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台湾宪改》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炳南,何辉庆,曾建元等著;李炳南主编;丁惠美助理编辑
  • 出 版 社:海峡学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9867359940
  • 页数:31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第七次修宪过程之瑕疵与正当性&李炳南 杨智杰 1

壹、前言——修宪过程 4

贰、争议 7

一、选举过程争议 7

(一)独立参选人 7

(二)保证金与申报财产 8

(三)必须事前表达立场 8

(四)各党团事后可否反对修宪案 9

(五)投票率未过半 9

二、修宪程序争议 10

(一)国大职权行使法在选举完成后才通过 10

(二)代表可否自由投票 11

(三)重新表决与亮票问题 13

(四)可否分案投票 14

(五)能否修改修宪案内容或再提一个新修宪案 16

(六)修宪门槛 16

三、背后因素 18

参、任务型国大的定性 19

一、任务型国大的原始意图 19

(一)第六次修宪原始意图 19

(二)修宪意图在修宪程序中持续争持 19

(三)宪法解释是否该采取原始意图 20

(四)遵照修宪意图仍然无法解决全部争议 21

二、选举人团制度 22

肆、修宪瑕疵与正当性 24

一、大法官对修宪程序的解释 24

(一)大法官会议不受理决议案 24

(二)与释字四九九号间的矛盾 25

(三)重大明显瑕疵 26

(四)议会自律原则 28

(五)大法官的主观动向 29

(六)小结 30

二、修宪瑕疵与正当性 30

(一)美国增补条文第十四条 30

(二)法国戴高乐公投修宪 31

(三)宪法的正当性 31

(四)大法官介入对民意正当性的影响 33

伍、第七次修宪的地位——代结语 34

一、修宪与制宪的区别 34

二、制定新宪法的呼声与程序 35

三、制定新宪并不一定要遵守旧宪程序 35

本章附件 37

附件一:陈淳文评论稿 37

本章参考文献: 41

一、中文参考文献 41

二、外文参考文献 43

第二章 第七次修宪国会改革案内容之分析&李炳南 黄绣庭 45

壹、前言 48

贰、新制的通过——系统论的观点 49

一、立法院的负面形象 49

二、年底立委选举的即时压力 51

三、本次修宪议题的提出与各党立场 51

四、赛局理论 54

参、立法委员席次减半 55

一、「席次减半」的历史考察 55

二、「席次减半」的制度评析 58

(一)每位立委以人口为单位的代表性增加 59

(二)部份立委换轨容易 59

(三)少数立委即可决定重要国家政策 60

(四)降低协商成本 60

(五)少数政府运作更行困难 60

(六)专业性降低 60

(七)少数族群的利益可能被忽略 61

(八)可能加重票票不等值的后果 61

(九)立院权力大增 61

肆、单一选区两票制 62

一、我国现行的立委选举制度 62

(一)小党及无党籍候选人容易生存 62

(二)党内竞争较党际竞争更为严重 62

(三)过度代表的产生 62

(四)议题易走偏锋 63

二、「单一选区」与「两票制」的历史考察 63

三、「单一选区两票制」制度评析 69

(一)中间选民定律可能产生 69

(二)地方性立委与全国性立委的差别 69

(三)新地方派系的形成 70

(四)两党制成为趋势 70

(五)选区划分不易,需预防杰利蝾螈的产生 71

(六)立法委员的连任比例将大幅提高 71

(七)提升立法委员素质与代议政治品质 72

(八)候选人的影响力下降,政党与议题的影响力上升 72

(九)激化对立或是消弭对立 72

伍、任务型国大选举——代结论 73

本章附件 77

附件一:本文结构图 77

附件二:彭锦鹏评论稿 79

本章参考文献 82

一、中文参考文献 82

二、外文参考文献 85

第三章 第七次修宪国会改革案政党立场之分析&李炳南 蓝莉涵 87

壹、前言 90

贰、政党在历次修宪扮演的角色 91

一、前六次修宪:一党主导至多党合作修宪 91

(一)前三次修宪:中国国民党主导修宪 91

(二)第四次修宪:国民两党联手落实国发会共识 93

(三)第五、六次修宪:国民新三党修宪 94

二、第七次修宪:大党结盟对抗小党 95

参、选举制度与政党利益 96

一、单一选区并立制与联立制之比较 96

二、一票制与两票制之探讨 97

(一)现制的缺失:区域立委选票附掛政党比例代表的矛盾 97

(二)改采两票制可提升「政党认同」程度,有助於政党政治之发展 98

三、各政党关於选举制度的主张 99

(一)大党均支持第七次修宪中的选制改革 99

(二)小党应坚持提高不分区的比例作为谈判的筹码 102

肆、国会席次减半 103

一、理想国会席次的计算 103

(一)比较各国国会议员的人数 103

(二)立方根法则 104

二、各政党关於国会席次减半的主张 104

(一)大党均支持国会减半 104

(二)除了台联党,小党均反对国会减半 106

伍、结语 108

本章附件 111

附件一:立法院临时会审议「宪法增修条文」修正草案表决结果/111 附件二:现行条文与国民党版本及民进党版本的比较 112

附件三:主要政党(联盟)对相关议题的主张 114

附件四:黄适卓评论稿 115

本章参考文献 119

一、中文参考文献 119

二、外文参考文献 121

第四章 第七次修宪与国会定位的确立&李炳南 李其芃 123

壹、前言 126

贰、政党势力的消长 128

一、亲民党与台湾团结联盟相继成立 128

二、中国国民党与民主进步党朝野地位互异 130

参、单一国会的形塑过程 135

一、第六次修宪之历程 135

二、第七次修宪之历程 139

肆、准单一国会至单一国会的确立 144

一、第六次修宪结果 145

二、第七次修宪结果 145

(一)关於立法院的变革 145

(二)关於废除国民大会后其职权的转移 146

伍、形成单一国会的因素分析 146

一、国、民两党皆以软硬兼施的方式,使国大代表依政党(党团)意志行事 147

二、政党利益的展现与国、民两党政治利益的高度结合 150

(一)第六次修宪的时程安排 150

(二)第七次修宪重要政党对国会改革议题的立场转换 152

陆、结语 158

本章参考文献 160

一、中文参考文献 160

二、外文参考文献 163

第五章 第七次修宪与公投入宪&曾建元 彭艾乔 165

壹、前言 169

贰、制宪、修宪之定义及区分 173

一、程序论:依既有程序为修宪,非依既有程序为制宪 174

二、文本形式论:破坏宪法原有条文架构的修改为制宪 174

三、界限论 175

四、主权主体论:不同主权主体为制宪 178

五、修宪与制宪相对论:准制宪论 180

参、修宪与制宪程序相对化的交会点:公投入宪 181

一、国家发展会议与第四次修宪:公投入宪构想的初步形成 183

二、第六次修宪创设准公投制度,为第七次修宪公投入宪奠定基础 186

三、第七次修宪重点及入宪之公投内容 190

肆、在总统选举中沉浮的制宪主张 192

一、1996年大选促成新台独论,解构建国性制宪 192

二、2004年大选促成正名性制宪与宪政改造 196

伍、修宪、制宪与台美中三角关系 202

一、美国反对片面改变现状 203

二、制宪是民进党的选举语言操作 20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错解公投入宪 207

陆、结语 209

本章附件 213

附件一:2004年总统大选陈水扁提出制宪主张后蓝绿支持率一览表 213

附件二:石之瑜评论稿 213

本章参考文献 218

一、中文参考文献 218

第六章、第七次修宪与政治菁英对公投入宪的想像&曾建元 詹凌瑀 225

壹、前言 228

贰、第七次修宪之重点议题——公投入宪 231

参、各政党及其精英对公投入宪的看法 233

一、中国国民党 233

二、民主进步党 235

三、亲民党 235

四、台湾团结联盟 236

肆、本文对第七次修宪的评价——代结语 236

本章参考文献 239

一、中文参考文献 239

二、英文参考文献 240

第七章、第七次修宪与中央政府体制的发展&何辉庆 杨智杰 241

壹、前言 245

一、第四次修宪共识(半总统制) 245

二、民主进步党执政后之宪政运作 245

三、少数政府运作催生第七次修宪 246

贰、选举制度的影响 247

一、单一选区将使少数政府运作困难 247

(一)相对多数制 248

(二)绝对多数制 249

二、两票制使少数政府仍有运作空间 249

参、选举周期与时间的影响 251

一、选举时间不统一使少数政府仍有机会出现 252

二、选举时间统一降低少数政府出现可能 253

肆、立委减半的影响 254

一、个别立委权力增加 254

二、搭配立法院调查权增加 256

三、立法院专业性不足 258

四、正负效果不容易预测 259

伍、废国大「公投入宪」的影响 259

一、此次任务型国大为「准公民复决」 259

二、「公投入宪」口号替公投法背书 260

三、政府交付公投可作为另一种行政、立法对抗机制 261

四、公投复决修宪门槛高 262

陆、总统弹劾制度的影响 263

一、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将偏向总统 263

二、释字五八五号削弱立法院弹劾提案权 263

三、凝造三权分立气氛 265

柒、展望未来——代结语 266

一、总统权力与政党控制力量消长 266

二、修宪困难下其他途径 269

三、政党对政府体制运作的看法 270

本章附件 272

附件一:陈沧海评论稿 272

本章参考文献 275

一、中文参考文献 275

二、外文参考文献 277

本书附录 280

附录一:2005年修宪案大事纪——单一选区两票制与立委减半 280

附录二:2005年修宪大事纪——任务型国大选举 288

附录三:第七次修宪条文 293

本书参考文献 297

一、中文参考文献 297

二、英文参考文献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