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内容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1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简史 2
第二章 疾病概论 3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3
一、健康的概念 3
二、疾病的概念 3
第二节 病因学 4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4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5
第三节 发病学 5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5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7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8
一、潜伏期 8
二、前驱期 8
三、症状明显期 8
四、转归期 8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0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10
一、水、钠的正常代谢 10
二、脱水 13
三、水中毒 16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17
一、钾的正常代谢与生理功能 17
二、低钾血症 18
三、高钾血症 21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 23
一、镁的正常代谢 23
二、低镁血症 24
三、高镁血症 26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28
第一节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常用的指标及其意义 28
一、动脉血pH 28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28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29
四、缓冲碱 29
五、碱剩余 29
六、阴离子间隙 29
第二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30
一、代谢性酸中毒 30
二、呼吸性酸中毒 34
三、代谢性碱中毒 35
四、呼吸性碱中毒 38
第三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39
第五章 水肿 41
第一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 41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41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43
第二节 常见水肿类型与特点 45
一、心性水肿 45
二、肾性水肿 45
三、肝性水肿 46
四、肺水肿 47
五、脑水肿 47
第三节 水肿对机体影响 49
第六章 缺氧 50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50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51
一、低张性缺氧 51
二、血液性缺氧 51
三、循环性缺氧 52
四、组织性缺氧 52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53
一、代偿性反应 53
二、代谢和功能障碍 55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55
一、代谢耗氧率 55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55
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 56
第七章 发热 57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 57
一、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的概念 57
二、发热激活物的种类 57
第二节 发热的发病机制 58
一、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种类 58
二、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59
三、调温反应 59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和热代谢特点 59
一、体温上升期 59
二、高峰期或发热持续期 60
三、体温下降期 61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61
一、功能变化 61
二、代谢的变化 62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与处理原则 62
一、生物学意义 62
二、处理原则 62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64
第一节 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64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64
二、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64
三、血细胞受损 64
四、其它因素 65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66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66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66
三、血液高凝状态 66
四、微循环障碍 66
五、不恰当地应用纤溶抑制剂 67
六、其它 67
第三节 DIC的分期和分型 67
一、分期 67
二、分型 68
第四节 DIC时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 68
一、出血 69
二、休克 69
三、器官功能障碍 69
四、贫血 70
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 70
第九章 休克 72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72
一、按原因分类 72
二、按血液动力学的特点分类 72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73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73
二、休克分期和微循环变化 73
三、神经、体液及细胞因素在休克中的作用 77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与器官功能变化 79
一、细胞变化 79
二、重要器官的功能变化 80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81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83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83
一、原因 83
二、影响因素 83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83
一、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84
二、钙超载 86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87
一、心脏变化 87
二、脑变化 88
三、肠变化 88
四、肾变化 88
五、其它变化 88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89
第十一章 心力衰竭 90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90
一、心力衰竭的原因 90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90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91
第二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功能 92
一、心脏的代偿 92
二、心脏以外的代偿 93
第三节 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 94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94
二、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 96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97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97
二、呼吸功能变化 97
三、其它器官功能的改变 98
四、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99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99
第十二章 呼吸衰竭 101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原因与发病机制 101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01
二、弥散障碍 104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104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 108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108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109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109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10
五、其它器官功能的变化 110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11
第十三章 肝功能衰竭 113
第一节 肝功能衰竭的分类和病因 113
一、急性肝功能衰竭 113
二、慢性肝功能衰竭 113
第二节 肝性脑病 113
一、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14
二、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119
第三节 肝性肾功能衰竭 120
一、肝性肾功能衰竭的类型 120
二、肝性功能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120
第四节 肝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122
一、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122
二、肝性功能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 123
第十四章 肾功能衰竭 124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124
一、病因和分类 124
二、发病机制 126
三、发病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 127
四、防治原则 129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130
一、病因 130
二、发展进程 130
三、发病机制 131
四、功能和代谢变化 132
第三节 尿毒症 136
一、发病机制 136
二、功能代谢变化 137
三、防治原则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