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跨域抗争运动——中国近代史的新视野和新史观 15
第一章 动物化文图与近代中国的反教排外运动 15
一 前言 16
二 19世纪后期的动物化文图 18
三 20世纪初期的动物化文图 29
四 结论 40
第二章 1905年的广州社会文化——从抵制美货运动的几个侧面观察 43
一 前言 44
二 广州的排外传统和反美情绪 45
三 艾丽丝访问广州事件 48
四 《拒约报》与广州的抗争文宣 53
五 结论 61
第三章 近代中国与海外华人——1905年抗美运动研究的新视角 63
一 前言 64
二 美国华人与近代中国:抵制美货运动的形成 67
三 英属新马华人与近代中国:从抵制美货运动到革命运动 74
四 澳洲华人与近代中国:保皇会与抗美运动的关系 81
五 抵制运动:海外华人与中国近代史 85
六 代结论:三个问题的反思 91
下编 跨域华人社会与政治——从中国到南洋 93
第四章 新马华人近代史分期刍议 93
一 前言 94
二 华人近代史分期的依据标准 96
三 新马华人近代史前段各期的特点 98
四 新马华人近代史后段各期的特点 104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新加坡的华人研究 111
一 绪言 112
二 新加坡的华人研究基地 114
三 学报的出版 118
四 丛书和纪念特刊 120
五 回顾与展望 124
第六章 槟城华人社会领导阶层的第三股势力 127
一 前言 128
二 19世纪槟城华人社会的领导阶层 128
三 槟城的客籍副领事 132
四 槟城华人社会第三股势力集团的形成 140
五 结论 142
第七章 槟城的娼妓与华人社会 143
一 前言 144
二 移民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妇女南来的原因 146
三 槟城的红灯区 149
四 娼妓问题与社会舆论 152
五 妓女与鸨母及嫖客的关系 155
六 妓女与私会党及警察的关系 163
七 娼妓参与的慈善事业 168
八 结论 171
第八章 槟城妇女问题与女子教育——以《槟城新报》之论述为中心 175
一 前言 176
二 议论文章的性质和数量的分析 177
三 女子教育问题 178
四 结论 187
第九章 康有为与孙中山在新加坡——论日本刺客事件 189
一 前言 190
二 日本「刺客」南来的情报来源及海峡殖民地政府的认知 192
三 海峡殖民地政府为何很快地「抓放」日本刺客? 196
四 英国政府对革命派和改革派的看法 200
第十章 孙中山在槟城的革命团体及其互动模式 205
一 槟城三大革命团体的成立 206
二 槟城三大革命团体的关系 212
三 辛亥革命史中的槟城革命团体 215
第十一章 同德书报社与孙中山精神在新加坡的传承 221
一 前言 222
二 孙中山与同德书报社 224
三 同德书报社的领导层 228
四 同德书报社与纪念孙中山的活动 233
五 结论:孙中山精神在新加坡的传承 244
第十二章 战后新加坡社会变迁中的劳工运动 249
一 前言:劳资关系之基本理论 250
二 战后工运发展的三个阶段 254
三 劳工运动的后现代论述:浪漫剧的角色解读 269
四 结论 281
续编 跨域知识分子——再发现南洋与中国 283
第十三章 南洋知识分子与晚清国家和社会——再发现辜鸿铭、李登辉和伍连德 283
一 前言 284
二 南洋知识分子与晚清国家和社会 284
三 晚清招揽人才政策和南洋知识分子回国的机缘 291
四 馀论 299
参考书目 301
后记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