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论 3
第一章 刑事诉讼目的 3
一、发现真实 3
二、建立公平程序 4
三、防止误判,特别是防止冤狱 4
四、保护及尊重人民尊严与权利 6
五、平等原则 6
六、司法效率 8
七、综合目的 8
第二章 刑事诉讼的历史 9
一、西方 9
二、中华民国 13
第三章 证据用语辨析 15
一、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15
二、实体证据与弹劾证据 17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18
第二篇 强制处分 23
第一章 强制处分介绍 23
一、强制处分意义 23
二、法益冲突与基本原则 23
三、分类 24
第二章 证据排除法则 26
一、理论基础 26
二、排除标准 32
三、实施刑事诉讼之公务员 34
四、人权及公益之权衡 37
五、当事人适格 48
六、供述证据是否适用? 52
七、毒树果实原则及例外 56
第三章 相当理由 61
一、相当理由理论 61
二、我国法分析 67
三、相当理由之落实 70
四、判断相当理由的具体案例 77
第四章 令状原则 81
一、令状原则 81
二、理论基础 82
三、检察官无搜索权之理由 89
四、职权搜索之废止 95
第五章 搜索扣押介绍 98
一、搜索之定义 99
二、搜索扣押合法性之检视 105
三、合理隐私期待之判断 107
第六章 搜索扣押之客体 119
一、单纯证据法则 119
二、搜索第三人 122
三、与隐私及不自证己罪的关系 124
四、与受律师协助的冲突 128
五、与言论自由的冲突 132
第七章 搜索票之声请、审核与执行 136
一、搜索票之声请、审查与签发 136
二、夜间搜索 139
三、其他执行程序 145
第八章 附带搜索 150
一、法律史 150
二、附带搜索之要件 151
三、相当理由? 153
四、附带搜索之范围 157
五、保护性扫视 162
第九章 紧急搜索 164
一、修法历史 164
二、理论与目的 164
三、搜索人与搜索物之不同 166
四、紧急搜索人 167
五、执行拘提而搜索 175
六、紧急搜索物 183
七、汽车之搜索 193
八、事后审查 198
九、图示说明 200
第十章 同意搜索 201
一、导论 201
二、同意搜索主要争执 202
三、第三人同意搜索 208
四、图示说明 214
第十一章 一目了然法则—附带或另案扣押 215
一、附带扣押、另案扣押 215
二、理论基础——一目了然法则 217
三、要件 217
四、类推适用一目了然法则 221
五、图示分析 223
第十二章 通讯监察 224
一、通讯监察与搜索之异同 224
二、法律规范 224
三、通讯保障及监察法 225
第十三章 盘查与路检 236
一、基础理论——宪法原则 237
二、查核身分及指纹辨识 240
三、拦停、留置 242
四、拍触武器 243
五、扣押物品 245
六、路检 247
第十四章 短期拘束自由 249
一、间接拘束自由 249
二、直接拘束自由一拘提或逮捕 251
三、拘捕与拦停留置之差别 253
四、拘捕之一般要件 257
五、拘提或逮捕之个别要件 260
六、拘提或逮捕之限制 271
七、非法拘束自由之效果 277
第十五章 长期拘束自由——羁押 281
一、宪法意义 281
二、附条件释放 282
三、羁押 288
第三篇 自白与缄默权 309
第一章 审判阶段之缄默权 309
一、审判中缄默权的理论 309
二、缄默权之行使 316
三、缄默与论罪、量刑 319
第二章 自白法则 321
一、法律史 321
二、自白及不利陈述 321
三、自白法哲学 323
四、被告之权利 324
五、自白排除理论发展史 327
六、证据能力规范 332
七、证据证明力之法规范 348
第三章 自白与毒树果实原则 351
一、自白为毒果 354
二、自白为毒树 359
第四章 缄默之证据能力 366
一、导论 366
二、自证据法分析 368
三、以不自证己罪分析 370
四、以正当程序分析 375
五、英美法 378
六、结论 385
第四篇 起诉、不起诉裁量权控制 391
第一章 告诉乃论罪 391
一、意义与类型 391
二、原因及目的 392
三、合法告诉要件 393
四、告诉不可分 398
五、告诉之撤回 401
六、与强制处分之关系 405
第二章 起诉裁量 408
一、裁量权之控制 408
二、起诉裁量权 408
三、不提起公诉之裁量权 409
四、对不提起公诉之救济 413
五、不提起公诉之效力 416
第三章 起诉审查 423
一、导论 423
二、意义及性质 424
三、审查标准 428
四、审理程序 432
五、驳回及救济 434
第五篇 审判 439
第一章 当事人进行主义与职权主义 439
一、导论 439
二、必也正名 439
三、优缺点争辩 443
四、文化之辩 451
第二章 检察官不到庭之分析 454
一、实务与法律的严重偏离 454
二、实务与法律偏离的原因 456
第三章 自诉 463
一、意义 463
二、自诉权人 464
三、自诉限制 465
四、自诉审查 467
五、承受与担当 476
六、撤回 477
七、反诉 478
第四章 被告之调查 480
一、审判中被告之地位 480
二、讯问次序 489
三、缄默权之行使 494
四、讯问被告之义务 495
第五章 受律师协助的权利 497
一、导论 497
二、我国法规定 497
三、贫穷被告的律师权 499
四、强制辩护之落实 501
五、我国律师权的理论与实务 505
第六章 共同被告之合并及分离审判 509
一、导论 509
二、共同被告合并审判之目的 510
三、分离审判 517
第七章 协商程序 528
一、协商程序之意义 528
二、协商之样态 531
三、协商之正当性争议 532
四、协商案件 535
五、协商主体 535
六、协商事项 537
七、先认罪或先协商 539
八、协商阶段 540
九、协商之发动 540
十、违反协议之效力 541
十一、受律师协助的权利 543
十二、法院应践行之程序 544
十三、协商之撤销或撤回 546
十四、法院接受协商与否 548
十五、协商过程中陈述之效力 550
十六、上诉审理 554
第六篇 证据 561
第一章 证据保全 561
一、意义 561
二、侦查中之证据保全 561
三、审判中之证据保全 562
四、证据保全之执行 564
第二章 举证责任 566
一、举证责任介绍 566
二、我国法之举证责任 567
三、举证责任理论 573
四、阻却违法、阻却责任 576
五、程序法的举证责任 579
第三章 物证保管流程 585
一、意义 585
二、证明 586
第四章 传闻法则 587
一、理论 587
二、我国法沿革 590
三、传闻之定义 594
四、传闻例外 597
第五章 对质诘问权 621
一、历史 621
二、对质与诘问 625
三、审判中对质诘问权之限制 628
四、对质诘问权与审判外陈述 632
第六章 证人调查 643
一、证人能力(适格) 643
二、具结能力 644
三、诘问权与证人能力、具结能力 645
四、传唤 649
五、证人意见或推测之词 649
六、讯问或诘问之主体 650
七、讯问或诘问方式 653
八、诘问次序 655
九、诘问之范围 656
十、诱导诘问 658
十一、不当诘问 661
十二、异议权 663
十三、弹劾证人 664
十四、隔离讯问 669
十五、无效之反诘问 671
第七章 证人不自证己罪之拒绝证言权 676
一、导论 676
二、证人不自证己罪之限制 677
三、权利告知 682
四、共犯与共同被告 687
五、侦查中之特殊问题 690
第八章 共犯或共同被告之陈述 696
一、过去实务见解 696
二、新法 697
第九章 合并审判之证据法则适用 700
一、相同之证据法则适用情形 700
二、不同之证据法则适用情形 702
第十章 证人指证之瑕疵及防制 711
一、导论 711
二、指证错误原因 712
三、指证方式 713
四、防制指证错误 715
五、被告有要求指证的权利 718
第十一章 鉴定人 720
一、鉴定人与证人之异同 720
二、机关鉴定 722
三、当事人之权利 722
四、鉴定人之条件与资格 725
五、鉴定人选任或委任 726
六、鉴定人意见形成的基础 727
七、法院受鉴定意见之拘束? 730
第七篇 上诉审 733
一、导论 733
二、未提出视为放弃法则 735
三、无害错误法则 739
四、宪法错误 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