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名医心悟选粹》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志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47699
  • 页数:6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录了古今名医研究四部经典的论文近200篇。以类相从,分为六章。每章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划分为若干节,每节的排列以名医的出生年代先后为序。对本书收录的论文按学习方法、经典求源、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注家注本、衷中参西、医德修养等分类归纳阐述。

导言 1

第一章 《黄帝内经》心悟 5

第一节 《内经》概论 5

第二节 《内经》理论心悟 17

宋金·刘完素阐发《内经》理论之“病机论” 18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对《内经》攻邪理论与心理疗法的弘扬 22

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 24

汗、吐、下三法医案 26

心理疗法医案 28

元·王履《医经溯洄集》“五郁论” 30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 34

明·张景岳《质疑录》有关《内经》及金元四大家医论十篇 36

论阳常有余 36

论《原病式》病机十九条 37

论怪病多属痰 40

论相火为元气之贼 40

论阴火为心乘土位 41

论治病不出气血痰郁 41

论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41

论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 42

论苦寒补阴之误 42

论三焦有几 43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对《内经》心悟二论 45

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45

药性合四时论 47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对《内经》心悟二论 48

司天运气论 49

诊脉决死生论 51

清·吴瑭《医医病书》“气运论”与“祝由论” 52

气运论 52

治内伤须祝由论 53

清·费伯雄《医醇賸义》脉法 54

脉法 55

凌耀星论“三焦的两个系统” 57

第三节 《内经》临床心悟 60

明·张景岳“真阴论” 61

金寿山“从日食谈阳气” 67

楼百层学习《内经》及后贤经验,成为针灸大师 70

凌耀星运用《内经》理论,指导治疗疑难杂病案例 77

路志正谈针药并行以提高疗效 81

金树滋运用《内经》孙络理论治痛证有神效 84

钱英以《内经》三焦气化学说指导风水治疗 86

田代华学宗《灵枢》研究体质、指导临床 87

第四节 《内经》教学方法 89

清·莫枚士《研经言》“学医说” 89

凌耀星教学《内经》的体会 90

王洪图谈《内经》的学习方法 102

第五节 其他 104

任应秋对《内经》注家注本的概述 104

刘亚娴论《内经》所示医德十则 113

第二章 《八十一难经》心悟 118

第一节 《难经》概论 118

第二节 《难经》内容简介与八十一难提要 121

第三节 《难经》成书考究、理论探讨及学习方法 127

明·张景岳《质疑录》关于《难经》命门二论 127

论右肾为命门 128

论命门之火不可偏诊于右尺 128

路志正论怎样学好《难经》 129

李今庸对《难经》成书年代考 137

第三章 《神农本草经》心悟 142

第一节 《本经》概论 142

第二节 《本经》三品药物目录 146

第三节 《本经》成书考究、理论探讨及经方与《本经》的关系 149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乃古代医家注解中药之范例 149

清·吴瑭《医医病书》论药二论 157

论药不论病论 158

用药分量论 158

章太炎论本草不始子仪 160

李今庸对《本经》成书年代考 162

马继兴谈“药有君臣佐使”之各家学说 166

马继兴论“药气”有三气、四气、五气、八气等诸学说 167

许占民论《本经》对我国药物学的贡献 兼论经方用药遵于《本经》 169

第四章 《伤寒杂病论》心悟 177

第一节 《伤寒杂病论》概论 177

第二节 仲景医学求源、沿革与教学方法 192

魏晋·王叔和撰次《伤寒论》之“本来面目” 192

清·莫枚士《研经言》对仲景书沿革探索二论 194

读仲景书书后 194

读《金匮》书后 195

金寿山谈《金匮要略》教学的四个结合 196

殷品之研究《金匮要略》释词举隅 199

刘渡舟谈《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204

何任对《金匮要略》沿波讨源 207

李今庸谈《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 214

钱超尘对《伤寒论》本源之一《汤液经法》的考证 214

周衡《金匮要略》教学释疑的体会 221

第三节 仲景医学理论心悟 225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乃师古法而创新方 226

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开“错简重订派”之先河 230

《伤寒论条辨》“三辨”(三纲)绪例 231

《伤寒论条辨·本草钞》桂枝“去皮”解 238

《伤寒论条辨·引》注解“伤寒”、“论” 239

明·张景岳《质疑录》有关《伤寒论》五论 239

论伤寒无补法 240

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 240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241

论伤寒太阳经再传 241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242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之“伤寒类伤寒辨” 243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论“六经正义” 246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论六经病大意与方论选 252

《伤寒贯珠集》论六经病大意 252

《伤寒贯珠集》方论选 255

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序》 257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之“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 258

任应秋论医圣张仲景的伟大成就 263

李培生论《伤寒论》中之脉 269

刘渡舟论经方二则 275

方证相对论 275

古今接轨论 280

万友生对《伤寒论》中内外相因病变的求索 285

何任谈《伤寒论》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291

柯雪帆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298

郭子光谈《伤寒论》六经方证本质及精神实质 300

冯世纶论方证对应之理 305

赵玉庸论伤寒与杂病异病同治方 311

李心机对《伤寒论》一方两法求索 314

第四节 仲景医学临床心悟 319

陈慎吾对仲景学说的实践经验 319

余无言对仲景医学的研究与临证实践 327

董晓初诊治心痛的经验 332

刘炳凡师门回忆 惊心动魄 警世良言 336

门纯德渐悟经典乃中医正路 341

李克绍结合临床探讨《伤寒论》的厥阴病 345

俞长荣论《伤寒论》中的整体观念与麻黄汤案例 352

《伤寒论》中的整体观念 353

麻黄汤类案例 354

李可谈恢复仲景用药特色,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356

熊曼琪谈伤寒方的临床应用 360

刘方柏治“重急奇顽证”经方医案选录 363

第五章 《温病学》心悟 370

第一节 温病证治概论 370

第二节 古今名医温病证治心悟 411

清·郑重光《伤寒论条辨续注》“辨温热病脉证治法” 412

清·杨璿《伤寒温疫条辨》升降散功用与现代名医医案 418

清·雷丰《时病论》医论二则 423

温瘟不同论 423

伤寒书统治六气论 424

清·柳宝诒《温热逢源》医论五则 425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426

论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 426

伏温热结胃腑证治 427

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 429

伏温挟湿内陷太阴发黄疸肿胀泄利等证 430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医论三则 431

论温热五种辨法 431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433

论治温病八法——“验方妙用(樊开周同何廉臣实验法)” 435

蒲辅周对时病的治疗经验 438

金寿山对叶天士“救阴通阳”法分析 443

赵绍琴、谢子衡回忆汪逢春治湿温病十法等 446

赵绍琴等《温病纵横》医论医案选 451

卫气营血证治大纲探讨(附医案七则) 452

湿热病的治疗体会(附医案四则) 459

熊曼琪用安宫牛黄丸治奇难杂病经验 464

刘景源医论三则 471

对“身热不扬”证候的引申发挥 471

论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及二者的关系 473

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温病的分类及各种分类方法的互补性 479

第六章 经典会通心悟 481

第一节 经典会通概论 481

第二节 经典源流 482

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论经典源流 482

清·徐大椿对经典源流心悟十论 484

本草古今论 485

《难经》论 486

《伤寒论》论 486

《金匮》论 487

《脉经》论 487

《千金方》《外台》论 488

《活人书》论 489

四大家论 489

医学渊源论 490

宗传 491

清·吴瑭《温病条辨》谈“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492

第三节 精通经典 493

古代名医成才之路之“注重经典根基” 493

现代97位名老中医谈如何精通经典 495

刘季三谈四部经典教学计划 498

裘笑梅从经典入手而专事妇科 500

何任说熟读经典才能继承创新 503

王永炎说“经典是根、临床是本、仁术是魂” 505

王琦以经典为主体,创新理论,誉满海内外 509

第四节 辨证论治 516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诊家正眼》论脉诊及四诊互参 516

脉有不可言传之说 517

必先问明然后诊脉 517

脉法总论 519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辨证论治述要 522

入门辨证诀 522

脉法金针 526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528

清·叶霖《难经正义》四诊注疏 529

蒲辅周“谈辨证论治”的思路之四步要点 532

李士懋、田淑霄谈辨证论治以脉诊为中心 556

第五节 寒温统一 568

97位名老中医中“五老”谈寒温统一 568

刘赤选认为伤寒温病有互补之妙,不可偏废 569

章次公冶寒温二家于一炉,以提高疗效 572

张伯臾论治热病,寒热贯通 574

洪子云寒温贯通,互相发明 576

万友生强调寒温统一应明确四大关系 578

金寿山“三论”外感热病证治 580

刘渡舟明辨寒温——论述发汗解表法中的片面性 585

第六节 临床实践 590

邓铁涛说四大经典是根,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线 591

朱良春谈《内经》、《伤寒杂病论》运用动物药之经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93

王国三对《内经》与仲景之书的临证研究 599

孙朝宗以子午流注法施针显神功 606

第七节 衷中参西 610

张锡纯以“衷中参西”为主导,治大气下陷方述要 610

吴咸中师承经典大法,从事急腹症研究成果述要 6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主要学术贡献 614

论急腹症的辨证论治与攻下法实验研究 615

李恩传承《内经》理论,从事肾病研究结硕果 619

孟庆云乃西学中,志存高远读经典 625

陈纪藩论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经方的思路 629

第八节 其他 633

清·程国彭“火字解” 633

清·吴瑭《医医病书》辨“不读古书论” 635

李培生漫谈一药之师 635

金寿山谈热病重舌,杂病重脉 638

任继学释“证”论医 641

主要参考文献 644

后记 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