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2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 2
一、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2
二、药理学发展简史 2
三、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3
四、药理学与新药研究开发 4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5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5
一、被动转运 5
二、主动转运 7
三、膜动转运 7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8
一、药物的吸收 8
二、药物的分布 10
三、药物的代谢 11
四、药物的排泄 14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解析 15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15
二、药物消除速率过程 16
三、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20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23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23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23
二、药物治疗效果 23
三、药物不良反应 24
第二节 药物剂量和效应关系 25
一、量-效曲线 25
二、量反应 25
三、质反应 26
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 28
一、受体的基础知识 28
二、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 29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33
第一节 药物因素 33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33
二、剂量 33
三、给药途径 34
四、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 34
五、药物相互作用 34
第二节 机体因素 36
一、生理因素 36
二、病理因素 37
三、心理因素 38
四、长期用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改变 38
第二篇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42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分类 42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43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43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45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47
第四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48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 48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49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51
第一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51
一、胆碱酯类 51
二、生物碱类 52
第二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 54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56
第一节 乙酰胆碱酯酶 56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 56
一、易逆性抗AChE药 56
二、常用的易逆性抗AChE药 58
三、难逆性抗AChE药 59
第三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61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 64
第一节 M胆碱受体阻断药 64
一、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64
二、阿托品的合成、半合成代用品 68
第二节 N胆碱受体阻断药 70
一、神经节阻断药 70
二、骨骼肌松弛药 70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4
第一节 构效关系及分类 74
一、构效关系 74
二、分类 74
第二节 α、β受体激动药 75
第三节 α受体激动药 79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 79
二、α1受体激动药 80
三、α2受体激动药 81
第四节 β受体激动药 81
一、β1、β2受体激动药 81
二、β1受体激动药 82
三、β2受体激动药 82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4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4
一、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分类 85
二、非选择性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5
三、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6
四、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6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6
一、β受体阻断药的分类 87
二、常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0
第三篇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第十一章 镇静催眠药 94
第一节 苯二氮?类 94
第二节 巴比妥类 96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 98
第十二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100
第一节 抗癫痫药 100
第二节 抗惊厥药 106
第十三章 抗帕金森病药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108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108
一、拟多巴胺类药 108
二、中枢抗胆碱药 111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113
一、胆碱酯酶抑制剂 113
二、胆碱受体激动剂 114
三、代谢激活剂与神经保护药 115
第十四章 抗精神失常药 117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117
一、吩噻嗪类 118
二、硫杂蒽类 121
三、丁酰苯类 121
四、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122
第二节 抗躁狂症药 124
第三节 抗抑郁症药 125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126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127
三、NA再摄取抑制药 128
四、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129
五、5-HT及NA再摄取抑制剂 130
六、NA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 131
七、NA及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 131
第十五章 镇痛药 133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133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138
第三节 阿片受体拮抗药 141
第十六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143
第一节 概述 143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145
一、水杨酸类 145
二、苯胺类 147
三、吲哚类和茚乙酸类药物 147
四、芳基乙酸类 148
五、芳基丙酸类 148
六、烯醇酸类 149
七、吡唑酮类 149
八、烷酮类 150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 150
第十七章 麻醉药 153
第一节 局部麻醉药 153
第二节 全身麻醉药 157
一、吸入性麻醉药 157
二、静脉麻醉药 160
三、复合麻醉 161
第四篇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第十八章 钙通道阻滞药 164
第一节 钙通道及钙通道阻滞药的分类 164
一、钙通道 164
二、钙通道阻滞药的分类 166
第二节 钙通道阻滞药 166
第三节 代表性的钙通道阻滞药 169
第十九章 抗心律失常药 171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 171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171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 172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174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75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75
二、Ⅱ类——β受体拮抗药 178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178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179
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180
六、抗心律失常药应用原则 180
第二十章 抗心绞痛药 182
第一节 概述 182
第二节 硝酸酯类 183
第三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87
第四节 钙通道阻滞药 188
第五节 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190
第二十一章 利尿药 192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192
一、肾小球滤过 192
二、肾小管分泌 192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193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196
一、高效能利尿药 196
二、中效能利尿药 199
三、低效能利尿药 200
第二十二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207
第一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07
一、RAS的组成 207
二、体液RAS与局部RAS 208
三、RAS的功能 208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09
一、构效关系和药物分类 209
二、药理学共性 210
三、常用药物 212
第三节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213
一、药理学共性 213
二、常用药物 214
第二十三章 抗高血压药 216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216
第二节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 217
一、利尿药 217
二、交感神经抑制药 217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221
四、钙通道阻滞药 222
五、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223
六、其他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 224
第三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225
一、根据高血压程度选用药物 225
二、根据合并症选用药物 225
三、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226
四、高血压治疗的新要点 226
第二十四章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228
第一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228
一、CHF的心脏功能及结构变化 228
二、CHF的神经内分泌变化 229
三、CHF时心肌肾上腺素β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 230
第二节 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230
第三节 常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 231
一、利尿药 231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232
三、β受体阻断药 233
四、血管扩张药 234
五、强心苷类 235
六、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240
七、钙通道阻滞药 242
第二十五章 调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44
第一节 调血脂药 244
一、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245
二、影响胆固醇吸收和转化的药物 247
三、影响脂蛋白合成、转运及分解的药物 248
第二节 抗氧化剂 250
一、合成型抗氧化剂 250
二、天然型抗氧化剂 251
第三节 多烯脂肪酸 251
第四节 动脉内皮保护药 252
第五篇 作用于内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药物第二十六章 呼吸系统药物 256
第一节 平喘药 256
一、抗炎平喘药 256
二、支气管扩张药 258
三、抗过敏平喘药 261
第二节 镇咳药 262
一、中枢性镇咳药 262
二、外周性镇咳药 263
第三节 祛痰药 264
一、痰液稀释药 264
二、黏痰溶解药 264
第二十七章 消化系统药物 266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266
一、碱性抗酸药 266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267
三、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药物 270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272
第二节 消化功能调节药 272
一、助消化药 272
二、止吐药与增强胃肠动力药 272
三、止泻药与吸附药 274
四、泻药 275
五、利胆药 276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 278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278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281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283
第一节 抗凝血药 283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287
一、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287
二、干扰ADP介导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289
三、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 289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289
第四节 促凝血药 291
第五节 抗贫血药 292
一、铁剂 292
二、叶酸类和维生素B12 293
第六节 血容量扩充药 294
第六篇 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第三十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298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98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 303
第三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剂 304
一、促皮质素 304
二、皮质激素抑制剂 304
第三十一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306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306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309
一、硫脲类 309
二、碘及碘化物 310
三、放射性碘 311
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311
第三十二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314
第一节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314
一、胰岛素 314
二、人胰岛素类似物 317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318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 318
二、胰岛素增敏剂 321
三、延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323
第三节 其他新型降血糖药 324
一、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为作用靶点的药物 324
二、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 324
第三十三章 性激素类与避孕药物 326
第一节 性激素的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 326
第二节 雌激素类药与抗雌激素类药 326
一、雌激素类药 326
二、抗雌激素类药 328
第三节 孕激素与抗孕激素类药物 328
一、孕激素类药 328
二、抗孕激素类药 329
第四节 雄激素类与抗雄激素类药物 329
一、雄激素类药 329
二、抗雄激素类药 330
第五节 避孕药 331
一、主要抑制排卵药 331
二、干扰孕卵着床药 332
三、抗早孕药 332
四、杀精子药 332
第三十四章 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 334
第一节 组胺和组胺受体激动药 334
第二节 抗组胺药 335
一、H1受体阻断药 336
二、H2受体阻断药 337
三、H3受体阻断药 338
第七篇 化学治疗药物 340
第三十五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340
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物的常用术语 341
第二节 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 342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42
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343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343
四、影响核酸代谢 343
五、影响叶酸代谢 343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344
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44
二、耐药性的种类 344
三、耐药性的机制 344
四、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345
五、多重耐药的产生与对策 346
第三十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49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性 349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349
二、抗菌作用机制 349
三、耐药性 350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351
一、天然青霉素 352
二、半合成青霉素 353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55
第四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57
一、碳青霉烯类 357
二、头霉素类 358
三、单环β-内酰胺类 358
四、氧头孢烯类 358
第五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359
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361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61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共性 362
二、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及应用 364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365
第三节 万古霉素类抗生素 366
第三十八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粘菌素类 369
第一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69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369
二、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特点及应用 372
第二节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373
第三十九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375
第一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 375
第二节 氯霉素 377
第四十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380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380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 384
一、用于全身性感染的磺胺药 386
二、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 386
三、外用磺胺药 386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 387
第四十一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390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 390
一、各类抗结核病药 390
二、抗结核药的治疗原则 393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 394
一、砜类 394
二、其他药物 395
第四十二章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396
第一节 抗病毒药 396
一、抗流感病毒药物 396
二、抗疱疹病毒药 398
三、抗艾滋病病毒药 399
第二节 抗真菌药 401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402
二、嘧啶类抗真菌药 403
三、唑类抗真菌药 404
四、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405
第四十三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407
第一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407
一、明确病原学诊断 407
二、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药动学特性合理选用抗菌药 407
三、根据患者的特殊生理及病理状态合理用药 408
第二节 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410
一、抗菌药在内科及儿科的预防性应用 410
二、抗菌药在外科中的预防性应用 410
第三节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412
第四十四章 抗寄生虫药 413
第一节 抗疟药 413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414
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416
三、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417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417
一、肠道内抗阿米巴病药 418
二、肠道外抗阿米巴病药 419
三、兼有肠道内外抗阿米巴病药 419
四、抗滴虫病药 420
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420
一、抗血吸虫病药 420
二、抗丝虫病药 421
第四节 抗肠蠕虫药 422
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 427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学基础 427
一、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427
二、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其药理作用机制 427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429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429
二、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432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35
四、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436
五、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437
六、其他抗恶性肿瘤药物 438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物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应用原则 441
一、毒性反应 441
二、耐药性 441
三、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应用原则 442
第八篇 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及基因治疗第四十六章 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 446
第一节 免疫应答反应和免疫病理反应 446
一、免疫应答反应 446
二、免疫病理反应 446
第二节 免疫抑制药 447
一、免疫抑制药的临床应用 447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 448
三、神经钙蛋白抑制剂 448
四、抗代谢类 449
五、抗体类 449
六、抗生素类 450
第三节 免疫增强药 450
一、免疫增强药的临床应用 450
二、微生物制剂 450
三、细胞因子类 451
四、化学制剂类 452
五、中药类 452
第四十七章 基因治疗 454
第一节 基因治疗概论 454
一、基因治疗类型 454
二、基因治疗途径 455
第二节 基因转移方法 455
第三节 基因治疗应用 456
一、肿瘤的基因治疗 456
二、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 459
三、遗传病基因治疗 459
第四节 基因治疗问题和前景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