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监督研究 中国检察诉讼监督视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迎泽,薛伟宏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1831293
  • 页数:43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2010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重点课题——[GJ2010B12]“诉讼监督的范围与方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我国迄今为主,专门研究诉讼监督问题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其中的主要创新观点:诉讼监督是指在诉讼过程中,诉讼监督主体依法对侦查、羁押、检察、审判、执行和监管方行使侦查、羁押、检察、审判、执行和监管权或适用诉讼法律之行为(或活动)合法性的监督。讼监督由主体、条件、对象、客体、行为(或监督权)、范围、内容、方式、程序和惩戒责任“十要素”构成,检察诉讼监督是最给力的诉讼监督。

绪论 1

一、诉讼监督是保障诉讼权力得以正当行使的“减压阀” 4

二、诉讼监督是保障诉讼法律得以正当适用的“稳压器” 8

第一章 诉讼 10

第一节 诉讼的词源、词义 11

第二节 诉讼的概念、种类与特点 18

一、诉讼的概念 18

二、诉讼的种类 21

三、诉讼的特点 22

(一)“诉讼”是多义词 22

(二)诉讼活力源于当事人和司法人员的推动 26

(三)诉讼是权力(利)之间的博弈 27

第三节 诉讼的目的、功能与价值 28

第四节 诉讼的构成要素 29

一、诉讼主体 29

二、诉讼行为(或诉讼权) 30

三、诉讼客体 30

四、诉讼程序 31

五、诉讼监督 31

第二章 监督 34

第一节 监督的词源、词义 35

第二节 监督的概念、特点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42

一、监督的概念 42

二、监督的特点 46

(一)本义的双重监督性 46

(二)意识和行动的统一性或双重功能性 47

(三)构成要素的法定性 47

(四)监督主体的多元化 49

(五)监督权的两面性 50

(六)监督客体和对象的特定性 53

(七)监督目的的控制双面性 54

(八)监督内容的双重性 55

三、监督和制约、制衡、监察、检察的关系 55

第三节 监督的目的、功能与价值 62

一、监督的目的和功能 62

二、监督的价值 63

第四节 监督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65

一、监督的理论基础 65

(一)分权制衡理论 65

(二)法律监督理论 74

二、监督的基本原则 79

第五节 监督的构成要素 79

一、监督主体 80

二、监督条件 82

三、监督对象 82

四、监督客体 83

五、监督行为(或监督权) 83

六、监督范围 84

七、监督内容 84

八、监督方式 85

九、监督程序 86

十、惩戒责任 88

第六节 监督的种类 89

一、监督的种类、类型、分类与体系界定 89

二、本书探讨和不探讨的监督 92

三、官方和非官方监督 93

(一)官方监督或以权力控制权力式监督 94

(二)非官方监督或以权利控制权力式监督 110

四、政治、社会、法律和经济监督 113

五、对立法、行政和司法权监督 114

(一)概述 114

(二)实质——法律监督 117

六、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118

七、内部和外部监督 120

八、其他 121

第七节 监督与诉讼的关系 123

一、诉讼和监督的联系 123

二、监督与诉讼的区别 125

第三章 诉讼监督 127

第一节 诉讼监督的名称、词源与词义 128

一、诉讼监督的名称 128

二、诉讼监督的词源 130

(一)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130

(二)1984年前与其相关法学(律)名词 132

(三)1984年后使用情况 133

(四)“高检报告”使用情况 135

(五)词(辞)典使用情况 137

(六)法律条文使用情况 138

(七)使用之“最” 141

(八)如何理解“三大诉讼法”中“法律监督” 142

三、诉讼监督的词义 148

第二节 诉讼监督的概念、特点与种类 149

一、诉讼监督的概念 149

(一)观点综述 149

(二)本书结论 159

二、诉讼监督的特点 162

三、诉讼监督的种类 166

(一)官方和非官方诉讼监督 166

(二)对侦查、羁押、检察、审判、执行、监管方诉讼监督 175

(三)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监督 176

(四)其他 177

第三节 诉讼监督的目的、功能与价值 177

第四节 诉讼监督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79

一、诉讼监督≠诉讼制约 179

(一)分工配合、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原则概述 180

(二)诉讼监督与诉讼制约的联系 182

(三)诉讼监督与诉讼制约的区别 184

二、诉讼监督≠国家监督 186

三、诉讼监督≠法律监督 187

(一)法律监督概述 187

(二)诉讼监督和法律监督的关系 198

四、诉讼监督≠司法监督 198

五、诉讼监督≠检察监督 199

六、诉讼监督≠检察诉讼监督 200

七、诉讼监督≠人民监督员监督 201

第五节 中外诉讼监督沿革与立法 202

一、中外诉讼监督沿革 202

(一)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监督沿革 203

(二)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监督沿革 207

(三)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刑事)诉讼监督沿革 209

(四)我国(刑事)诉讼监督沿革 213

二、中外诉讼监督立法 217

第四章 检察诉讼监督 220

第一节 检察诉讼监督的词源、词义 220

一、检察诉讼监督的词源 220

二、检察诉讼监督的词义 227

第二节 检察诉讼监督的概念、特点与种类 229

一、检察诉讼监督的概念 229

二、检察诉讼监督的特点 231

(一)与相关概念的差异性 232

(二)构成“十要素”的法定和特殊性 235

(三)国家(或官方)和程序性 240

(四)参与、辅助和中立性 240

(五)依附、事后和救济性 241

(六)系统性 242

(七)谦抑性 243

(八)弱效和分散性 244

三、检察诉讼监督的种类 245

(一)检方羁押、侦查、检察、审判、执行和监管监督 245

(二)检方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监督 248

(三)检察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监督 250

(四)抗诉、公诉、建议、意见、纠正、报备、请示、报告、同步、回访式监督 251

第三节 检察诉讼监督的目的、功能、价值与必要性 253

一、检察诉讼监督的目的、功能和价值 253

二、检察诉讼监督的必要性 256

第四节 检察诉讼监督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259

一、检察诉讼监督的理论基础 259

二、检察诉讼监督的基本原则 261

三、检察诉讼监督的基本要求 266

第五节 中外检察诉讼监督沿革与立法 268

一、两大法系国家检察诉讼监督沿革和立法 268

(一)大陆法系国家检察诉讼监督沿革和立法 269

(二)英美法系国家检察诉讼监督沿革和立法 275

(三)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检察诉讼监督沿革和立法 277

二、我国检察诉讼监督沿革和立法 285

(一)我国检察诉讼监督沿革 285

(二)新中国检察诉讼监督立法沿革、特点与完善 292

第六节 检察诉讼监督的现存问题与整体完善 306

一、检察诉讼监督的现存问题 306

(一)立法现存问题 310

(二)司法现存问题 311

(三)理论研究现存问题 312

二、检察诉讼监督的整体完善 313

第七节 检察诉讼监督权的缺陷与完善 321

一、检察诉讼监督权概述 321

二、检察诉讼监督权的缺陷 323

三、检察诉讼监督权的完善 323

第八节 检察诉讼监督工作机制的缺陷与完善 328

一、检察诉讼监督工作机制概述 328

二、检察诉讼监督工作机制的缺陷 330

三、检察诉讼监督工作机制的完善 333

(一)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333

(二)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335

(三)建立健全适用检察诉讼监督权机制和程序 336

(四)建立健全专司检察诉讼监督权责机制 339

第九节 检察诉讼监督方式的缺陷与完善 340

一、检察诉讼监督方式的概念 340

二、检察诉讼监督方式的种类 341

三、通用检察诉讼监督方式的缺陷和完善 346

(一)公诉的缺陷和完善 347

(二)抗诉的缺陷和完善 349

(三)检察意见的缺陷和完善 355

(四)检察建议的缺陷和完善 358

(五)纠正意见的缺陷和完善 365

(六)调阅案卷材料的缺陷和完善 368

(七)更换办案人员的缺陷和完善 371

(八)检察长列席审委会的缺陷和完善 375

(九)向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诉讼监督情况的缺陷和完善 377

(十)职务犯罪侦查的缺陷和完善 380

四、专用检察诉讼监督方式的不足与完善 385

(一)检察刑事诉讼监督方式的不足和完善 385

(二)检察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方式的不足和完善 391

(三)检方检察监督(或内部监督)方式的不足和完善 393

第十节 检察诉讼监督范围、内容的缺陷与完善 395

一、检察诉讼监督范围和内容概述 395

二、检察诉讼监督范围、内容的缺陷和完善 398

(一)检察刑事诉讼监督范围和内容完善 399

(二)检察民事行政诉讼监督范围和内容完善 401

(三)内部监督范围和内容完善 402

(四)更换办案人员适用范围和内容完善 404

附录:新中国有关诉讼监督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索引 407

后记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