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李治安 1
引论 1
第一章 南宋中后期徽州地域社会与理学的传承发展 15
第一节 徽州的行政区划沿革与地理环境 15
第二节 南宋徽州科举社会的形成与士人群体的崛起 19
第三节 朱子学在徽州传播的落脚点 27
第四节 南宋后期徽州朱子学的传承发展 39
第二章 元代前期的新安理学家群体 51
第一节 科举消失后的徽州社会 51
第二节 家族及地域关系网络的营建 59
第三节 元代前期新安理学家之间的学术探讨 72
第三章 元代前期新安理学的学术特点 81
第一节 元代前期新安经学的关注点 81
第二节 “附录纂疏”式的解经形式 88
第三节 关于“一以朱子为归”的治学理念 97
第四章 元代后期的新安理学家群体 111
第一节 科举与游谒:元代后期徽州地方士人的两种选择 111
第二节 元代后期新安理学家的师承与家世 121
第三节 “以道自任”的精神气质 129
第五章 元代后期新安理学的学术特点 139
第一节 从《四书》学、《易》学到《春秋》学的兴趣偏转 139
第二节 关于求“真是”与求“实理” 148
第三节 关于“和会朱陆”的转向 158
第六章 新安理学与元代徽州地区的宗族建构 169
第一节 从家族经营到宗族建构 169
第二节 由《家礼》到始祖崇拜 173
第三节 谒祖墓与修族谱——元代前期新安理学家的坚守 180
第四节 墓祠与宗祠——元代后期新安理学家与士绅的合作 188
第七章 元代儒学的南北格局 199
第一节 江南儒士与李孟之间的纠葛 199
第二节 李孟与北方的治术之儒 209
第三节 元代北方儒学的来龙去脉 217
第四节 南方儒士的应对 223
第八章 南北格局视域下的新安理学政治取向 232
第一节 元代前期新安理学家的政治空想 232
第二节 元代后期新安理学家与治术吏事 240
第三节 元代后期新安理学家对纲常的强调与实践 245
第四节 有关“得君行道”的尝试 253
第九章 元代新安理学的播扬与终结 264
第一节 元代新安理学的传播 264
第二节 元代新安理学家群体的终结 268
第十章 元代新安理学对明清学术的影响 281
第一节 元代新安经学与明初“大全”之取材 281
第二节 上承下启:朱陆“早异晚同”论 291
第三节 赵汸范式与明清《春秋》学 300
第四节 “求真是”:新安理学与皖派考据学间的学术脉络 308
结语 318
参考文献 325
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