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投笔从戎 1
第一章 起步于抗日根据地的学术研究(1939—1950) 8
第一节 马背上的书箱(1939—1945) 9
第二节 任职北方大学(1946—1948) 18
第三节 任职华北大学(1948—1949) 27
第四节 撰写《美国侵华史》(1947—1954) 39
第二章 在中国科学院初建时期(1951—1958) 53
第一节 任职科学院学习委员会(1951—1952) 54
第二节 任职编译局(1952—1953) 58
第三节 在科学院院部的其他工作(1952—1956) 62
第四节 参加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1953) 68
第五节 参与组建学部(1954—1956) 76
第六节 参与制定全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1956) 84
第三章 参与组建三个历史研究所(1949—1961) 89
第一节 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成员(1953) 90
第二节 参与组建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第二所(1953—1954) 92
第三节 参与创办《历史研究》杂志(1954) 99
第四节 参与组建历史研究所第三所(1953—1956) 103
第五节 参与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纪念活动(1958—1961) 113
第六节 参加历史学家内蒙古考察团(1961) 119
第四章 建国初期参与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55—1965) 124
第一节 接待外国史学家访华(1955—1964) 125
第二节 赴民主德国参加学术会议(1955) 128
第三节 参加巴基斯坦历史学年会(1962—1965) 131
第四节 参加中国学术代表团访日(1963) 136
第五节 参加北京科学讨论会(1964) 147
第六节 与日本学者井上清的友谊(1960—1964) 157
第五章 “文革”岁月(1966—1976) 160
第一节 “文革”早期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1966—1967) 161
第二节 通读马恩全集(1967—1976) 167
第三节 被“解放”(1971—1973) 176
第六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学术活动(1978—1983) 181
第一节 近代史所学术建设(1978—1983) 182
第二节 “赤门谈史”(1979—1980) 187
第三节 国内重要学术活动(1979—1999) 195
第七章 新时期的中国史学建设(1980—1997) 208
第一节 重建中国史学会(1980—1988) 209
第二节 推动中国史学会参加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983—1985) 214
第三节 重要学术会议和活动(1984—1996) 220
第四节 扩大对外交流(1977—1997) 232
第八章 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研究(1981—1996) 249
第一节 组织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1981—1991) 250
第二节 建立孙中山研究会(1984) 255
第三节 孙中山研究(1985—1996) 258
第四节 率团出席莫斯科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1986) 268
第九章 抗日战争研究(1982—1999) 271
第一节 参与筹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982) 272
第二节 推动抗日战争史研究(1982—1999) 276
第三节 创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1989—1991) 289
第四节 抗日战争研究的新阶段(1991—1998) 296
第五节 重访太行山抗日根据地(1997) 304
第六节 与八路军中的日本友人重逢(1998) 312
第十章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及常委会委员(1964—1992) 318
第一节 担任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1964—1993) 319
第二节 参与人大的国内活动(1977—1990) 323
第三节 参加人大代表团出访(1981—1987) 334
第十一章 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1938—1999) 348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1983—1998) 349
第二节 弘扬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1978—1997) 358
第三节 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1987—1999) 371
第四节 最后的报告(1999)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