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雨轩医学选刊 本草真诠》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明)杨崇魁辑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7738384
  • 页数:2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作者认为习医不可粗知药物温热寒凉、主治反毒,亦不可妄投奇方怪药,应当熟谙制方之宜及阴阳、运气、经络、脉因证治之理。于是取《证类本草》、《本草集要》、《本草蒙筌》等书,搜其要旨,悉心编排,匠心独运,以运气、经络理论等统摄本草,而成本书。

新刊官板本草真诠卷之上 2

一集 2

十干纪运之图 2

阳年太过主胜客负图 阴年不及主负客胜图 4

地支六气之图 6

子午年司天客气加主气图 8

丑未年司天客气加主气图 10

寅申年司天客气加主气图 12

卯酉年司天客气加主气图 14

辰戌年司天客气加主气图 16

巳亥年司天客气加主气图 18

六十年五运六气加临之图 20

运气加临脉候寸尺不应之图 22

五运六气主病加临转移之图 24

木运 25

火运 27

土运 29

金运 31

水运 33

六气 35

二集 45

手太阴肺经 45

手阳明大肠经 47

足阳明胃经 49

足太阴脾经 51

手少阴心经 53

手太阳小肠经 55

足太阳膀胱经 57

足少阴肾经 59

手厥阴心包络 61

手少阳三焦经 63

足少阳胆经 65

足厥阴肝经 67

三集 69

治风门 69

行气开表药(凡二十四种) 69

祛风化痰药(凡十六种) 70

清热润燥药(凡二十五种) 71

主治各经风药 72

治热门 73

治上焦热药(凡十六种) 73

治中焦热药(凡二十种) 74

治下焦热药(凡十九种) 75

主治各经热药 76

骨肉分痨瘵发热主治药 76

治湿门 77

补气除湿药(凡六种) 77

调中消导药(凡二十种) 77

行湿利大小便药(凡二十三种) 79

散湿风门药(凡十三种) 80

主治各经湿药 80

治燥门 80

解热生津药(凡三十种) 81

滋血润燥药(凡二十一种) 82

主治各经燥药 83

治寒门 83

治上焦寒药(凡九种) 83

治中焦寒药(凡三十种) 83

治下焦寒药(凡十四种) 85

主治各经寒药 86

治气门 86

补气清气温凉药(凡四十五种) 87

温气快气辛热药(凡十九种) 89

行气散气降气药(凡四十二种) 90

破气消积气药(凡十四种) 92

治血门 93

补血温血属阳药(凡十种) 93

补血生血属阴药(凡二十九种) 94

凉血止血行血药(凡六十二种) 96

破血消积血药(凡三十三种) 99

治痰门 100

治热痰虚痰药(凡二十七种) 100

治湿痰行痰药(凡十四种) 102

治寒痰风痰药(凡十六种) 102

消克痰积药(凡十四种) 103

治疮门 104

泻火解热药(凡三十五种) 104

行气开滞辛温药(凡三十九种) 106

治血行血药(凡四十二种) 107

解毒攻毒药(凡一百四十五种) 109

治毒门 115

解毒药(凡八十种) 115

解毒兼治邪毒(凡四十种) 119

治邪药(凡四十二种) 120

妇人门 122

补虚调经安胎药(凡四十一种) 122

理产和血行气药(凡四十五种) 124

攻克血积药(凡十七种) 126

小儿门 127

治脾病补虚疳泻药(凡三十二种) 127

治肝病风热惊痫药(凡四十四种) 128

治疮毒药(凡十九种) 130

新刊官板本草真诠卷之下① 134

一集 134

诸品药性阴阳论 134

温性药品(凡八十六种) 134

热性药品(凡十一种) 153

平性药品(凡五十九种) 155

凉性药品(凡二十八种) 168

寒性药品(凡七十八种) 176

诸水 193

二集 195

食治门 195

米谷部(凡二十一条) 195

菜部(凡二十八条) 200

果部(凡二十一条) 203

兽部(凡十五条) 206

禽部(凡二十六条) 211

虫鱼部(凡二十六条) 214

三集 219

十二经水火分治歌 219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219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220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221

标本阴阳论 221

五方之正气味 222

制方之法 224

七方 225

十剂 227

治法纲要 229

论出产择地土 230

论收采按时月 231

藏留防耗坏 231

贸易辨真假 232

咀片分根梢 232

制造资水火 233

治疗用气味 233

药剂别君臣 234

四气 235

五味 236

七情 237

五用 237

东垣随证治病药品 239

东垣用药凡例 241

题《本草真诠》跋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