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宋代史学的蓬勃发展 553
第一节 概说 553
第二节 宋代国势的风雨飘摇与境内的安定富庶 553
第三节 宋代的文治与文人的天才发挥 555
第四节 宋代史学蓬勃发展的盛况 556
(一)记注之法完善 556
(二)史料自由开放、大量印刷与私人修史事业鼎盛 560
1.《三朝北盟会编》 561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561
3.《中兴小纪》 562
4.《东都事略》 562
(三)史学批评风气弥漫 563
(四)历史考据学盛行 571
1.《新唐书纠谬》 571
2.《五代史纂误》 573
3.刊误《汉书》、《后汉书》之作 573
4.《困学纪闻》 573
(五)新史学体例出现 574
第十六章 欧阳修揭开宋代史学序幕 580
第一节 极乱局势下的五代史学 580
第二节 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与竖起褒贬史学的旗帜 584
第三节 欧阳修主修《新唐书》 591
(一)关于事增于前 593
(二)关于文省于旧 594
(三)欧阳修所扮演的角色 598
第四节 欧阳修与金石学的成立 600
第十七章 司马光创写睥睨世界的编年史 606
第一节 概论 606
第二节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经过 608
第三节 《资治通鉴》的撰写以一人写史兼具集体写史之长 609
第四节 《资治通鉴》为世界最成功的编年史 611
第五节 《资治通鉴》取材的广博、考证的精确、剪裁的细致与文字润饰的理想 612
(一)取材的广博 612
(二)考证的精确 613
(三)剪裁的细致 613
(四)文字润饰的理想 617
第六节 在《资治通鉴》影响下写成的历史作品 619
(一)《续资治通鉴长编》 619
(二)《资治通鉴纲目》 620
第七节 《资治通鉴》与宋代正统论之争 620
第八节 结语 621
第十八章 郑樵的史学 625
第一节 郑樵的生平 625
第二节 郑樵的会通思想与通史的撰写 626
第三节 《通志》二十略在典章制度史上的地位 629
第四节 〈通志总序〉中所呈现的史学 631
第五节 结语 633
第十九章 元代史学 637
第一节 蒙古帝国的震撼世界与元朝的建立 637
第二节 元修宋、辽、金三史 640
(一)《辽史》 642
(二)《金史》 643
(三)《宋史》 644
第三节 元代史学的世界性 646
第四节 《蒙古秘史》、《圣武亲征录》与《元典章》的纂修 650
(一)《蒙古秘史》 650
(二)《圣武亲征录》 650
(三)《元典章》 651
第五节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 651
(一)《文献通考》的撰成 652
(二)《文献通考》扩大典章制度通史的范围 653
(三)《文献通考》中所呈现的史学思想 655
1.会通思想 655
2.历史相因论 656
(四)《文献通考》的文献价值 657
第六节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658
第二十章 明代政治的严酷与史学发展的受阻 664
第一节 明代政治的严酷 664
(一)屠杀 664
(二)廷杖 667
(三)设立东厂、西厂、内厂 667
(四)设立锦衣卫 668
第二节 史学发展的受阻 669
第三节 宋濂、王祎与丘浚的史学 671
(一)宋濂 671
(二)王祎 674
(三)丘浚 676
第二十一章 明代中叶以后的史学 681
第一节 明代中叶以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 681
第二节 私人修史风气之盛与激烈史论的出现 683
第三节 征实史学的建树 686
(一)王世贞 686
(二)焦竑 689
(三)胡应麟 690
第二十二章 清代史学的历史地位 694
第一节 概论 694
第二节 清代历史考据学方法的客观而精密 697
第三节 清代历史考据学产品的丰硕而细致 700
第四节 清代历史考据学使中国史学进入纯学术研究的阶段 703
第二十三章 清初史学的创新 708
第一节 清初的时势与史学的焕发气象 708
第二节 顾炎武与清代历史考据学——崭新治史方法的出现 709
(一)普遍归纳证据 712
(二)反复批评证据 714
(三)精确提出证据 715
(四)审慎组合证据 717
(五)重视直接证据 717
第三节 黄宗羲与清代浙东史学派的兴起——史学新页的展现 721
(一)倾力存留明代历史 726
(二)创写学术思想史 736
第四节 王夫之与中国史学家的历史解释艺术 740
(一)渊源的追溯 741
(二)原因的阐释 743
(三)背景的分析 748
(四)变迁的缕述 754
(五)影响的探究 758
第五节 清初史学界的一般情况 765
第二十四章 清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的极盛 788
第一节 清乾嘉时代考据学的极盛与历史考据学派的形成 788
第二节 历史考据学派治史的征实精神 793
第三节 历史考据学派治史的客观方法 795
(一)归纳方法的充分应用 795
(二)辅助科学的广泛应用 796
第四节 历史考据学派治史的理论基础 796
第五节 王鸣盛的历史考据学 799
第六节 钱大昕的历史考据学 803
(一)钱大昕历史考据学的合于近代史学方法 804
1.杂史的应用 804
2.善本的应用 806
3.金石的应用 808
4.避讳的应用 809
5.义例的应用 810
(二)钱大昕历史知识的博雅 811
1.精于经学 812
2.精于官制 812
3.精于地理 813
4.精于氏族 813
5.精于金石文字 813
6.精于音韵 813
7.精于天算 813
8.通蒙古文 813
(三)钱大昕的史学思想 816
(四)钱大昕论经学与史学的地位 818
(五)钱大昕肆力治元史 820
第七节 清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的总成绩 823
(一)注释旧史之作,汗牛充栋 823
(二)补充旧史之作,蔚为奇观 824
第二十五章 浙东史学的赓续发展——全祖望、邵晋涵与章学诚的史学 829
第一节 概说 829
第二节 全祖望的史学 830
(一)搜访文献与表章气节——肆力于近代当世之史及文献学术之史 830
(二)治史的缜密精神与公正态度 838
(三)由理学而治史学 842
(四)学问的博雅与身世的悲凉 844
第三节 邵晋涵的史学 845
(一)浙东史学发展至邵晋涵、章学诚时代所出现的新猷 845
(二)邵晋涵与浙东史学 847
(三)邵晋涵所受当代朴学的冲击 849
(四)邵晋涵以真挚之情,写一家之史 852
(五)邵晋涵以敏锐之见,发挥史学思想、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的精蕴 855
(六)结语 863
第四节 章学诚的史学 864
(一)概论 864
(二)生平 865
(三)提倡六经皆史之说 866
(四)对史学的新诠释 868
(五)划分记注与撰述的界线 871
(六)建立方志学 874
(七)开辟写史方法论 878
1.论如何搜集史料 878
2.论如何采择史料 879
3.论如何陶铸史料 880
4.论如何勒成一家之言 883
甲、文体的纯一 883
乙、史德的具备 884
丙、别识心裁的立于事文之外 886
(八)理想中的史学巨著 888
(九)生前的孤寂与身后声名的远播 895
第二十六章 立于乾嘉学风以外的史学家——崔述与赵翼的史学 907
第一节 概述 907
第二节 崔述的史学 908
(一)生平 908
(二)《考信录》与史学上的求真 910
(三)崔述的史学渊源及其所受时代的冲激 913
第三节 赵翼的史学 917
(一)生平 917
(二)经世的史学思想,超越时代 918
(三)历史解释的艺术,卓然不群 920
(四)眼界开阔,不执成见以论史 927
(五)不确实之病——《廿二史劄记》之误 930
1.未细稽原文而误 933
2.删节原文不慎而误 934
3.照原文钞录不慎而误 934
4.望文生义未尝参稽原文而误 935
5.以部分概括全体而误 935
(六)结语 936
第二十七章 十九世纪以后西方史学的进入黄金时期与中国史学的由极盛转入衰微 944
参考书目 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