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专题讨论 375
第7章 规划技术力量状况:国家“城市设计院”成立过程的历史考察/Technical Fore Status 375
7.1 透视规划技术力量之大事件:国家“城市设计院”的成立 377
7.2 国家“城市设计院”的成立背景与动因 378
7.2.1 国家迎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高潮,迫切需要加强规划设计工作 378
7.2.2 实际工作中技术力量薄弱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城市规划活动的有效开展 379
7.2.3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重点建设城市的方针,要求对全国各地规划技术力量不平衡和不统一的状况加以改变 381
7.2.4 苏联设计机构的设置及运行状况,为新中国规划设计机构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经验 383
7.3 国家“城市设计院”的成立过程 384
7.3.1 早期城建局承担规划设计工作的实践体会 384
7.3.2 国家计委的建议通知 385
7.3.3 城建总局筹建过程中的统筹考虑 386
7.3.4 苏联专家的急切建议 388
7.3.5 建工部向中央的报告和提议 389
7.3.6 前期筹备 390
7.3.7 正式成立 393
7.4 国家“城市设计院”的机构设置与人员情况 394
7.4.1 早期设想方案 394
7.4.2 批准成立时的“班底” 395
7.4.3 人员和干部的进一步充实 397
7.4.4 民用建筑设计院的并入与分出 400
7.4.5 早期的业务工作 403
7.5 城市规划技术力量状况 407
7.5.1 成立国家“城市设计院”的重大意义 407
7.5.2 城市规划技术力量状况之管窥 410
7.6 全国及八大重点城市的规划技术力量之概貌 413
第8章 19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城市”建设:“苏联规划模式”探源/Origin Of Soviet Pattern Of Urban Planning 417
8.1 19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 419
8.1.1 社会经济背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419
8.1.2 城镇化发展背景:快速城镇化的“起飞”期 422
8.1.3 诱发因素:关于“社会主义”聚居方式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交锋” 424
8.2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428
8.2.1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提出过程 428
8.2.2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429
8.3 莫斯科改建规划: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建设的经典范例 433
8.3.1 莫斯科改建规划工作情况 434
8.3.2 莫斯科改建规划的主要内容 438
8.4 苏联城市规划工作的模式特征(1930~1940年代) 449
8.4.1 苏联城市规划的发展情况 449
8.4.2 城市规划工作的模式特征 456
8.4.3 关于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立法 466
8.5 关于“苏联规划模式”源头的初步认识 469
第9章 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工作方法:是照搬“苏联模式”吗?/Is Planning Method Of Eight Key Cities Copy From The Soviet Model? 477
9.1 八大重点城市规划与“苏联模式”的关系:整体认知 479
9.2 城市规划工作对苏联标准的借鉴:若干基本事实 480
9.2.1 规划工作中选用规划标准的总体情况 480
9.2.2 关于人均居住面积定额的讨论 482
9.2.3 关于其他一些规划标准的讨论 489
9.3 对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再认识 494
9.3.1 规划编制工作的时代条件 494
9.3.2 规划编制工作中的一些本土化“创新”探索 495
9.4 城市规划的“高标准”:症结之所在 497
第10章 “洛阳模式”与“梁陈方案”:新旧城规划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启示/Comparison And Inspiration Of Liang-Chen Project And Luoyang Mode 501
10.1 洛阳城市规划建设历程的简要回顾 505
10.2 “洛阳模式”与“梁陈方案”的对比分析 509
10.2.1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规划模式渊源之不同 509
10.2.2 “地下”遗址与“地上”实物——历史文化保护对象之差异 515
10.2.3 “新兴工业区”与“中央行政区”——新城(新区)职能类型之不同 522
10.3 几点思考与启示 527
10.3.1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527
10.3.2 理想规划模式及其局限性 529
10.3.3 城市规划师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 531
第11章 1957年的“反四过”:再论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的实施问题/The Anti-Four-Excesses Movement In 1957 533
11.1 “反四过”运动的社会诱因与渐进过程 535
11.1.1 “增产节约”和反对浪费:“反四过”的社会诱因 535
11.1.2 1951~1952年和1955年:增产节约运动的前两次高潮 536
11.1.3 1957年的增产节约运动:“反四过”的特殊时代背景 537
11.2 “反四过”批判对象及其成因分析 539
11.2.1 “反四过”批判对象的实际指向 539
11.2.2 “四过”现象的成因分析——以城市规划相关问题为中心 542
11.3 城市规划工作与“反四过”运动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559
11.3.1 城市规划:“反四过”整改措施的矛头所向 559
11.3.2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反四过”运动的另一时代背景 560
11.3.3 “复杂问题简单化”:“反四过”运动显著的固有缺陷 562
11.3.4 城市规划成为“替罪羊”:原因之所在? 564
11.4 “反四过”运动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 565
11.4.1 积极因素 565
11.4.2 严重后果 568
11.5 应当吸取的历史教训 572
11.5.1 坚持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经常性地自省、自重和自律 572
11.5.2 冷静认识城市规划的责任范畴,客观、务实地谋求规划工作的合理定位 574
11.5.3 加强对规划工作的系统性总结,努力构建城乡规划的科学体系 574
第12章 60年回望: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工作的评价/Evaluation Of Eight-Key-City’s Planning 577
12.1 关于规划评价的认识与讨论 578
12.1.1 规划评价的不同情形 578
12.1.2 关于八大重点城市规划评价的追问 580
12.1.3 城市规划工作的历史评价及其基本观念 582
12.2 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的重要历史地位: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奠基石 583
12.2.1 为一系列重点工业项目和市政建设提供了积极的配套服务,有力保障了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584
12.2.2 为八个重点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创造了新中国的首批规划设计经典范例 586
12.2.3 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实战能力的规划师队伍,奠定了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人才基础 594
12.2.4 初步建立了规划观念,积累了大量城市规划工作经验,逐步建立起一些城市规划制度 603
12.2.5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规划方法进行了尝试探索,在借鉴苏联规划经验的肇始同步开启 606
“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的建设进程 606
12.3 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的时代局限性 608
12.4 整体认识 611
结语/Closing 613
大事纪要/Events 617
主要参考文献/Reference 621
索引/Indexes 626
致谢/Acknowledgement 635
后记/Postscript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