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全集 26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11》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颉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101076318
  • 页数:326 页
图书介绍:

读尚书笔记(一) 4

于《周诰》见周安殷之难 4

周灭殷后即全盘接受殷文化 5

“哲人惟刑”即折民惟刑” 5

“大卞”即“于变”,“燮和”即“时雍” 6

“人”与“民”有别 6

《尧典》作于《周官》后 6

“扰” 7

“咈” 7

“象刑”包括军事 7

《尚书》今译计画 8

“华”与“夏”通 8

珠、珊瑚、玳瑁皆被视为玉类 8

积石至龙门之黄河不能作贡道 9

《盘庚》三篇皆告在位之辞 10

《西伯戡黎》为武王伐纣时事 11

《西伯戡黎》与《微子》皆周人代殷人作 11

《甘誓》出于五德终始说兴起以后 12

“象刑” 12

《尚书》不可强通 14

“玉食” 14

流沙植物 15

王树民评《禹贡》 15

宋堪布与朱锦屏谈黑水 16

“积石” 18

冀州“白壤”为咸卤地 18

“纳言”为乐官 18

“象刑”说之来源 19

则刑为军刑 20

黎民 21

古代政长即教长 22

敦煌《尚书》卷子 23

澨 25

汉人以象刑在肉刑前 25

“诗言志,歌永言” 26

以四岳为一人,始于韦昭,成于蔡沈 26

“州十有二师”之户口数 26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28

《盘庚》之“民”与“众”为贵族 29

盘庚自奄迁殷 30

《盘庚》三篇之时代 30

“心腹肾肠”与“优贤扬” 32

《高宗肜日》之时代 33

典祀丰昵与永年 34

《西伯戡黎》作于周人 35

“戡黎”之黎即汉黎阳,非黎城 36

“父师、少师”为乐师;乐师为教师 36

战国时人误读《立政》“受德”为纣名 37

“周田观”、“割申劝”与“厥乱劝” 38

贾逵撰《尚书同异》 39

唐代《尚书》之“定本”、“习本”与“字样” 39

唐玄宗改“无颇”为“无陂” 40

《金縢》今文说之荒谬 41

《大诰》中孔《传》误读;“弗吊天”与“洪惟” 43

《今译》当分总解与分解 44

“王极”与“庶民极” 44

“献仪”与“閟毖”;传写之误增 44

《尚书》与汉代政治 45

《大传》解“孟侯”之谬 45

“殪戎殷”与“一戎衣” 46

以“不相及”解“不于我政人得罪” 46

《酒诰》、《梓材》亦可称《康诰》 47

《梓材》今、古文异字 47

《无逸》今、古文大异 48

读尚书笔记(二) 49

《尚书》学工作计画 49

井侯虎与《诗》、《书》 50

熊、罢可作裘服 51

河南有扈 52

河南有甘 52

冀国 52

《水经》沔水过彭蠡泽后又出居巢县南 53

天人合一之大文字 53

“徐州” 55

“冀州” 57

雍州,《左传》中之九州说 58

江、汉两度分流 59

海水倒流入江与逆河 59

齐之石门为春秋时水利工程 60

《水经》作者对于黄河上游叙述强不知以为知 60

郦道元对于《水经》河源说之不赞同 61

《水经注》确定昆仑为阿耨达山 62

《释氏西域记》与《水经注》对于西域水道之混淆 64

敦薨之水是否仅在焉耆境 64

“地脉”为山、水脉 65

《禹贡》不记洮水 66

实际知识与传说之矛盾 66

吕梁即夏阳梁山,不在离石 66

“积石”之作用 67

“陟方乃死” 68

“盟津” 68

《水经注》说蒗荡渠为禹迹 69

《王景传》与《禹贡》 69

九河之实定及其摧破 70

太原 72

平水与晋水 72

《尚书》中几篇大文字 73

榖租与稾税 73

《吕刑》中之故事 74

地理脱离数术形法自《禹贡》始 74

“丹朱傲”之傲即“募荡舟”之募或即象 75

《水经注》言亳殷屈于传统势力 76

“于”、“吁”同为叹词 77

“五过之疵” 77

矫天命以临民 77

夫余出貂纳,即“鸟夷皮服” 78

少皞以鸟名官,为鸟夷之证 79

“孥戮” 79

东北诸国之文皮 79

“五刑之属三千”为夸大辞 80

“分北三苗”与魏武分徙氐人 81

河西黑水实际存在,然非大水 82

积石、黑水、流沙诸名随地理智识之扩大而移远 82

濂貊地广,今山西、河北、东北、朝鲜皆有其迹 84

段玉裁校勘学 85

商代都邑 86

盘庚自奄迁殷恐与东夷有关 87

司马迁、司马贞对于商都之误释 87

“吕命”与“说命” 89

齐、鲁间人作《尚书》 89

《墨子》四引《太誓》而四不同;《太誓》有用韵之一本 90

交址与幽都表示极南极北 90

沈括对流沙之两解 91

玄为赤黑色 91

古人不瞭长江下游形势,漫以为先灌太湖而后入海 92

《尚书》本子源流表 93

汉人仍以“象刑”为异章服 93

宋陈大猷《书集传》之发现 93

读尚书笔记(三) 97

“巴、蜀亦关中地”,故各家九州说多无梁州 97

汤不迁夏社 97

《尚书纬》保存佚《书》 98

齐八神与《尧典》 98

《吕刑》中之“皇帝” 98

类祀 100

五色土之应用 100

“絶地、天通”由神话转为人事 101

《尧典》“修五礼、五乐” 101

“桑谷生庭”有汤、太戊、武丁三说 103

辛树帜《禹贡新解》 105

《禹贡》评价 106

畎、沧与河网化 107

童书业与辛树帜书论《禹贡》时代 108

臧琳《尚书集解》 111

蔡《传》不尽合朱子意 112

禹治水分两事 117

“锡贡”与“纳锡” 117

“威侮五行”与左、右攻 118

“金縢”与“禾尽起” 118

《多士》所诰之对象 119

《君奭》之“召公不说” 120

《多方》兼诰殷侯与殷士 121

《立政》“司徒司马司空亚旅” 122

《吕刑》罚锾 122

《费誓》勿逐马牛、臣妾 123

《费誓》甲戌之事 124

《尚书》三体 124

康叔为司寇 125

庄存与卫护《古文尚书》 125

《大诰》之“宁考”与《康诰》之“朕其弟” 127

碣石与底柱均为大石名而非山名 127

《史记》虽引《尚书》,实未明了《尚书》义;《金縢》篇横截为三段尤不合情理 128

《平准书》与《尚书》之关系;“率”与“锾”为今古文之异而数量相差甚远 131

“子明辟” 132

多罪逋逃为大夫卿士 133

《甘誓》与《禹誓》,《汤说》与《汤誓》 134

正始三体石经《尚书》残存字数 136

前儒解经,好解字以通其读,致前后不相照顾 137

《史记》用《尚书》文而不同于今本者 138

古人所以改经字之故 139

章炳麟不信石经《书序》 139

“宁王”有文、武二说 140

“天工人其代之”是荀卿时代思想 140

读尚书笔记(四) 141

《大诰》等篇代名词位次 141

君、父与臣、子有相对之道德 142

《左传》中之十二章 142

《左传》中之定鼎郏墉说 142

“夏翟”与《大夏》 143

赎刑 144

碣石 145

四神图 147

祭祀用挂璧 149

“相壤定籍” 149

官守籍财物 149

“箫”与“箾” 150

“苍生”、“黔首”、“苍头”、“黎民” 150

法律之繁简 151

王莽实行象刑 151

于省吾论《尚书》文字函 152

“州十有二师” 153

唐玄宗改《尚书》文字之年 153

近世《尚书》学家 153

雁之冬令营地 154

“召卜”为“绍”之本字 155

《盘庚》篇真伪 156

周公与孔子 156

《盥鼎》之“丰伯”,《乡射记》之“丰”,《今本纪年》之“丰侯” 157

“雩”与“粤”、“越” 159

陈以纲《汉志武成日月表》 159

叔向不令晋昭公丧中见诸侯大夫,与《顾命》礼絶异 159

“有”字训状物之词 160

“太子发” 161

《三统历》与《伪泰誓》所以说伐纣为武王十三年之故 161

《淮南》记武王问太公疑录自太公《阴谋》 162

《世俘》时代早 163

《书》舛异最甚 163

陈爰、郢爰 164

亚马孙河涨潮情状与“逆河” 164

“歌永言” 165

“大王肇基王迹,文王诞膺天命”之争辨 166

《多士》、《多方》之“王”即周公,成王未尝践奄 167

有扈何罪?伐者何人? 168

洪迈论共工;扬禹不得不抑鲧 169

楛矢、石砮 170

十二分野说 171

王绍兰论《君奭》文字 171

朱熹、龚元班论《大诰》主卜 172

近代研究古文法者 173

天宝改字诏 173

“六宗”疑为“天宗”误文 174

章炳麟说“康功” 174

苗民、九黎与蚩尤之关系 175

楚羽、毛、齿、革销至晋 176

杜预解“赋纳以言”三句 177

风马牛 177

不祀为首罪 178

“十”与“九”同为虚数 178

“复”为报命 178

司里与里君 180

记事先日,次月,又次年之方式 180

“十朋又四朋”,“十月又一月” 180

“颉密”即“劼毖” 181

“蹑司”即“夏后”,“后稷”为司稷 181

“讯”为生禽馘”为死割 181

“畮百畮”、“羊册八羊” 182

变贝用金 182

卿大夫亦可用“前文人”称其祖考 183

“帝考”与“皇神祖考” 184

章鸿钊论三正论不足信 184

月出为月一日 186

“秸、服”为粟与稃 187

读尚书笔记(五) 189

借“赤”为“尺” 189

羲、和四子与秦人攻胡、越之关系 190

邵雍说《书》殿《秦誓》为孔子知秦将继周而兴 190

林之奇与吕祖谦两书衔接 191

朱熹评王安石、吕祖谦两家《尚书》著作 192

宋代之《尚书集解》 193

朱熹对《周诰》诸篇无法处理 194

汉以前说《书》之《故》、《训》、《传》 195

“不佞” 197

臧琳《尚书集解》亡佚之因 197

鸟鼠同穴之新观察 198

辟、甓、璧 199

“乃同”与“升科” 201

《大诰》同一“僭”字而分为“僭”、“替”二字 201

沼泽地改造成肥沃田 202

“所”有“时”义 202

韵文体之《尚书》 203

从吴秋辉《商代迁都始末考》研究商都 204

吴秋辉说“殷”名与“有娀方将”及其事略 218

《伪孔传》行于晋初之证 219

“锾”与“锊”之数量及二字之传讹 220

于省吾说“绥多士女”为缚系壮年男女奴隶,强迫从事劳动 223

《尧典》“慎徽五典”由楚制五官之典来 226

读尚书笔记(六) 230

“有攸不惟臣”之各种解释 230

“有攸不惟臣”之新解释 234

少皡鸟名官各家说表及竹添光鸿《会笺》语 236

据《说文》释“扈”与“顾”、“雇”、“鄠”诸字之关系 243

《左传》之“帅甸”与《祭义》之“甸徒”、《禹贡》之“甸服” 244

州与甸、巷、里 245

尧为皋陶之分化,陶唐氏为皋陶与汤之合称 246

卉服与葛布 246

莱夷与厘都 247

并与屏 248

以“绥”为“退”,河北口语尚有之 249

鲁国之秦氏 250

郑樵以秦与赢为例,论氏、姓之别 250

鸟夷旧居及迁居 251

称武丁为“高宗”非商代事 251

济水流域之戎疑即有娀;鲁之唐邑疑即陶唐之名所由来 251

亚与旅 252

鲁、旅并训嘉 254

格、格、造之本字为“図” 255

“若”为顺、善义,亦即唯诺字 255

“唐”为汤之本字 257

“寡妻”与“寡兄” 258

戈地所在 258

殷、周人称群为多 259

本字与借字杂用;借字有同声、同韵之异 260

古人以贝、玉事神 261

岁祭与延年 262

“蔡、杀、窜、岳(祟)”音近通假 262

甲文“?”即《洪范》之“霁” 263

毓(育)、后、后本一字而分为三;“居稷”即“后稷”之误文 264

“册用”与“祝用”;“祝与用” 268

“又”有右、友、有、又诸谊,亦有侑祭、受福之谊 269

妹邦见于卜辞 269

“?族”犹言“友邦”;“虫友”读为“有佑”;“???”读为“五十又六” 270

甲文中戈伐二千六百五十六人 271

殷人称年曰“祀”,又假“司”作祀 272

“?”即“?”、“鄙”,亦即“否” 272

“檝”、“犆”、“特”三字通用 273

“衣”即“殷” 274

“亩”、“?”即“惟”、“维” 275

“雝”与“淮” 277

于省吾《释非、?》 277

尚书学杂记 283

精神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83

方言文学 284

奴隶制、封建制之初期 286

所 287

少梁、夏阳 287

宗周 287

商于、上庸、汉中、武关 288

统一前夕之计画 288

孺子其朋 289

《周书·阴符》 289

《禹贡》与苏秦说 290

吴(虞)、羸、姚 290

波兰人法国人酗酒 291

陶唐 291

唐、汤 293

可能为鸟夷所居而留下的地名 293

“大”与“天” 295

周政权与周文化 296

殷商统治集圑内部矛盾的尖鋭化 296

周公东征的对立面 296

道统 297

《尚书》工作 297

所谓“人类之爱” 298

“舜让于德弗嗣” 298

《禹贡》与《九共》 300

“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300

《周诰》八篇的分析 302

汤起亳 302

广东之蓝关 303

陶弘景之妄 303

揆叙《鸟鼠穴》诗 304

读尚书随笔 307

《禹贡》作者不瞭三峡地理 307

不谙巴境地理之故 307

由梁州一章可知三峡水路当时尚未畅行 307

三峡水路为军事设 308

河源与昆仑 308

周人禁酒 309

殷以酗酒致亡 311

周人对于酗酒之批评 311

由元泰定帝即位诏书看《尚书》难读之故 312

《大雅》文体 313

论鲁之受封及周公成为道统之中心人物的条件 313

黄以周《释尚书又曰例》 315

孤、寡之异说 316

桂馥、王观国释“皡”、“晖”异体同义 319

秦始皇祭蟫山以拜祀其始祖少皞 320

“三亳、阪尹”之“尹”即“郡” 320

王树民《区夏试释》 321

非《滕王阁序》者自欧阳修起 323

王观国辨河源 324

食玉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