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生遗传育种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禹山林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47806104
  • 页数:5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四篇二十五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花生遗传育种的理论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当今花生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第一篇花生遗传学,详细介绍了花生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性、生育期与休眠性,以及性状的相关分析和连锁遗传、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的遗传特性和科研成果。第二篇花生育种方法,逐一介绍了花生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育种等各种育种方法的特点及运用。第三篇花生特定目标育种,则针对我国花生生产区域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消费要求介绍了花生育种目标的制定、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早熟育种、耐旱育种、耐涝与耐荫育种、抗病育种、抗虫育种和作为饲料作物和地被植物的育种。第四篇品种审(鉴、认)定与种子生产,介绍了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审定标准和保护,种子的质量等级与检验、繁育技术与保存等。

第一篇 花生遗传学 2

第一章 花生农艺性状遗传 2

第一节 植株性状的遗传 2

一、生育习性的遗传 2

二、茎部性状的遗传 4

三、叶部性状的遗传 5

四、花性状的遗传 6

五、根部性状的遗传 6

六、植株数量性状的遗传率 6

第二节 荚果和子仁性状的遗传 10

一、荚果性状的遗传 10

二、种子性状的遗传 14

三、荚果和子仁数量性状的遗传率 16

第二章 花生品质性状遗传 18

第一节 蛋白质含量 18

一、花生子仁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 18

二、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遗传 18

三、影响蛋白质含量的其他因素 24

第二节 含油率 25

一、花生子仁发育过程中油脂的形成 25

二、含油率的遗传 26

三、影响含油率的其他因素 28

第三节 脂肪酸含量 29

一、脂肪酸含量的遗传 30

二、油酸/亚油酸比值的遗传 32

三、影响油酸/亚油酸比值的其他因素 32

第四节 含糖量 33

一、子仁发育过程中含糖量的变化 34

二、含糖量的遗传 34

三、影响含糖量的其他因素 34

第三章 花生抗性遗传 40

第一节 花生抗病性的遗传 40

一、叶斑病抗性 40

二、锈病抗性 43

三、网斑病抗性 45

四、青枯病抗性 46

五、土传真菌性枯萎病 47

六、病毒病抗性 48

七、根结线虫病抗性 49

八、黄曲霉抗性 50

第二节 花生非生物胁迫因子抗性的遗传 52

一、抗旱性 52

二、耐涝性 53

三、耐缺铁 54

四、耐酸性 55

第四章 花生生育期遗传与休眠性遗传 60

第一节 生育期遗传 60

一、花生生育期概述 60

二、熟性遗传 61

第二节 休眠性遗传 65

一、休眠性鉴定方法 65

二、休眠性遗传 66

第五章 花生性状的相关分析和连锁遗传 70

第一节 相关分析 70

一、花生产量性状与其他性状的相关 70

二、花生农艺性状与生理特性的相关 73

三、花生主要内在品质性状与其他性状的相关 73

四、抗逆性状的相关分析 75

第二节 连锁分析 78

一、农艺性状的连锁分析 78

二、抗逆性状的连锁分析 78

第六章 花生细胞遗传学 82

第一节 染色体数目与形态 82

一、花生栽培种的染色体数目与形态 82

二、花生野生种的染色体数目与形态 87

第二节 花生种间杂交后代的染色体变化 90

一、不同倍性花生材料杂交成功率 90

二、不同倍性花生材料杂交后代的细胞学变异 93

三、花生多倍体的形态及减数分裂 99

四、花生的非整倍体 102

第七章 花生分子遗传学 105

第一节 遗传标记 105

一、遗传标记的发展 105

二、遗传标记的分类 106

三、DNA分子标记技术 108

第二节 基因挖掘 116

一、基因挖掘的方法 116

二、花生基因挖掘的研究进展 122

第三节 花生蛋白质组 124

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技术 124

二、植物种子蛋白质组研究 125

三、花生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28

第二篇 花生育种方法 136

第八章 花生引种 136

第一节 引种依据 137

一、气候条件与引种的关系 137

二、生态条件与引种的关系 140

三、品种类型与引种的关系 141

四、生产条件与引种的关系 141

第二节 引种程序 141

一、搜集材料 142

二、检疫工作 142

三、材料选择 143

四、引种试验 143

第三节 引种范例 144

一、引入直接作为主要推广种的品种 144

二、引入用作育种材料的品种 150

第九章 花生系统育种 154

第一节 单株选择的指标与依据 155

一、单株选择指标与依据 157

二、单株选择效果与选择效率的提高 167

第二节 系统育种的程序 169

一、单株选择法 169

二、混合选择法 171

第十章 花生杂交育种 176

第一节 花生的开花、传粉与受精 176

一、花序和花器 176

二、花芽发育及影响因素 178

三、开花 180

四、授粉 181

五、受精 182

第二节 花生荚果与种子发育 182

一、荚果的发育 182

二、种子的发育 186

第三节 杂交技术 187

一、亲本种植 187

二、去雄 188

三、授粉 188

四、去雄授粉后的管理 190

五、去雄授粉技术的一些改进 190

第四节 亲本选配与杂交方式 191

一、亲本选配 191

二、杂交方式 193

第五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与选择 195

一、系谱法 195

二、混合法 198

三、派生系统法 199

四、“一粒传”混合法 200

五、集团混合法 200

六、综合品种 200

七、多系品种法 200

八、双列选择交配法 202

九、聚合杂交法 202

第六节 花生杂交育种的典型程序 203

一、亲本材料圃 204

二、杂交圃 204

三、杂种圃和选种圃 204

四、鉴定圃 205

五、品种比较试验 206

第十一章 花生远缘杂交育种 208

第一节 花生属植物的分类与区组间关系 208

一、栽培种花生的品种分类 208

二、花生属植物资源的分类 211

三、花生属区组间关系 216

第二节 亲和野生种在花生育种中的利用 218

一、四倍体途径 219

二、三倍体途径 219

三、六倍体途径 220

四、同源四倍体途径 221

五、双二倍体途径 222

第三节 不亲和野生种在花生育种中的利用 223

一、激素涂抹与胚、胚珠培养相结合 224

二、激素涂抹与果针培养相结合 224

三、激素涂抹 227

第十二章 花生杂种优势利用 230

第一节 杂种优势表现 230

一、农艺性状的优势表现 230

二、产量性状的优势表现 231

三、品质性状的优势表现 233

四、配合力分析 233

第二节 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236

一、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创建雄性不育系 237

二、通过花药培养技术固定杂种优势 238

第十三章 花生诱变育种 240

第一节 辐射育种 240

一、诱变剂种类 240

二、辐射诱变机制 241

三、辐射育种的特点 243

四、辐射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244

五、诱变效果的影响因素 245

六、辐射育种程序 246

七、辐射育种进展 248

第二节 化学诱变育种 250

一、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和诱变机制 250

二、化学诱变特点 251

三、化学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252

四、处理方法 253

五、化学诱变育种程序 253

六、化学诱变育种进展 254

第三节 航天育种 255

一、空间诱变作用因素 255

二、空间诱变机制 256

三、空间诱变的特点 257

四、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258

五、航天育种程序 259

第十四章 花生细胞工程育种 261

第一节 细胞、组织与器官培养 261

一、胚、胚珠、子房和果针培养 261

二、花药培养 263

三、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技术 265

第二节 细胞突变体与无性系变异 270

一、离体诱变的优越性及研究进展 270

二、操作程序 271

第三节 花生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 273

一、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 273

二、体细胞杂交 277

第十五章 花生分子育种 283

第一节 转基因育种 283

一、植物转基因育种的一般程序 283

二、花生转基因育种 291

第二节 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297

一、分子标记筛选方法 297

二、MAS的方法、应用及影响因素 301

三、MAS在花生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307

第三篇 花生特定目标育种第十六章 花生育种目标 316

第一节 产量 317

一、高产株型架构 317

二、花生高产的生理基础 318

三、花生的共生固氮作用 319

四、不易落果 320

第二节 品质 320

一、高油 320

二、高蛋白、低脂肪 321

三、氨基酸平衡 321

四、高油酸、低棕榈酸 322

第三节 安全 322

一、无黄曲霉毒素污染 322

二、低镉积累 323

三、无过敏原 324

第四节 熟性与休眠性 325

一、熟性 325

二、休眠性 325

第五节 抗性 326

一、抗生物胁迫 326

二、抗非生物胁迫 326

第六节 适宜机械化操作 328

第七节 鲜食与出口 329

一、鲜食 329

二、出口 330

第八节 保健与药用 330

一、白藜芦醇 331

二、原花色素 331

三、黄酮 331

四、凝集素 332

五、磷脂 332

第十七章 花生高产育种 336

第一节 高光效、低呼吸消耗与经济系数 337

一、花生的光合性能及光能利用 337

二、高产花生品种植株的生物学特性 345

三、花生高产品种的生理学指标及高光效育种 346

第二节 花生高产育种程序 349

一、亲本材料准备 350

二、亲本材料的杂交与处理 350

三、后代材料的选择 352

四、分子育种 353

第十八章 花生品质育种 355

第一节 品质分析技术 355

一、花生含油率的检测分析技术 355

二、花生脂肪酸的检测分析技术 357

三、花生蛋白的检测技术 363

四、花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366

第二节 优质种质资源 375

一、高油种质资源 375

二、高油酸种质资源 378

三、高蛋白种质资源 380

第三节 花生内在品质育种 381

一、花生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381

二、育种方法 383

第四节 出口花生育种 387

一、花生贸易与品种改良 387

二、出口花生品种的育种途径和方法 390

第十九章 花生早熟育种 394

第一节 早熟性鉴定技术 394

一、积温鉴定技术 394

二、花期鉴定技术 396

三、生育期鉴定技术 396

第二节 早熟种质资源 396

一、我国花生早熟资源 396

二、我国花生早熟品种 397

三、国外花生早熟资源 407

第三节 早熟性育种程序 408

一、杂交育种 408

二、诱变育种 409

三、早熟育种范例 409

第二十章 花生抗旱、耐涝与耐荫育种 411

第一节 我国花生产区水资源及旱涝灾害 411

一、人均水资源缺乏 411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411

三、花生产区旱涝灾害 412

第二节 花生的水分代谢 413

一、花生对水分的吸收与散失 413

二、花生需水规律 414

第三节 抗旱育种 416

一、干旱对花生的影响 416

二、花生抗旱反应与耐热性 422

三、花生抗旱机制 423

四、花生抗旱育种技术 427

五、花生抗旱种质资源 432

六、花生抗旱育种研究进展 433

第四节 耐涝育种 435

一、湿涝害的成因与类型 435

二、花生湿涝害的发生区域 436

三、湿涝对花生的影响 436

四、花生耐湿涝机制 442

五、耐涝鉴定技术 445

六、耐涝种质资源 449

第五节 耐荫育种 450

一、花生基本光反应特性 451

二、遮光对花生的影响及机理 452

三、花生耐荫种质鉴定 456

第二十一章 花生抗病育种 461

第一节 抗病鉴定技术 461

一、叶斑病 461

二、锈病 463

三、网斑病 464

四、青枯病 465

五、白绢病 466

六、病毒病 467

七、线虫病 468

八、黄曲霉 468

第二节 抗病种质资源 470

一、叶斑病 470

二、锈病 470

三、网斑病 471

四、青枯病 471

五、白绢病 472

六、病毒病 472

七、线虫病 473

八、黄曲霉 473

第三节 抗病育种程序与进展 473

一、花生抗病育种的一般程序 473

二、花生主要病害的抗性育种进展 476

第二十二章 花生抗虫育种 481

第一节 抗虫鉴定技术 481

一、花生潜叶麦蛾 482

二、斜纹夜蛾 483

三、棉铃虫 483

四、蚜虫 483

五、蓟马 484

六、叶蝉 484

七、叶螨 484

八、蛴螬 485

九、白蚁 485

十、地老虎 486

十一、新珠蚧 486

第二节 抗虫种质资源 486

一、蓟马 487

二、叶蝉 490

三、蚜虫 492

四、棉铃虫 493

五、斜纹夜蛾和潜叶麦蛾 496

六、叶螨 497

七、地下害虫 498

第三节 抗虫育种程序 498

一、常规花生抗虫育种程序 498

二、基因工程抗虫育种程序 500

第二十三章 花生作为饲料作物和地被植物的育种 506

第一节 饲用花生育种目标与技术 506

一、适应性 506

二、饲料质量 507

三、植物生长发育 507

四、定植 507

五、抗病虫 508

六、持久性 508

第二节 饲用花生育种成就 508

一、Arachis glabrata Benth 508

二、Arachis pintoi Krap.& Greg.,nom.nud 509

三、其他野生种 511

第三节 地被花生育种研究进展 511

第四篇 品种审(鉴、认)定与种子生产第二十四章 花生品种审定、鉴定和认定 516

第一节 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 516

一、我国花生区域试验及其目的意义 516

二、花生区域试验的试验设计 517

三、花生新品种特征特性术语及区域试验的观察记载标准 517

四、试验结果统计及产量评定 520

五、中国花生区域试验的形成及沿革 521

第二节 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 527

第三节 花生新品种审(认)定和鉴定 527

第四节 花生新品种保护 531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 531

二、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内容 532

三、花生品种权的申请 532

第二十五章 花生种子生产 543

第一节 种子质量 543

一、种子质量的含义 543

二、花生种子质量等级 544

三、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544

第二节 种子检验 545

一、室内检验 545

二、田间种植检验 553

第三节 种性保持与种子繁育技术 553

一、花生种性保持 553

二、种子繁育技术 557

第四节 种子保存 559

一、花生荚果保存 559

二、花生子仁保存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