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智孚主编;欧阳群,高家信,王永林,王双英编;杨智孚,蒋庚太审阅
  • 出 版 社: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训练部
  • 出版年份:1983
  • ISBN:
  • 页数:108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二、中医基础学的主要内容 3

三、为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药学而奋斗 3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 5

第一节 阴阳学说 5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6

(一)阴阳的对立斗争 6

(二)阴阳的互根 6

(三)阴阳的转化 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7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7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8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8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8

第二节五行学说 9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9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9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10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1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11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11

附:用现代科学研究阴阳学说简介 12

第二章 藏象 14

第一节 脏腑生理功能 15

一、心与小肠 15

(一)心 15

(二)小肠 16

(三)心与小肠的关系 16

二、肝与胆 17

(一)肝 17

(二)胆 18

(三)肝与的胆与关系 19

三、脾与胃 19

(一)脾 19

(二)胃 20

(三)脾与胃的关系 21

四、肺与大肠 21

(一)肺 21

(二)大肠 23

(三)肺与大肠的关系 23

五、肾与膀胱 23

(一)肾 23

(二)膀胱 25

(三)肾与膀胱的关系 26

附一:脑 26

附二:女子胞 26

附三:命门 27

附四:三焦 27

第二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28

一、脏腑与脏的关系 28

(一)心与肺 28

(二)心与脾 29

(三)心与肝 29

(四)心与肾 29

(五)脾与肺 29

(六)肝与肺 30

(七)肾与肺 30

(八)肝与脾 30

(九)脾与肾 30

(十)肝与肾 30

二、腑与腑的关系 31

三、脏与腑的关系 31

附:用现代科学研究藏象部份情况简介 32

第三章气、血、津液、精 33

第一节气 33

一、气的分类与生成 33

(一)元气 33

(二)宗气 33

(三)营气 34

(四)卫气 34

(五)脏腑、经络之气 34

二、气的功能 34

第二节血 35

一、血的生成 35

二、血的功能 36

三、气血间的关系 36

四、血的运行 37

第三节 津液 37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37

二、津液的功能 38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 38

(一)津液与气的关系 38

(二)津液与血的关系 39

第四节精 39

一、先天之精 39

二、后天之精 39

小结 39

第四章经络 4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组成 41

一、经络的概念 41

二、经络的组成 41

第二节 十二经脉 44

一、名称分类 44

二、循行部位及主要病证 44

(一)手太阴肺经 44

(二)手阳明大肠经 45

(三)足阳明胃经 47

(四)足太阴脾经 49

(五)手少阴心经 50

(六)手太阳小肠经 51

(七)足太阳膀胱经 52

(八)足少阻肾经 53

(九)手厥阴心包经 55

(十)手少阳三焦经 56

(十一)足少阳胆经 58

(十二)足厥阴肝经 60

三、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61

(一)走向与交接规律 61

(二)在体表分布规律 62

(三)表里关系 62

(四)流注次序 63

第三节 奇经八脉 63

一、名称分类及特点 63

二、循行部位及主要症候 64

(一)督脉 64

(二)任脉 65

(三)冲脉 66

(四)带脉 68

(五)阴跷脉、阳跷脉 68

(六)阴维脉、阳维脉 69

三、作用 71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73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73

(一)沟通内外 73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73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 73

(一)由外传里 73

(二)内病传外 74

(三)经络、脏腑病互传 74

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74

一、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74

(一)经络诊案 74

(二)切脉诊断 74

二、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75

(一)针灸治疗方面 75

(二)气功推拿治疗方面 75

(三)药物治疗方面 76

小结 76

附: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 76

第五章 病因病理 78

第一节 发病 78

第二节 病因 80

一、六淫 80

(一)风 81

(二)寒 82

(三)暑 83

(四)湿 84

(五)燥 84

(六)火(热) 85

二、疫疠 86

三、七情 87

(一)七情与内脏的关系及致病特点 87

(二)常见的情志病证 88

四、饮食劳逸 88

(一)饮食 88

(二)劳逸 89

五、外伤及虫兽所伤 89

六、痰饮、瘀血 89

(一)痰饮 89

(二)瘀血 91

七、寄生虫 92

第三节 病机 92

一、邪正斗争 92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 93

(二)邪正斗争与疾病转归 93

二、阴阳失调 94

三、升降失常 94

四、小结 95

附:情志发病机理研究、探讨简介 96

第六章预防与治则、八法 98

第一节 预防 98

一、未病先防 98

二、既病防变 99

第二节 治则 99

一、治病求本 100

(一)治病求本 100

(二)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00

(三)正治与反治 100

二、治标与治本 101

(一)标本缓急 101

(二)扶正与祛邪 102

三、调整阴阳 103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04

(一)因时制宜 104

(二)因地制宜 104

(三)因人制宜 104

第三节 八法 105

一、汗法 105

二、吐法 106

三、下法 106

(一)攻下法 106

(二)润下法 106

(三)逐水法 106

四、和法 106

五、温法 107

六、清法 107

(一)清热生津 107

(二)清热泻火 107

(三)清营透热 107

(四)清热凉血 107

七、补法 107

(一)补气法 107

(二)补血法 108

(三)补阴法 108

(四)补阳法 108

八、消法 108

(一)消坚化积 108

(二)消食导滞 108

(三)消痰化饮 108

(五)消水散肿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