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上篇 自然的人生,感受自然 3
第一章 感受的存在——自然的生命的感受世界 3
第1节 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受世界——感受的实质 5
1.1 感受的世界观 7
1.2 感受的生命观 22
1.3 感受的平衡观 24
1.4 感受的优化观 26
第2节 感受关系中的自我——感受的主体 27
2.1 感受主体的本体地位——关于主观和客观的议论 28
2.2 感受主体与感受关系——感受主体在哪里? 30
2.3 感受主体体验的选择——感受在于调节 33
2.4 感受主体的类概念——多主体和类主体 34
2.5 感受主体是反应存在体 38
第3节 此在的对象世界——感受的客体 38
3.1 感受客体与感受对象的区别 39
3.2 感受对象的分类——形象的形态(分类资料) 40
第4节 触摸的是自我——感受的形象 43
4.1 感受形象的基本概念 44
4.2 感受形象的基本构造 51
4.3 感受形象的特性和要素 57
第5节 生命无价,重在寻觅——感受的实现 57
5.1 感受获得的随遇 58
5.2 感受处境的对待 62
5.3 感受的自我体认 66
5.4 感受的正反常态 76
第6节 人间感受样式该如何——感受的模式 78
6.1 感受的现实模式 78
6.2 感受的艺术模式 81
6.3 感受的方向模式 84
6.4 感受的兴抑模式 89
6.5 感受的循环模式 90
第7节 姿容万千的造就——感受的艺术形态 92
7.1 感受的实体形象形态 94
7.2 感受的精神形象形态 95
7.3 感受的物化制作形态 96
7.4 感受的变异创造形态 100
7.5 感受的经典范畴与形态 104
第8节 “内在”是何物?有反应的神经——感受的基础 112
8.1 感受的生理机制——感官感受的田野 113
8.2 感受的生态观念——情感感受的家园 114
8.3 感受的功能延伸 117
第9节 “心”的名称与“心”的度量——感受的种类 118
9.1 感受的谱系 119
9.2 感受的辨异 123
9.3 感受的命名 124
第10节 人人会做的高难度估价——感受的价值 125
10.1 感受的意义 125
10.2 感受的完善和完善的感受 127
第二章 感受的特质——精神万象的感受宇宙 129
第1节 感受的神圣性——命运信仰的形象感受 132
1.1 感受的依归——今世来世的感受 133
1.2 感受的依托——自我感受中的万物主 135
1.3 感受的神性——人的神思,神的人造 141
第2节 感受的真理观——感受世界的形象真理 145
2.1 三维多元真理观之一 145
2.2 感受真理的无规范性 146
2.3 感受真理的泛边界性 146
2.4 感受真理的体验辨认 146
第3节 感受的普世语言独有性——我感受故我在 147
3.1 感受的唯心论差异——与“我思故我在”有何相干? 147
3.2 感受的民族差异 148
3.3 感受的多重效果的改造作用 150
第4节 感受的时代性——距离你我最近的感受意识 151
4.1 感受的主动观与科技的控制论 154
4.2 感受的互动观与科技的系统论 157
4.3 感受的开放观与科技的信息论 159
4.4 感受的工具观与哲学的形式论 160
4.5 感受的语境观与现代言词论 162
4.6 感受的自验观——主体实验室 164
第5节 感受意识的哲理——感受世界观的社会文明地位的再思考 166
5.1 感受活动的目的观 166
5.2 感受能力的培育观 200
第三章 感受的思维——感受世界的思维形式 205
第1节 感受思维的基本原理——注视自我的慧眼 209
1.1 感受思维是感性的观照 210
1.2 感受思维是情感的梳理 211
1.3 感受思维是直觉的感悟 216
第2节 感受思维活动的机制——感受元素论 216
2.1 感受集素机制 217
2.2 感受塑形原理 220
2.3 感受示情机制 222
第3节 感受思维的基本类型——感受形象思维论 226
3.1 感受的物象思维 227
3.2 感受的意象思维 229
3.3 感受的想象思维 231
3.4 感受的幻想思维 233
第4节 感受思维的认知与理智感体验——理性伙伴的形象思维 235
4.1 感受超形象的认知感受 237
4.2 感受超形象的理智感受 240
第5节 感受思维语言体的媒介论和形态论——感受的两个语种 241
5.1 感受思维的形象语言媒介论(中间性、代表性、形式性) 243
5.2 感受思维的情感语言形态论(形态语义、形态语用、形态语境) 245
第6节 感受思维对象的独特性分析 246
6.1 感受对象虚幻化与对象形象化机制 247
6.2 感受对象双体性——双对象与双形象 249
6.3 感受思维与艺术思维——艺术心理比较 253
6.4 感受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辨异 256
中篇 自由的人世,感受自由 261
第四章 感受的活动——自主的艺术的感受世界 261
第1节 感同身受需本领——感受的基本能力 261
1.1 感受能力的种类 263
1.2 感受能力的形成 265
1.3 感受能力的天赋 270
第2节 感受的发生 276
2.1 感受发生的生成因素 276
2.2 感受发生的多元变化 278
2.3 感受发生的变异原理 281
2.4 感受元素变异论与感受元素凝结论 283
第3节 流水间性的渗透——感受活动的影响力 286
3.1 感受能量的来源 287
3.2 感受效果的渲染 288
3.3 感受体验的污染 290
3.4 感受完善的制约 292
第4节 感受的表情机制——人类第一自我形象 293
4.1 人的现实形象表现力 293
4.2 人的艺术形象表现力 294
第五章 感受的途径——感受实现的体验生成 299
第1节 感受的生存体验活动——体验的我即感受的我 302
1.1 感受体验的活动过程 303
1.2 感受体验的层次和深度 314
1.3 感受体验的经历形式 328
1.4 感受体验的效果类型 330
第2节 感受体验的优化生成——美妙雅趣的极端境地 340
2.1 感受的优化体验——美感、好感 343
2.2 感受的优化体验的追求——爱美欲、完美欲 346
2.3 感受体验的目标——有感受、有感觉 351
第3节 艺术模式的接受体验——感受的再感受 352
3.1 我们将这种体验看作体验的体验,或是接受体验——感受的再感受,它和感受的一般体验是不同的 352
3.2 我们可以将接受体验看作感受的创造和再造性体验 353
3.3 接受体验的感受基础的分析 353
第六章 感受的表现——艺术创作的感受语言 355
第1节 感受表现的实体语言化——感受实体的塑造 357
1.1 感受实体的两个层面 357
1.2 感受实体语言的两个基点 357
1.3 客体性感受实体语言化(实体的塑造) 358
1.4 感受实体语言的特征和构成 358
第2节 感受表现的对象形象化——感受对象的形态物化 358
2.1 感受凝结——生成性 360
2.2 感受完形——代表性 362
2.3 感受专注——客在感 364
第3节 感受表现的境界创新——艺术创作的感受路径 365
3.1 感受的表象体验 365
3.2 感受的意象体验 366
3.3 感受表现的构思 367
3.4 感受表现的塑形 368
第4节 感受语言的表现能力和实践理念——形态传感意境无限 368
4.1 感受语言的表现能力 368
4.2 感受的表现力和形象的表现力 370
4.3 感受表现的实践理念要诀 374
4.4 常态语言的意象语义 377
第5节 感受表现的现代时尚形态 377
5.1 感受表现的现代流行性——时节感和张扬性 378
5.2 感受表现的群体化竞争性和明星意识——炫酷代替神妙 380
5.3 感受表现的大众参与的感受效果——偶像迷恋代替神灵崇拜 381
第七章 感受的优化与创造——感受产生美 383
第1节 感受的优化与创造——感受的优化效果就是美 383
1.1 美的感受学定义 383
1.2 现实的感受优化创造——现实美 388
1.3 艺术的感受优化创造——艺术美 389
第2节 感受的效果实现——境界意识的神奇 391
2.1 感受的实现达到境界效果 392
2.2 感受意境的实现标准 393
2.3 感受优化实现的体认 394
第3节 感受的应验效果——感应意识的玄妙 395
3.1 感受的实现产生感应效果 400
3.2 感受的感应产生要件 407
3.3 感受的感应实现形式 410
3.4 感受的应验的神灵感受创造的机制 416
下篇 感受的知识,感受的研究 425
第八章 感受知识——感受的来历和验证考察 425
第1节 感受的历史和现实的验证考察 426
1.1 感受的历史知识的验证考察 431
1.2 感受的现实和艺术的感受的验证考察 452
1.3 一般美学体系的感受学理解 462
第2节 中国的感受理念的验证考察(笔记) 492
2.1 中国艺术思想史的感受学观察中和—神妙—气韵—境界—意境 493
第九章 中外人文理论家的感受理论考察(笔记) 503
第1节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感受理论的考察 503
1.1 中国古代的广义社会意识 504
1.2 中国古代的艺术哲学 514
1.3 中国古代的艺术心理学 522
第2节 对中国现代艺术理论家的感受学考察(笔记) 537
2.1 王国维 537
2.2 朱光潜 539
2.3 宗白华 541
2.4 李泽厚 546
2.5 蒋孔阳 551
2.6 汝信 553
2.7 朱立元 556
2.8 王建疆 558
2.9 易中天 563
第3节 对世界艺术理论家的感受学考察(笔记) 575
3.1 西方经典美学和艺术理论 575
3.2 西方现代美和艺术理论 593
3.3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 603
第十章 感受的研究——感受学的理论体系设想 611
第1节 感受学的理论体系计划与目标 612
1.1 社会感受论 614
1.2 自然感受论 614
1.3 艺术感受论 614
第2节 感受学的学术观点和定义 615
2.1 感受学的学术定义 615
2.2 感受学的美学解释及其定义论断 620
2.3 概念备考 631
2.4 语用体系 633
第3节 感受学的研究任务 634
3.1 学术定位 635
3.2 研究方法 658
3.3 感受学的疑问与引语 661
参考书目 673
后记 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