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流禧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和发展 1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和特点 12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14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19

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 19

一、系统(system)的定义 19

二、系统的基本性质 19

三、系统的基本研究途径 21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 21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 22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22

三、生态系统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特点 24

四、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24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 26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26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27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28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0

五、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31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34

第一节 基本热力学定律及其在生态系统能量流中的应用 34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34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35

第二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37

一、食物链(food chain) 37

二、食物网(food web) 40

第三节 能源、能流路径和能效 41

一、能源 41

二、生态系统中能流的主要路径 44

三、能量转化效率和生态金字塔 46

第四节 初级生发的能量转化 49

一、初级生产水准上的能量平衡 49

二、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 51

三、农业生产系统初级生产力的现状和潜力 52

四、辅助能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57

五、初级生产力的分析与估算 63

第五节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70

一、次级生产水准上的能量平衡 70

二、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72

三、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75

四、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78

第六节 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方法和能流模型的建立 83

一、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方法 83

二、农业生态系统能流模型的规范化和能流模型举例 87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94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95

一、物质不灭定律和质能守恒 95

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97

第二节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101

一、碳循环 101

二、氮循环 103

三、水循环 106

四、磷循环 109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111

一、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 111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点和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 113

三、有机质与农田养分循环 117

四、我国目前农田土壤养分循环平衡状况 120

五、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126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物流模型的建立 130

第五节 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 131

一、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浓集 131

二、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 133

第五章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45

第一节 生态因子及其时空变化 145

一、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 145

二、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146

第二节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 154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主次 155

二、生态因子交互作用效应 156

三、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57

四、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阶段性 158

第三节 限制因子原理 158

一、李比西最小因子定律 158

二、谢尔福德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159

三、生物对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160

四、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 166

第四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 168

一、生态型(eeotype) 168

二、生活型(lifeform) 169

三、生境和生态位 172

第五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75

一、森林的生态效应 176

二、淡水水域生物的生态效应 178

三、草原、草山生物的生态效应 179

四、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179

第六章 种群生态原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184

第一节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 184

一、种群大小(size)和密度(density) 184

二、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 ity) 188

三、种群年龄和性比结构 189

四、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189

五、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193

六、环境容纳量 194

第二节 种群增长型 195

一、种群的指数式增长 195

二、种群的阻滞增长 197

三、崔—Lawson种群模型 199

第三节 种群数量变动及其调节 200

一、种群波动(osil lations) 200

二、r—对策和k——对策生物 202

三、种群调节(regulation) 204

第四节 种群的空间分布 206

一、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型 206

二、群聚和阿利氏原则(Allee’s Principle) 209

三、隔离(isolation)和领域性(territoriatity) 210

第五节 生物种间相互作用 211

一、负相互作用 212

二、正相互作用 221

三、生物化学分泌物在种间关系上的作用 224

第六节 农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226

一、有害生物的起源 226

二、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227

第七章 群落生态原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231

第一节 自然群落与农业生物群落的结构 231

一、群落的水准结构 231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232

三、群落结构的时相 237

第二节 边缘效应 239

第三节 群落的演替 240

一、自然群落演替 240

二、农业群落的人工演替 244

第四节 结构趋同或协同进化 249

一、结构趋同 249

二、协同进化 252

第五节 群落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254

一、自然群落的分类方法及主要群落类型 254

二、环境因子梯度中的群落类型分布 255

第八章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效率和农业效益 266

第一节 农业资源的分类 266

第二节 非再生资源的利用 268

第三节 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增值 272

一、再生资源的利用 272

二、公共资源的生物经济平衡规律 273

三、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优持续收获量 275

四、再生资源的增值 278

第四节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收益递减律 281

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281

二、收益递减律 282

三、边际效益分析 285

第五节 农业效益的概念 288

一、农业社会效益中的几个问题 288

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间的关系 293

第九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297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 297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297

二、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层次 299

三、社会系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 300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 301

一、自然调控的基本机制 301

二、自然生态系统的稳态调控机制 302

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调控 308

第三节 农业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308

一、农业技术对系统的调控途径 308

二、农业技术的选择和体系化 311

三、农业技术在农民中的普及过程 313

第四节 资金和产品流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315

一、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 315

二、「成本外摊」和「收益外泄」及其解决途径 317

三、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318

四、农业自然区域的生产专业化与流通的关系 321

第十章 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基础 324

第一节 农业生产系统工程的基本步骤 324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本底调查 325

第三节 评价与决策 327

一、建立评价系统 327

二、确定评价标准和评分计算方法 328

三、综合评价 328

第四节 建模与分析 331

第五节 结构动力学模型 334

第六节 矩阵模型 343

一、稳定性分析 344

二、可控性分析 346

三、可观察性分析 348

四、系统平衡时组份的库存量计算 349

五、系统平衡时组份的库存来源分解 349

六、系统平衡时流量的来源分解 350

七、滞留时间和循环分析 352

第七节 马尔柯夫模型 357

第八节 线性规划模型 360

一、线性规划的单纯形解法 360

二、线性规划应用的前题 365

三、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变换 366

四、单纯形法运算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及其解决方法 368

第九节 优化方案的实施 369

第十一章 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系统 374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 374

一、多样化环境对农业起源的促进 374

二、单调环境对农业起源的限制 376

第二节 农业生态环境与古农业社会文明 377

一、中国黄河流域 378

二、中东 378

三、印度 379

第三节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农业 380

一、刀耕火种农业的概念 380

二、刀耕火种农业的特点 380

三、刀耕火种农业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式 381

第四节 工业化前农业——传统固定农业 383

一、传统固定农业概况 383

二、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384

三、传统农业对地形的利用 386

四、传统农业的效率 389

五、传统农业的变化发展 392

第五节 工业化农业——机械化集约农业 396

一、机械化集约农业概况 396

二、机械化集约农业的主要特点 399

三、机械化集约农业的效率 400

四、机械化集约农业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 403

第六节 各国关于新型农业的思索和尝试 407

一、「第三次浪潮」论 407

二、自然农业(natural farming) 407

三、生物动力学农业(bio-dynamic agriculture) 408

四、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或生物农业(bioagriculture) 409

五、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 411

六、菲律宾马亚农场 411

第十二章 中国的生态农业 418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合理性 418

一、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 418

二、农林牧渔副综合发展 419

三、因地因时因物制宜 419

四、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地力常新状 420

五、实行以生物技术为主的精耕细作 420

六、以作物生产为主,植物蛋白生产占重要地位 421

七、可更新能源特别是生物能源占重要地位 421

第二节 中国生态农业的构思 422

一、中国生态农业的兴起 422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构思 426

第三节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 431

一、生态农业技术 432

二、生态农业体系 441

三、发展趋势 451

附录 459

Ⅰ.能量折算参数 459

Ⅱ.营养物质折算参数 465

Ⅲ.畜禽饲料需求折算参数 473

Ⅳ.水质标准及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 482

Ⅴ.计算机程序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