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基本术语的简单界定 1
二 学界关于“对话”的研究概况 3
三 本书的研究视角 4
四 本书语料来源 6
第一章 语义:“叙事对话”和“语用逻辑”的共同枢纽 8
第一节 话语与对话 8
第二节 语用逻辑概说 11
一 语用逻辑的研究现状 12
二 语用逻辑的理论前提 15
三 语用逻辑的研究对象 18
四 语用逻辑的学科归属 20
五 研究语用逻辑的意义 21
第二章 谈话体作品中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 23
第一节 《论语》中复现式组合的句法形式及使用动因 23
一 “复现式组合”的界定 24
二 《论语》复现式组合的句法结构形式 26
三 《论语》复现式组合的语用动因 30
第二节 《论语》中的复现式话语衔接 33
一 顶真型复现式话语衔接 34
二 回环型复现式话语衔接 39
三 间隔反复型复现式话语衔接 43
第三节 从语用角度看《孟子》中的紧缩结构 47
一 《孟子》紧缩结构的句法功用 48
二 《孟子》紧缩结构的言语风格 52
第四节 《孟子》中的条件复句 55
一 《孟子》条件复句的句法结构 56
二 《孟子》条件复句的关联词语及其语义功用 63
三 从认知角度看《孟子》多重复句中的条件关系 77
第五节 《孟子》中的问句话轮 85
一 《孟子》中的疑问句及其语用价值 86
二 《孟子》排比问的修辞效用 97
三 《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104
第六节 《孟子》中的顶真辞格 111
一 以词为衔接点 112
二 以短语为衔接点 114
三 以小句为衔接点 116
第七节 白马非马:修辞式推论 118
一 修辞式推论的语言环境 118
二 修辞式推论的基本前提 120
第三章 艺术体作品中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 124
第一节 《水浒传》对话中的组合问 124
一 同一个话轮内部的组合问 125
二 不同话轮之间的组合问 131
三 双重组合问 136
第二节 从语用角度看《西游记》对话中的谐音 137
一 本节的语料来源与研究视角 138
二 无标记谐音 140
三 有标记谐音 143
第三节 从语用角度看《红楼梦》对话中的谐音 150
一 相关研究现状 151
二 动态研究的认知视角 152
三 基于上下文语境的谐音 154
四 基于认知语境的谐音 157
五 基于情景语境的谐音 160
六 余论 163
第四节 从语用角度看《红楼梦》对话中蕴藏的语汇资源 166
一 《红楼梦》蕴藏的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 166
二 《红楼梦》蕴藏的熟语 171
三 《红楼梦》蕴藏的方言语汇 175
第五节 从语用角度看《红楼梦》对话中的“误称” 182
一 自指型“误称” 183
二 近指型“误称” 185
三 远指型“误称” 188
第六节 《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对话中的“劝说句组” 193
一 《红楼梦》对话中的劝说句组 193
二 《三国演义》对话中的劝说句组 195
第七节 《雷雨》对话中的组合问 198
一 同一个话轮内部的组合问 198
二 不同话轮之间的组合问 204
三 双重组合问 211
第八节 《伤逝》的交往理性解读 213
一 从人际和谐与交往理性的视角看《伤逝》 214
二 对话和谐:交往理性的基本要义 219
三 《伤逝》的主体交互性解读 224
第九节 《因为女人》的主体交互性解读 233
一 女性与男性的交往困境 234
二 男女的不平衡博弈: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 236
三 交往理性:女性走出困境的必要条件 238
第四章 事务体作品中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 241
第一节 文本语境与法典建构 241
一 法典:作为语境中的文本 243
二 篇章语境中的法典建构 245
三 段落语境中的法典理解 247
四 句子语境中的法典建构 249
第二节 语用逻辑:正确理解法典的基础 251
第三节 法典修改:基于理解的一种言语行为 255
第四节 法典理解与语用逻辑概观 259
一 法典的理解与摹状词逻辑 259
二 法典的理解与道义逻辑 261
三 法典的理解与狭谓词逻辑 262
四 法典的理解与模态逻辑 265
第五节 法典理解个案考察 266
一 个案考察的对象来源 266
二 法典理解:群体法典理解与个体法典理解的辩证统一 268
三 群体法典理解:个体之间的对话过程 270
四 个体法典理解:一种认知过程 272
结语 276
附录 278
《论语》中的语言和谐思想 278
试析《文心雕龙·神思》之修辞认知观——兼谈《物色》与《神思》在认知观上的统一 287
陈骙《文则》的修辞研究方法举隅 298
陈望道《因明学概略》之语用逻辑观 305
朱光潜《诗论》的语言学思想 318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修辞学思想——兼谈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修辞观之通变 329
主要参考文献 340
后记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