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演变 1
二、历代王朝统治民族的思想观念 7
三、历代王朝经略民族的方针策略 16
四、历代王朝对民族的管辖与民族的贡赋 30
五、怎样研究古代的治理民族政策 41
第一编 先秦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滥觞时代 57
第一章 夏王朝民族政策 57
第一节 夏王朝政治概状 57
第二节 夏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 59
第三节 联姻通婚 61
第四节 宗亲分封 63
第五节 德化怀柔 64
第六节 五服贡纳 65
第七节 征服融合 67
第八节 结语 68
第二章 商王朝民族政策 70
第一节 商王朝政治概状 70
第二节 商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 72
第三节 朝廷设“宾” 75
第四节 联姻结盟 76
第五节 封赐爵位 78
第六节 五服贡纳 79
第七节 惩罚与宽贷 81
第八节 掠夺奴隶 82
第九节 征服融合 84
第十节 结语 85
第三章 西周王朝民族政策 86
第一节 西周王朝政治概状 86
第二节 西周王朝疆域四至及民族分布 88
第三节 朝廷设官 90
第四节 通婚结盟 91
第五节 分封监控 93
第六节 五服职事 95
第七节 归附贡献 97
第八节 因俗而治 98
第九节 征服融合 99
第十节 结语 100
第四章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民族政策 101
第一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政治概状 101
第二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疆域及民族分布 105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 107
第四节 春秋和战国前期分封制 108
第五节 “先同姓、后异姓、再后异族” 108
第六节 “和亲”联姻普遍化 110
第七节 尊崇周王,驱逐夷狄 111
第八节 从晋和西戎,到华夏和戎夷 112
第九节 华夏夷狄,互学其长 115
第十节 兼并统一与民族融合 118
第十一节 结语 120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政策——民族政策确立时代 125
第一章 秦王朝民族政策 125
第一节 秦王朝政治概状 125
第二节 秦朝时期民族情势 126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和机构 132
第四节 在民族聚居地区设“道” 133
第五节 北征匈奴,南平百越 138
第六节 制定民族法“属邦律” 140
第七节 少量征收,贡献方物 143
第八节 修筑通往边疆的道路 144
第九节 移民边疆屯垦 145
第十节 结语 146
第二章 西汉王朝民族政策 148
第一节 西汉王朝政治概状 148
第二节 西汉时期民族情势 149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156
第四节 对匈奴“和亲”,对百越“和集” 163
第五节 汉武帝开拓边疆 172
第六节 封赐“王”“侯”“君长” 180
第七节 输租赋,进贡献 183
第八节 徙汉民实边,移夷民内地 188
第九节 汉宣帝转变政策 194
第十节 王莽改制 198
第十一节 结语 205
第三章 东汉王朝民族政策 208
第一节 东汉王朝政治概状 208
第二节 东汉时期民族情势 210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215
第四节 封赐都护、都尉、王、侯、君长 219
第五节 靠内交租赋,边远作贡献 223
第六节 讨伐匈奴、西羌、南蛮 227
第七节 推行“以夷制夷” 233
第八节 对西域“三绝三通” 239
第九节 结语 244
第四章 魏、蜀、吴三国民族政策 246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政治概状 246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民族情势 249
第三节 魏、蜀、吴三国管理民族的机构 253
第四节 魏国民族政策 258
第五节 蜀国民族政策 264
第六节 吴国民族政策 271
第七节 结语 278
第五章 西晋王朝民族政策 280
第一节 西晋王朝政治概状 280
第二节 西晋时期民族情势 282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286
第四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 288
第五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 290
第六节 军事管制民族地区 294
第七节 对内迁诸族的安置 299
第八节 镇压“不听命”“反叛者” 302
第九节 结语 306
第六章 东晋和南朝民族政策 309
第一节 东晋和南朝政治概状 309
第二节 东晋和南朝时期民族情势 312
第三节 东晋和南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315
第四节 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 320
第五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 328
第六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 337
第七节 强制蛮夷出居平地或迁徙京邑 342
第八节 征集和使用“蛮兵” 346
第九节 讨伐越蛮僚人 350
第十节 结语 355
第七章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民族政策 357
第一节 “五胡十六国”前之政治概状 357
第二节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建立情形 362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中央及地方管理的机构 370
第四节 “五胡十六国”前期六国的施政 375
第五节 “五胡十六国”后期十国的治理 383
第六节 鲜卑族拓跋北魏的政治 391
第七节 北魏分裂后相继诸政权之治 403
第八节 结语 411
第三编 隋唐五代宋辽夏金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发展时代 417
第一章 隋王朝民族政策 417
第一节 隋王朝政治概状 417
第二节 隋朝时期民族情势 423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427
第四节 隋朝治理民族的策略 432
第五节 对强族势力“离强合弱” 437
第六节 推行怀柔绥抚 442
第七节 实行和亲、通好、交市 448
第八节 派兵讨伐和远征 456
第九节 结语 462
第二章 唐王朝民族政策 465
第一节 唐王朝政治概状 465
第二节 唐朝时期民族情势 471
第三节 唐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479
第四节 唐朝治理民族的方略 486
第五节 太宗、高宗、玄宗开拓边疆 493
第六节 边疆民族地区的设置 505
第七节 对民族酋领授予官职册封衔爵及优待 522
第八节 “和亲”之策 530
第九节 进贡与赋税 546
第十节 开展与边疆民族互市 557
第十一节 文化交流 563
第十二节 结语 567
第三章 五代十国民族政策 571
第一节 五代十国王朝政治概状 571
第二节 五代十国时期民族情势 575
第三节 五代十国管理民族的机构 576
第四节 后梁王朝对民族的施政 578
第五节 后唐王朝对民族的政治 579
第六节 后晋王朝对民族的治理 584
第七节 后汉王朝对民族之治 586
第八节 后周王朝对民族之策 587
第九节 结语 590
第四章 宋王朝民族政策 591
第一节 宋王朝政治概状 591
第二节 宋朝时期民族情势 594
第三节 宋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599
第四节 对北方辽、西夏、金政权之策 603
第五节 对西北和西南诸民族政权之治 610
第六节 对南方民族地区设置与管理 617
第七节 “树其酋长,使自镇抚” 623
第八节 民族地区征收 632
第九节 “因俗而治” 636
第十节 结语 642
第五章 辽、西夏、金王朝民族政策 645
第一节 辽王朝对民族的经略 645
第二节 西夏王朝对民族的治理 658
第三节 金王朝对民族的施政 665
第四节 结语 675
第四编 元明清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定制时代 681
第一章 元王朝民族政策 681
第一节 元王朝政治概状 681
第二节 元朝时期民族情势 684
第三节 元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687
第四节 元朝民族等级政治 692
第五节 民族地区设置与参用土酋为官 700
第六节 建立土官土司管理制度 707
第七节 边疆民族朝贡与纳赋 713
第八节 联姻之策 718
第九节 尊重宗教 723
第十节 组织和使用土兵 729
第十一节 结语 733
第二章 明王朝民族政策 735
第一节 明王朝政治概状 735
第二节 明朝时期民族情势 739
第三节 明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742
第四节 明朝统治者的民族思想观念 746
第五节 施行征伐、防御、招降、安抚诸策 750
第六节 实行土司制度 757
第七节 朝贡和纳赋 770
第八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屯田 776
第九节 开展互市 780
第十节 土兵建立及作用 785
第十一节 尊重宗教 789
第十二节 施行“文教” 793
第十三节 结语 797
第三章 清王朝民族政策 799
第一节 清王朝政治概状 799
第二节 清朝时期民族情势 803
第三节 清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807
第四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变化 813
第五节 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总方针 825
第六节 清代民族边防变化及签界约 838
第七节 对待汉族和边疆民族上层 853
第八节 制服民族叛乱与分裂势力 863
第九节 清代的土司制度 874
第十节 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 902
第十一节 “因俗而治” 913
第十二节 民族立法 920
第十三节 尊崇藏传佛教与重视伊斯兰等宗教 929
第十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 940
第十五节 推行“新政” 951
第十六节 结语 958
附录 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辑录 964
一、汉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964
1.匈奴单于 964
2.南匈奴单于 984
3.北匈奴单于 993
4.乌桓王 998
5.鲜卑王 1000
6.丁零王 1002
7.前赵王 1005
8.后赵王 1010
9.北凉王 1011
10.大夏王 1014
11.后燕王 1017
12.西燕王 1019
13.南燕王 1020
14.西秦王 1021
15.前秦王 1023
16.后秦王 1025
17.后凉王 1027
18.仇池公(王) 1028
19.代王 1031
20.北魏王 1034
21.北周王 1039
22.柔然可汗 1041
23.大魏王 1045
二、唐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1048
1.东突厥可汗 1048
2.西突厥可汗 1054
3.后突厥可汗 1057
4.奚族王 1062
5.渤海王 1065
6.吐蕃王 1070
7.南诏王 1082
8.大理王 1088
三、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1094
1.临洮卫土指挥同知赵氏 1094
2.洮州卫土指挥佥事杨氏 1097
3.庄浪卫土指挥使鲁氏 1099
4.西宁卫土指挥使祁氏 1102
5.瓦寺宣慰司宣慰使索氏 1104
6.德尔格忒宣慰司宣慰使噶尔氏 1109
7.大金川安抚司安抚使 1112
8.永宁宣抚司宣抚使奢氏 1113
9.酉阳宣慰司宣慰使冉氏 1116
10.石砫宣慰司宣慰使(后降土通判)马氏 1120
11.阿迷州土知州普氏 1125
12.广南府土同知侬氏 1127
13.丽江军民府土知府木氏 1129
14.车里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刀氏 1132
15.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宣慰使思氏 1135
16.木邦军民宣慰司宣慰使罕氏 1137
17.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氏 1139
18.金筑安抚司安抚使金氏 1142
19.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氏 1144
20.夭坝安抚司安抚使(后降土把总)夭氏 1147
21.麻哈州土同知(后降土外委)宋氏 1150
22.东兰州土知州韦氏 1152
23.南丹州土知州莫氏 1154
24.田州府土知府(后降土知州)岑氏 1156
25.思明府土知府黄氏 1159
26.永顺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彭氏 1161
27.保靖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彭氏 1166
28.施南宣慰司宣慰使(后改宣抚司宣抚使)覃氏 1171
29.容美宣慰司宣慰使田氏 1173
主要参考书目 1178
后记 1193
学术年表 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