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作为科学哲学的社会建构主义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国内外研究评论 3
三、研究框架的选择 4
四、我们的研究路径 6
小结 8
第一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导论: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10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科学哲学思想的理路和文献 11
二、中世纪科学哲学的理路与文献 13
三、理性时代科学哲学的理路与文献 15
四、分析时代科学哲学的理路与文献 17
五、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理路与文献 21
小结 24
第二章 问题提出 37
一、社会建构主义:兴盛还是衰落? 37
二、新康德主义、相对主义,还是社会—文化决定论? 39
三、现代性、后现代性还是超越后现代性? 49
小结 50
第三章 基本范畴 57
一、建构主义的由来 57
二、建构主义的现代意义及其分类 60
三、后现代哲学中的社会维度 66
四、“社会建构”这个术语 69
五、社会建构主义的几个定义 73
小结 78
第四章 思想源流 83
一、从逻辑经验到社会经验主义 84
二、从库恩的“范式”理论到SSK的“强纲领” 87
三、从海德格尔的“强制”到芬伯格的技术批判 89
四、从结构功能主义到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98
小结 101
第五章 科学形象 108
一、归纳还是干预? 109
二、科学精英还是科学共同体 113
三、内部问题还是外部问题 114
小结 117
第六章 世界图像 122
一、爱丁堡学派的“实在论” 122
二、寻求自然与社会的平衡 123
三、建构与实在的相互渗透 125
四、重建世界图像:“自我—他人—物” 126
小结 128
第七章 哲学变革 130
一、从本质主义转向建构主义 130
二、从个体主义转向群体主义 131
三、从还原主义转向互动主义 133
小结 136
第八章 认识模式 138
一、转向实践 138
二、科学认识的三个角色 139
三、共建的发现模式 140
四、“从方法到修辞” 142
小结 144
第九章 理论类型 146
一、在新康德主义与“异质”建构论之间 146
二、历史·反诘·揭露·改良·反叛·革命 148
三、从超强到最弱 150
四、激进—温和—网络 154
五、辩证的社会建构主义 157
小结 159
第十章 分析工具 162
一、利益分析 163
二、争论分析 167
三、实验室分析 172
四、角色网络分析 175
小结 180
第十一章 人文关怀 184
一、我建构故我在 184
二、人的建构在于形成角色网络系统 185
三、走向“后人本主义” 187
小结 190
第十二章 重组社会 192
一、“社会建构”意味着社会批判 192
二、消除“社会与认识的二分法” 193
三、“重建社会” 196
四、可选择的现代性 199
小结 201
第十三章 合理重建 204
一、三种批评 204
二、三种重建 208
三、我们的思考 218
小结 223
主要参考文献 226
后记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