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上篇 3
第一章 偶遇“国风”意中缘 3
一、“偶然”的序幕 3
二、家庭出身:原籍慈溪,生于上海 8
三、读书兼“蹭戏” 12
四、偶遇“国风” 18
第二章 初识春色在林园 25
一、艰难的“国风” 25
二、努力练习基本功 34
三、开始学戏 37
四、第一次贴片子和第一次演出 40
五、“小宁波,过来吃大闸蟹” 42
六、你们有没有决心?我给你们看我的决心! 50
七、临时团部中的生活 52
八、鞠躬尽瘁的炊事员 56
第三章 名动京华《十五贯》 59
一、创编 60
二、《十五贯》进京 70
三、周总理来看戏了 73
四、李少春先生感动得流泪了 79
五、初执教鞭 80
六、三个“留学生” 83
七、拍摄电影《十五贯》 90
八、“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94
九、《十五贯》表演精华举隅 97
十、《十五贯》成功的历史经验 100
附录1 《十五贯》三份演出名单 106
附录2 周恩来同志观看浙江省昆苏剧团演出《十五贯》后的两次讲话 109
附录3 与昆剧前辈们在一起 117
第四章 立雪俞门衣钵传 123
一、结识俞伯伯 123
二、艺文并授 132
三、我一个礼拜重了七斤 135
四、从“言大姐”到“言老师” 137
五、受赐“衣钵” 142
附录1 造就俞氏型的昆剧人才 146
附录2 昆黄融会 铸成大师 150
第五章 光阴似水韶光贱 159
一、成为主演 159
二、“翻箱底” 164
三、初露头角 167
四、重学《游园惊梦》 171
五、编演《桃花扇》 172
六、编演《西园记》 175
七、再获殊荣 184
八、编演现代戏 186
附录 文化部关于加强戏曲、曲艺传统剧目、曲目的挖掘工作的通知 192
第六章 辞亲去国意长牵 196
一、招考“秀字辈” 196
二、不舍的离去 205
三、特殊的观众 208
四、拍摄电影《西园记》 210
五、辗转进京 220
六、获奖风波 224
七、最后的嘱托 230
附录1 幽兰—茎花正开,堪称空谷不凡才 247
附录2 浙江昆剧团进京献艺载誉返杭 255
第七章 同心偕老向花间 259
下篇 269
第八章 金针度人绣碧鸳 269
《孽海记·思凡》 269
《牡丹亭·游园》 281
《凤凰山·赠剑》 293
《南西厢记·佳期》 305
《铁冠图·刺虎》 318
《玉簪记·琴挑》 332
《烂柯山·痴梦》 341
第九章 洗尽粉黛薪火延 349
一、教学历程 352
二、教学体会与要点 359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 362
四、不断学习提高 364
五、对昆剧艺术传承与传播的看法 365
六、尾声 372
附录1 沈世华剧目学习师承表 380
附录2 “世”字辈概况 385
附录3 王传淞老师谈艺点滴 392
附录4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昆剧专业四年本科教学剧目安排 395
附录5 沈世华中国戏曲学院教学情况表(1981—2010) 404
第十章 已发表文章 412
悼王传淞老师 412
德高艺富 名垂昆史 414
心香一瓣祭先师 419
让昆曲这棵幽兰永远扬芬吐香 428
昆剧的传承,首要的是表演艺术 431
回眸20世纪的昆曲 435
让昆剧延年益寿,常葆青春 444
用心良苦育南枝 446
第十一章 报刊评介文章 453
从《思凡》谈到沈世华&吴小如 453
沈世华的《思凡》&吴小如 455
喜看北苑秀南枝&吴小如 457
在严谨中求灵动——看沈世华演《游园惊梦》&朱文相 459
一曲《思凡》余音绕&胡世均 461
浙昆移来一枝秀——记昆剧演员沈世华二三事&宋铁铮 464
剧坛师表:钮骠与沈世华&高宜三 465
昆曲名师沈世华&卢雅存 467
青俪长驻牡丹亭 古韵悠扬满庭芳——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沈世华&汪株宇 471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钮骠、沈世华收徒仪式&晓晴 477
跋:风吹别调亦堪听 480
后记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