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相关概念 1
一、研究的背景 1
二、研究的意义 5
三、相关概念 6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方法及主要特征 7
一、研究的目标 7
二、研究的方法及主要特征 8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结论及启示 9
一、研究的内容 9
二、研究的结论及若干启示 16
第二章 参与建立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马林和维经斯基 18
第一节 马林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18
一、肩负共产国际重任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 19
二、说服中共加入共产国际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21
三、马林对早期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影响 25
第二节 维经斯基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26
一、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 27
二、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 30
三、领导并参加五卅运动 32
四、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影响 33
第三章 架起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三“S” 38
第一节 埃德加·斯诺与中国红军 39
一、为中国红军和毛泽东赢得世界性影响 39
二、架起中美人民友谊的桥梁 43
第二节 史沫特莱与中国革命事业 45
一、感受中国人民的命运 45
二、亲密接触中国的革命事业 47
三、史沫特莱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和评价 49
第三节 斯特朗与中国抗日战争 50
一、向世界介绍中国抗战 50
二、揭露皖南事变真相 52
三、新中国对英语国家的重要代言人 53
第四章 见证中国的巨变——爱泼斯坦 57
第一节 延安之行:影响爱泼斯坦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访问 58
第二节 被宋庆龄称为“最信任的朋友和同志” 62
一、结识宋庆龄,参加保卫中国同盟 62
二、应宋庆龄之邀,筹办《中国建设》 65
三、受宋庆龄委托,为她写传记 67
第三节 重返中国并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中国巨变 68
第五章 医者大爱、奉献无疆——白求恩 74
第一节 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来到中国 75
第二节 在延安建立模范医院救死扶伤 77
第三节 永存的白求恩精神及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83
第六章 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者——马海德 90
第一节 来到中国,生死置之度外 91
第二节 加入中国共产党,仁心施妙手 94
第三节 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以血荐轩辕 96
第四节 入籍中国加入政协,继续奉献卫生事业 99
第七章 苏联援华首席专家——阿尔希波夫 104
第一节 八年援华,呕心沥血 105
第二节 奔走斡旋,维护中苏友谊 110
第三节 旧情难忘,友谊长存 112
第四节 与中国领导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114
一、阿尔希波夫与周恩来的友谊 115
二、阿尔希波夫与陈云的故事 116
第八章 中非“全天候朋友”——卡翁达 119
第一节 弃教从政,非洲民族解放的斗士 120
第二节 中赞“全天候”友谊的使者 123
第三节 坦赞铁路——中非友谊铁的见证 125
第四节 卡翁达与中国领导人间的友谊 128
一、卡翁达与毛泽东的友谊 128
二、卡翁达与周恩来之间的深厚感情 131
第九章 中日友好的“掘井人”——冈崎嘉平太 133
第一节 与中国结缘的发端——动乱年代的抗争与无奈 136
第二节 构建划时代意义的备忘录贸易 138
第三节 与“人生之师”周恩来总理的友谊 141
一、一通来自北京的电话 142
二、细心周到重感情 143
三、带着周恩来总理的照片入殓 143
第四节 架起中日友好的“空中桥梁” 144
第五节 将积蓄用于资助中国留学生 146
第十章 “红色资本家”——阿曼得·哈默 148
第一节 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要贡献的使者 150
第二节 “东方伟人”与“红色资本家”的首次握手 151
一、“红色资本家”的由来 151
二、“东方伟人”与“红色资本家”的邂逅谱写了中美合作的序曲 153
第三节 邓小平与哈默的五次会见 155
一、第二次见面,洽谈合作开发安太堡露天煤矿 155
二、第三次见面,签署了合作开发安太堡露天煤矿可行性报告协议书 156
三、第四次见面,正式达成合作开发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协议 157
四、第五次见面,祝贺安太堡露天煤矿破土动工 157
五、第六次见面,祝贺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58
六、安太堡露天煤矿的今天 159
第四节 遵循“哈默定律”,献计中国经济建设 159
第五节 维护世界和平,寻求东西方新型合作关系 161
一、世界领袖的“非正式大夫” 161
二、东西方艺术品文化交流与维护世界和平 162
三、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哈默带着中国大熊猫飞向美国 164
第六节 八访中国,目睹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变化 164
第十一章 帮助中国农民致富的日本县官——平松守彦 168
第一节 创立“一村一品”,发展农村经济 169
第二节 推广“一村一品”运动,深化中国农村改革 172
第三节 帮党助农赢得友谊,架设中日沟通桥梁 176
第十二章 中国体育走向国际的“推手”——萨马兰奇 181
第一节 从商界到体育界 182
第二节 新中国的奥林匹克之路 185
第三节 体育领域的“一国两制” 189
第四节 助力中国申办奥运 190
参考文献 196
后记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