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
学习要点 1
1.1 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 1
1.1.1 电路的组成 1
1.1.2 实际电路 1
1.1.3 电路模型 2
1.1.4 电路的分类 3
1.2 电路中基本物理量及参考方向 4
1.2.1 电流 4
1.2.2 电压 4
1.2.3 电位 5
1.2.4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6
1.2.5 功率 7
1.2.6 电能量 8
1.3 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 8
1.3.1 电阻元件 8
1.3.2 电感元件 9
1.3.3 电容元件 11
1.4 独立电源 12
1.4.1 电压源 12
1.4.2 电流源 13
1.5 受控源 14
1.6 基尔霍夫定律 15
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6
1.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7
1.7 仿真 19
习题一 21
第2章 简单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6
学习要点 26
2.1 引言 26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6
2.2.1 电阻的串联等效 26
2.2.2 电阻的并联等效 27
2.3 电阻的Y连接和△连接及其等效变换 30
2.3.1 Y连接和△连接 30
2.3.2 Y-△等效变换的计算 30
2.4 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32
2.4.1 理想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32
2.4.2 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 34
2.5 输入电阻 35
2.6 仿真 37
习题二 39
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43
学习要点 43
3.1 概述 43
3.2 图的概念与KL独立方程数 43
3.2.1 电路的图 43
3.2.2 图的有关概念 43
3.2.3 KCL的独立方程数 46
3.2.4 KVL的独立方程数 46
3.3 2b法 46
3.3.1 2b法 46
3.3.2 2b法的步骤 47
3.4 支路电流法 47
3.4.1 支路电流法 47
3.4.2 支路电流法的步骤 47
3.4.3 支路电流法的应用 47
3.5 回路电流法及网孔电流法 49
3.5.1 回路电流法及网孔电流法的基本思想 49
3.5.2 列写回路电流(网孔电流)方程的步骤 50
3.5.3 回路(网孔)法的应用 51
3.6 节点电压法 53
3.6.1 节点电压法的基本思想 53
3.6.2 列写节点电压方程的步骤 54
3.6.3 节点电压法的应用 56
3.7 仿真 62
习题三 63
第4章 电路定理 67
学习要点 67
4.1 叠加定理 67
4.1.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67
4.1.2 线性电路的叠加定理 68
4.2 分解方法与替代定理 72
4.2.1 分解方法 72
4.2.2 替代定理 73
4.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74
4.3.1 戴维南定理 74
4.3.2 戴维南定理的证明 75
4.3.3 戴维南定理的应用 75
4.3.4 诺顿定理 78
4.3.5 诺顿定理的应用 78
4.4 电源的负载能力与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82
4.4.1 电源的负载能力 82
4.4.2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82
4.4.3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 83
4.5 特勒根定理与互易定理 84
4.5.1 特勒根功率定理 85
4.5.2 特勒根似功率定理 85
4.5.3 互易定理 86
4.6 对偶原理 88
4.7 仿真 89
习题四 95
第一单元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总结 100
第5章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102
学习要点 102
5.1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初始值 102
5.1.1 电路与方程 102
5.1.2 一阶电路的两种基本类型 103
5.1.3 换路及换路定则 103
5.1.4 初始值的求法 104
5.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06
5.2.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06
5.2.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09
5.2.3 电路零输入响应规律的总结 111
5.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114
5.3.1 RC电路的响应 114
5.3.2 RL并联电路的响应 117
5.4 三要素法 119
5.5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123
5.5.1 单位阶跃函数及其性质 123
5.5.2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124
5.6 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124
5.6.1 单位冲激函数及其性质 124
5.6.2 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126
5.7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28
5.7.1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29
5.7.2 GLC并联电路的分析 135
5.8 二阶电路的全响应、零状态响应和阶跃响应 136
5.8.1 RLC串联电路的全响应 136
5.8.2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阶跃响应 138
5.8.3 一般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140
5.9 仿真 143
习题五 146
第二单元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法总结 152
第6章 正弦稳态分析——相量法 154
学习要点 154
6.1 正弦量 154
6.2 复数 157
6.3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 158
6.3.1 问题的引入 158
6.3.2 正弦量的相量式 158
6.3.3 正弦量的相量图表示 159
6.3.4 正弦量相量表示的应用 161
6.4 KCL、 KVL相量形式 163
6.5 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VCR的相量形式 164
6.6 正弦交流电路的阻抗、导纳及等效 167
6.6.1 阻抗的概念 167
6.6.2 导纳的概念 169
6.7 正弦稳态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170
6.7.1 相量法的原理 170
6.7.2 相量法的一般分析过程 171
6.7.3 相量图法 173
6.8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复功率 175
6.9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守恒 178
6.10 正弦稳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输 182
6.11 仿真 184
习题六 186
第7章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190
学习要点 190
7.1 互感 190
7.1.1 互感M 190
7.1.2 耦合因数K 191
7.1.3 耦合电感上的电压、电流关系 192
7.1.4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192
7.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194
7.2.1 耦合电感的串联 194
7.2.2 耦合电感的并联 196
7.2.3 耦合电感的T型去耦等效 197
7.3 空心变压器 201
7.4 理想变压器 203
7.4.1 理想变压器的条件 203
7.4.2 理想变压器的主要性能 204
7.5 仿真 206
习题七 208
第8章 三相电路 212
学习要点 212
8.1 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及连接方式 212
8.1.1 对称三相电源 212
8.1.2 三相电源的连接 213
8.1.3 三相负载的连接 215
8.2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216
8.2.1 简单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216
8.2.2 复杂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219
8.3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220
8.4 三相功率的计算与测量 224
8.4.1 三相功率的计算 224
8.4.2 三相功率的测量 225
8.5 仿真 228
习题八 230
第9章 非正弦周期信号及其稳态分析 233
学习要点 233
9.1 非正弦周期信号 233
9.2 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233
9.3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238
9.3.1 三角函数的积分 238
9.3.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 238
9.3.3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平均值 239
9.3.4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平均功率 240
9.4 非正弦周期交流电路的分析 240
习题九 241
第10章 电路的频率响应 244
学习要点 244
10.1 滤波器 244
10.1.1 低通滤波电路 244
10.1.2 高通滤波电路 245
10.1.3 带通滤波电路 246
10.2 RLC串联电路频率特性与 串联谐振 248
10.2.1 RLC串联谐振电路 248
10.2.2 RLC串联谐振的特征 249
10.2.3 RLC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 251
10.3 并联谐振电路 255
10.3.1 GLC并联谐振电路 255
10.3.2 电感线圈和电容并联的谐振电路 256
10.4 波特图 257
10.5 仿真 260
习题十 264
第三单元 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总结 267
第11章 动态电路的运算分析法 269
学习要点 269
11.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性质 269
11.1.1 拉氏变换的定义 270
11.1.2 拉氏变换的条件 270
11.1.3 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271
11.2 拉氏反变换——分解定理 275
11.3 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模型——运算电路 279
11.3.1 KL的运算形式 279
11.3.2 VCR的运算形式 279
11.4 用复频域分析法计算线性电路——运算法 281
11.5 网络函数及其零点、极点 289
11.6 零、极点与冲激响应的关系 291
11.7 零、极点与频率响应的关系 293
11.8 卷积的应用 296
习题十一 297
第四单元 运算法总结 302
第12章 二端口网络 304
学习要点 304
12.1 二端网络与多端网络 304
12.2 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305
12.2.1 二端口网络的Y参数及其方程 305
12.2.2 二端口网络的Z参数及其方程 307
12.2.3 二端口网络的T参数及其方程 309
12.2.4 二端口网络的H参数及其方程 310
12.2.5 二端口网络参数之间的关系 311
12.3 有端接的二端口网络 312
12.3.1 输入阻抗 312
12.3.2 特性阻抗 313
12.3.3 有端接二端口网络的转移函数 314
12.4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315
12.5 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317
12.5.1 两个二端口的级联 317
12.5.2 两个二端口的并联 318
12.5.3 二端口的串联 318
12.6 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319
12.6.1 回转器 319
12.6.2 负阻抗变换器 320
习题十二 321
第13章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326
学习要点 326
13.1 运算放大器 326
13.2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分析 327
13.3 仿真 332
习题十三 335
第14章 网络方程的矩阵形式 339
学习要点 339
14.1 关联矩阵A·节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339
14.1.1 关联矩阵A和KCL、 KVL方程的矩阵形式 339
14.1.2 复合支路及其VCR的矩阵形式 341
14.1.3 节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344
14.1.4 改进的节点电压方程 348
14.2 回路矩阵B·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 349
14.2.1 回路矩阵B和KVL、 KCL方程的矩阵形式 349
14.2.2 复合支路及其VCR的矩阵形式 352
14.2.3 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 352
14.3 割集矩阵Q·割集分析法 354
14.3.1 割集与割集矩阵Q 354
14.3.2 KCL、 KVL方程的矩阵形式 355
14.3.3 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356
14.4 状态方程 357
14.4.1 状态变量与状态方程 358
14.4.2 状态方程的直观列写 359
14.4.3 状态方程的系统列写 361
习题十四 362
第15章 非线性电路 367
学习要点 367
15.1 非线性元件与非线性电路 367
15.2 非线性电阻元件 367
15.3 非线性电容和非线性电感 370
15.4 非线性电路方程 373
15.5 图解分析法 374
15.6 小信号分析法 374
15.7 分段线性化方法 378
习题十五 380
附录Multisim 11软件基本介绍 383
(一)Multisim 11的特点 383
(二)Multisim 11使用简介 385
(三)Multisim 11仿真基本流程举例简介 387
参考答案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