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测评与可比性难题 1
1.1 希腊寓言龟兔赛跑的可比性讨论 1
一、古希腊《伊索寓言》 1
二、“龟兔赛跑”引起的讨论 1
1.2 教育测评的起源与可比性研究 3
一、教育测评的起源及其测评思想研究 3
二、教育测评的早期发展与可比性研究 4
1.3 教育测评的发展 6
一、心理测量的发展 6
二、教育测量的发展 6
三、教育评价的发展 7
1.4 我国教育测评的发展 10
一、20世纪20年代开始引进测验量表 10
二、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评价乡村小学教育质量 10
三、20世纪80年代开始第二个发展时期 13
1.5 近代教育测评概论 14
一、教育测量 14
二、教育评价 16
三、教育测评 17
四、教育测评相关的概念 18
五、教育评价目的及理论基础 20
六、教育评价分类 22
1.6 骡马赛跑与求解可比性难题的真实案例 26
一、可比性难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 26
二、解决评价可比性难题的三个真实案例 27
三、解决评价可比性难题的思路和方法 28
第2章 CTT经典测评理论对可比性求解 30
2.1 教育测量基本假设 30
一、心理素质的可测性假设 30
二、测量误差及来源 31
三、真分数及有关假设 33
2.2 测量的信度 35
一、信度概述 35
二、信度分类与估计 37
三、提高测量信度的方法 43
2.3 测量的效度 46
一、效度概述 46
二、效度分类与估计 48
三、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 55
2.4 经典测验理论求解可比性难题的方法 57
一、测验分数的解释 57
二、常模参考分数 59
三、结果参考分数 63
四、内容参考分数 66
2.5 解决可比性难题的试题分析技术 67
一、题目的难度 67
二、题目的区分度 70
三、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 74
第3章 STT系统测评理论对可比性求解 75
3.1 系统思想与系统方法 75
一、系统思想方法 75
二、一般系统方法 77
三、系统工程方法 78
3.2 比较的环境与关联分析方法 79
一、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 80
二、影响空间和关联分析 80
三、关联分析四公理 81
四、数据预处理 82
五、关联系数 84
六、关联度与关联序 84
3.3 高中生素质教育关联分析实践1 85
一、人体是个复杂系统,学生素质的分类非唯 85
二、学生素质的关联分析 86
三、结论与建议 89
3.4 我国图书发行量关联分析实践2 90
一、我国图书发行量关联分析 90
二、对关联分析六项环境因素说明 93
3.5 浦东新区多元综合评价案例实践3 95
一、浦东新区计算机教育任务 96
二、多目标局势决策 97
三、浦东新区计算机教育效益的多元综合评价 98
3.6 动态过程评价与微分方程建模实践4 102
一、浦东新区中学生体形变化年段和性别比较 103
二、中学生发育过程体形变化动态建模 109
三、结论与建议 110
第4章 教育过程评价分析 112
4.1 教育过程评价的目的意义 112
一、政府关于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文件 112
二、教育系统推行过程评价的目的意义 113
4.2 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现状 114
一、国内研究刚刚起步 114
二、国外研究提出成长记录袋评价 115
4.3 教学过程评价的主要概念 117
一、教学过程评价的释义界定 118
二、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难度 119
三、亟待研究教学过程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119
4.4 教学过程评价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0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20
二、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方法 124
4.5 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 126
一、教学过程的产生与演化分析 126
二、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分析 127
三、教学过程多信道表现与过程评价的诚信度分析 128
四、过程、阶段与总结性评价的系统分析 129
4.6 教学过程评价中量表的制定 130
一、教育测量工具与量表制定的历史 130
二、量表的制定步骤与要求 131
三、多信道参考量表的编制思想 132
4.7 教学过程评价中成长记录袋的应用 133
第5章 教育过程评价中的数学模型 134
5.1 系统建模方法分类 134
一、机理建模 135
二、数据建模 135
三、数据建模时矩阵的三种常用运算 136
5.2 教育系统常用数学模型 138
一、教育系统数据预处理模型 139
二、教育系统数据生成模型 139
三、教育系统效果测度模型 140
四、教育系统分析模型 140
五、教育系统微分方程动态模型 140
六、教育系统Verhulst动态发展模型 141
七、教育系统决策模型 141
八、教育系统回归分析模型 141
5.3 浦东中学生近视率现状与动态建模实践5 142
一、浦东新区中学生视力变化的年段和性别比较 142
二、城郊与城区、普通与重点中学学生视力的比较 144
三、中学生视力变化微分方程动态模型的建立 145
四、结论与建议 146
5.4 浦东高中教育效果Verhulst建模实践6 147
一、学校教育系统分析 147
二、浦东新区高中Verhulst教育效果建模 149
三、浦东新区高中教育系统运行分析 153
5.5 我国教育发展阶段建模和未来预测实践7 154
一、素质教育时间边界的不确定性 155
二、素质教育发展过程的阶段分析 156
三、我国素质教育发展阶段模型的建立 158
四、小结 158
5.6 我国东西部教育区域发展建模实践8 159
一、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差距 160
二、我国教育的补偿性发展和适应性发展 161
三、我国教育发展的区域模型 162
四、结论与建议 167
5.7 复杂过程的五步建模思想实践9 168
一、具体步骤 168
二、浦东新区中学教学效果系统预测五步建模 169
第6章 动态建模的数据生成与修复 171
6.1 数据的影响空间及其映射 171
一、影响空间与映射 171
二、不确定系统中的映射 175
6.2 动态建模中的数据空穴填空实践10 177
一、我国图书发行量预测优化的数据空穴填空 178
二、数据空穴填空的不同方式 184
三、不同激励的数据处理 185
6.3 动态建模中的数据生成技术 186
一、数据生成的意义和方法 186
二、累加生成 189
三、均值生成 190
四、光滑离散函数与级比生成 191
五、关联生成 195
6.4 动态建模中的大片数据修复实践11 197
一、北京SARS数学建模中的大片数据修复 197
二、大片数据修复技术 203
6.5 试探法建模的真实案例 204
一、费尔哈斯模型的来历 204
二、试探法建立费尔哈斯模型的理论依据 205
第7章 浦东数字化题库建设与教学诊断实践12 206
7.1 数字化题库建设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206
一、数字化题库建设的释义界定 206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课题意义 207
7.2 数字化题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208
一、对题库技术质量、构成的要求 208
二、题库的优化 209
三、题库建设的工作流程 210
四、命题系统结构与命题格式 212
五、组卷质量与教学诊断 213
六、数字化命题诊断系统中的数学模型 214
7.3 完成数字化题库建设的条件分析 214
一、课题组对提高浦东教育质量责任意识强烈 215
二、课题组人员具有丰富的教学与教科研经历 215
三、有领导支持与专家指导 215
7.4 数字化题库建设的研究步骤 215
一、启动阶段(2002.2—2004.2) 215
二、实施阶段(2004.2—2005.2) 215
三、总结阶段(2005.2—2006.1) 215
7.5 数字化题库建设的诊断思想 215
一、全面与基本 215
二、起点与发展 217
三、教学诊断与水桶原理 217
7.6 数字化题库诊断用数据库字段结构 218
一、诊断用题库字段结构 218
二、学校教学诊断数据库字段结构 219
7.7 对数字化题库组卷质量的诊断 220
一、试卷的测试目的 221
二、试卷必须要保证效度 222
三、试题的预定难度与区分度 223
第8章 教育过程系统调节 224
8.1 教育教学过程调节原理 224
一、教育教学行为目标的确定 224
二、教育教学过程反馈 225
三、教育教学过程调节 225
四、教育教学过程调节内容 226
五、教育教学的开环和闭环调节 227
8.2 课堂教学的过程测评与调节 228
一、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心理测量实践13 228
二、课堂教学过程调节 229
三、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 231
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 232
8.3 班级教育的过程测评与调节 232
一、学校对班级的调节 232
二、班主任对班级的调节 233
三、班级教育调节的过程测评 235
8.4 课堂教学效果反馈调节实践实践14 235
一、课堂教学效果即时反馈要思考的问题 236
二、用问题测试模式进行目标反馈调节 236
三、课堂教学提问的目标反馈调节教学案例 237
8.5 浦东新区教学过程测评与调节实践15 241
一、从学生成绩看教学过程演化 241
二、从师资力量看教学现状 245
三、从学生情感表现看教学现状 247
四、从评价体系看教学现状 247
五、从教研室听课数据看教学现状 247
六、教学过程评价调节研究 248
七、测评与调节对策研究 249
8.6 浦东初中教学效果过程评价实践16 249
一、各初中入学学生的智商差异应该不大 249
二、浦东新区初中教学效果的时间动态分析 250
三、76所初中教学效果的空间动态分析 252
四、76所初中教学效果的分布曲线 256
8.7 JY中学用距均值评价班级教学实践17 257
一、社会对班级的评价 258
二、用距均值升降对班级进行发展性过程评价 258
三、用距均值升降对学科教学进行评价 260
四、用“田忌赛马”策略来调节班级老师组合 262
五、用距均值升降作为评价规则是创新 263
第9章 教育过程预测与决策 264
9.1 教育系统预测方法的选择 264
一、选择预测模型,采集必要数据 265
二、历史曲线拟合,趋势外推预测 265
三、预测结果检验,误差修正说明 265
9.2 线性与非线性回归 266
一、线性回归实例 266
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参数的确定 267
三、非线性回归方程参数的确定 268
9.3 浦东新区高中教师需求预测实践18 269
一、预测模型的建立 269
二、2001年浦东新区高中教师需求预测 270
三、小结 271
9.4 用高三月考成绩预测高考成绩实践19 271
一、过程评价不用成绩是一种错误观点 271
二、否定高考似乎依据不足 272
三、毕业班10次月考,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272
四、浦东某重点中学高三10次月考成绩 272
五、用高三10次月考成绩预测高考成绩方法 275
9.5 决策过程分析基础 277
一、决策过程基本概念 277
二、决策的效益理论 280
三、常用的决策标准 283
9.6 筹建计算机教育网层次决策分析实践20 286
一、引 言 286
二、层次决策 287
三、浦东新区计算机教育网效益的层次决策 287
9.7 中学设点布局的优化决策实践21 293
一、就近入学边界划分时运输距离最小的决策优化 294
二、学校规模适度与规模效应 295
三、浦东新区高级中学的设点布局 296
附 录 298
附录1离散数据的信息,信息密度与导数 298
一、信息 298
二、离散数据的信息密度 298
三、离散数据的导数 299
附录2用分离变量法解Verhulst微分模型 302
参考文献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