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西方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1
二、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3
三、音乐美学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0
上篇 原理篇 17
第一章 音乐发生论 17
一、关于音乐起源的主要学说 17
二、音乐发生的条件 22
三、史前乐舞及其发生机制 28
第二章 音乐存在论 32
一、音乐作品的本体问题 32
二、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35
三、音乐作品的存在特点 39
四、音乐作品客观性之所在 41
第三章 音乐音响论 46
一、音乐音响的本质与特点 46
二、音乐音响的听觉建构 50
三、音乐音响的类型 52
四、音乐音响的魅力 54
第四章 音乐形式论 57
一、音乐形式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57
二、音乐形式的组织手段及其运用 63
三、音乐形式构成的美学原则 67
第五章 音乐表现论 71
一、音乐表现的对象 71
二、音乐表现的手段 72
三、音乐表现的层次 76
四、音乐表现的特殊性 81
第六章 音乐创作论 84
一、音乐创作的心理驱动 84
二、音乐创作的符号转换 88
三、音乐创作的审美实现 91
第七章 音乐表演论 96
一、音乐表演的历史进程 96
二、音乐表演的本质属性 97
三、音乐表演的心理机制 101
四、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 106
第八章 音乐风格论 108
一、音乐风格的概念 108
二、音乐风格的构成 110
三、音乐风格的生成 113
四、音乐风格的类型 116
第九章 音乐欣赏论 122
一、音乐欣赏的一般规律 122
二、音乐欣赏的角色层次差异 125
三、音乐欣赏的审美共鸣 128
四、音乐欣赏从“审美”到“体美” 132
第十章 音乐批评论 136
一、音乐批评的类型 136
二、音乐批评的标准 139
三、音乐批评的功能 143
第十一章 音乐美育论 147
一、“音乐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 147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 149
三、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构成 152
四、“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育美” 155
第十二章 音乐文化论 158
一、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158
二、文化对音乐的功能预设 160
三、文化在音乐中的复制 163
四、文化对音乐的意义限定 168
下篇 历史篇 172
第一单元 中国部分 172
第一章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73
一、古代文化现实中的“修身”张力 173
二、“修身”驱动下音乐的生成逻辑 174
三、形成与拓展的渐进过程 181
第二章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85
一、道家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185
二、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 187
三、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194
第三章 嵇康“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思想 198
一、“声无哀乐论”提出的理论背景 198
二、对“声无哀乐”的论证 203
三、对“音—心”关系的剖析 205
第四章 古琴音乐美学的历时性建构 210
一、功能论起点及其意义 210
二、功能论基础上的历时建构 211
三、演奏论基础上的体系建构 216
第五章 声乐演唱美学的历时性展开 224
一、先秦声乐演唱美学观念的萌芽 224
二、《师乙篇》演唱美学命题的历时展开 227
三、声乐演唱美学理论轴心的历史转换 232
第二单元 西方部分 236
第六章 古希腊音乐美学的基本观念 237
一、古希腊音乐观念及其理论特点 238
二、“和谐”说的两种思路 240
三、“模仿”说及其学术理路 244
四、“净化”与“娱乐”的功能 250
第七章 中世纪神学语境下音乐美学的生长 253
一、中世纪音乐实践与学术传统 253
二、作为神学婢女的音乐美学 256
三、向感性与世俗的回归 258
第八章 近代音乐情感论的形成与发展 260
一、音乐情感论的形成 260
二、启蒙主义音乐情感论 263
三、浪漫主义音乐情感论 265
四、黑格尔的音乐情感论 268
第九章 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崛起 273
一、19世纪思想文化背景的转换 273
二、对音乐情感论的批判 274
三、对音乐美的分析 276
四、对汉斯立克音乐美学的思考 278
第十章 20世纪音乐美学的新格局 281
一、现象学的观念与方法 281
二、茵加尔登的音乐存在方式论 284
三、心理学基础上的音乐美学 287
四、文化学视野中的音乐美学 291
相关阅读书目 296
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