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玲玲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30489210
  • 页数:374 页
图书介绍:高校协同创新是一种由高校牵头,多个不同属性单位相互补充协同合作的创新行为。本书对目前全国高校协同创新行为进行梳理和研究,本书的创新和贡献主要体现在:实践中以国家首批认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开展实地调研具有开创性,理论上为不同类型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构建不同指标体系具有创新性。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一、政策背景 2

二、实践背景 4

三、理论背景 5

第二节 研究意义 7

一、理论意义 7

二、实践意义 9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12

一、协同 12

二、协同创新 15

三、绩效 17

四、绩效评价 20

五、2011协同创新中心 21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目的 25

一、研究对象 25

二、研究目的 37

第二章 文献状况分析 38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39

一、关于协同理念及其应用的研究 39

二、协同创新理论及其在高校中的应用 52

三、高校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65

四、高校协同创新国别研究 71

第二节 高校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79

一、绩效内涵的梳理 79

二、绩效评价定义剖析 82

三、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84

第三节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91

一、高校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方式 91

二、高校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 92

三、高校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导向 93

第四节 相关研究总结及本书研究的切入点 94

第三章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分析框架 96

第一节 理论依据 96

一、协同学理论 96

二、三螺旋理论 97

三、I-E-O模型评价理论 101

四、平衡计分卡理论 109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14

一、田野调查法 116

二、问卷调查法 129

三、个案研究法 134

四、历史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 134

第三节 研究设计 136

一、研究思路 136

二、技术路线 137

第四章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139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139

一、科学前沿类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140

二、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153

三、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163

四、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172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方式 182

一、“协同创新中心”内部自评与第三方外部评价相结合 182

二、四年周期性评价与长远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186

三、协同创新过程评价与协同创新结果评价相结合 189

四、以整体创新效果评价为主,辅之特定指标评价 192

五、以同行认可质性评价为主,辅之局部量化评价 194

第三节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估指标 197

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197

二、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设置思路 208

三、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基本框架 214

第五章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案例实证研究 235

第一节 专家指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235

一、问卷设计过程及纠偏预防措施 235

二、相关变量界定 237

三、调查结果分析 238

第二节 专家正式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241

一、专家正式问卷信效度检验 241

二、高校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总体特征 251

三、高校协同创新绩效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 254

第三节 学生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分析 260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261

二、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特征 271

三、学生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满意度分析 278

第六章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相关结论及建议 286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的结论 286

一、人才培养: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重中之重 286

二、体制先进: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关键所在 289

三、周期验收: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现实难点 292

四、周期长短: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需理性审视 297

五、经费困境:高校协同创新绩效影响的重要因素 300

六、机制创新: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表现的独特价值 302

七、观念更新: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逻辑起点 305

第二节 开展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建议 307

一、着眼于科学与客观,充分发挥中心的自评作用 307

二、致力于诊断与促进,积极推进第三方外部评价 311

三、定位于长远与持续,努力构建评价的长效机制 316

四、以机制体制为基准,设置绩效考核的责罚指标 321

五、以宏观调控为手段,开辟协同创新的绿色通道 327

六、以协同程度为准绳,实行非线性增量绩效评价 330

结语 335

参考文献 338

附录 359

附录1 2013年度国家首批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359

附录2 2014年度国家第二批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360

附录3 专家指标问卷 362

附录4 专家正式问卷 364

附录5 学生调查问卷 366

附录6 “2011计划”研究项目调研提纲 368

附录7 Outline of Interview 370

后记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