 20
1.4.2 研究方法 22
1.5 数据资料与来源 23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24
1.6.1 创新之处 24
1.6.2 不足之处 27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9
2.1 理论基础 29
2.1.1 区位理论 29
2.1.2 新空间经济学理论 34
2.1.3 生产者行为理论 36
2.1.4 区域规划理论 39
2.2 文献综述 41
2.2.1 关于农业生产布局变化及成因的研究 41
2.2.2 关于农业区域规划的研究 57
2.2.3 关于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的研究 62
2.3 相关评述 68
第三章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历史变迁及存在问题 72
3.1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历史变迁 72
3.1.1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化 73
3.1.2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集聚及格局分析 90
3.1.3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分阶段特征 103
3.2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存在问题 107
3.2.1 粮食生产布局比较优势发挥不显著 107
3.2.2 粮食供求区域平衡协作关系不稳定 112
3.2.3 优质化专用化粮食难以满足需求 117
3.2.4 东部与中部粮食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118
3.2.5 东北与西部粮食生产承载任务艰巨 119
3.3 本章小结 121
第四章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相关影响因素 124
4.1 资源因素 126
4.1.1 耕地资源 126
4.1.2 水利情况 129
4.1.3 自然灾害 132
4.2 经济因素 133
4.2.1 地区经济发展 134
4.2.2 工业化和城市化 134
4.2.3 比较效益 136
4.3 市场因素 140
4.3.1 食品消费结构变化 141
4.3.2 小麦消费需求变化 142
4.3.3 稻谷消费需求变化 143
4.3.4 玉米消费需求变化 144
4.4 技术因素 146
4.4.1 小麦生产技术推广 147
4.4.2 稻谷生产技术推广 147
4.4.3 玉米生产技术推广 149
4.5 政策因素 153
4.5.1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153
4.5.2 粮食价格政策 155
4.5.3 粮食补贴政策 157
4.6 交通运输及其他因素 160
4.6.1 区位条件 160
4.6.2 空间互动效应 161
4.6.3 历史文化 162
4.6.4 人口流动与消费水平 162
4.7 本章小结 163
第五章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166
5.1 理论假设 167
5.2 模型构建 171
5.2.1 生产者行为模型 171
5.2.2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172
5.2.3 基于生产者行为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174
5.3 省域层面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177
5.3.1 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 177
5.3.2 粮食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184
5.3.3 小麦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194
5.3.4 稻谷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200
5.3.5 玉米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206
5.4 县域层面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212
5.4.1 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 212
5.4.2 粮食生产布局实证研究 214
5.5 本章小结 218
第六章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区位优化研究 221
6.1 研究基本思路 221
6.2 模型假设与结构 223
6.2.1 基本假设 223
6.2.2 模型结构 224
6.3 模拟结果与分析 232
6.3.1 省区变动情况 232
6.3.2 分品种变动情况 235
6.3.3 比较优势效用分析 242
6.3.4 区域供求效用分析 245
6.4 优化模型灵敏度分析 247
6.5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优化方向 248
6.5.1 小麦生产布局优化方向 248
6.5.2 稻谷生产布局优化方向 249
6.5.3 玉米生产布局优化方向 250
6.6 本章小结 251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254
7.1 主要结论 254
7.2 政策启示 263
附录 268
参考文献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