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背景与意义 1
1.1.1国际背景 2
1.1.2国内背景 4
1.1.3选题意义 5
1.2主要概念界定 8
1.2.1养老模式 9
1.2.2养老模式选择 13
1.2.3老年生活质量 14
1.3研究综述 17
1.3.1国外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17
1.3.2国内养老模式综述 21
1.3.3国内养老模式述评 25
1.4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7
1.4.1理论基础 27
1.4.2研究方法 29
1.4.3研究框架 30
1.5本章小结 31
2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的主体与动因——老年人口分层与需求研究 33
2.1中国老年人口的界定与特征 34
2.1.1老年人口的界定 34
2.1.2中国老年人口的特点 35
2.2中国老年人口分层 43
2.2.1老年人口社会分层理论与标准 44
2.2.2老年人口分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49
2.2.3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分层 53
2.3不同阶层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58
2.3.1老年人口需求的理论基础 58
2.3.2老年人口需求与老年人口分层 62
2.3.3老年人口需求的共性与个性 64
2.4老年人口多样性需要与老年人口生活质量 76
2.5本章小结 77
3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的客体和前提——养老模式的现代变迁与多元化发展趋势 79
3.1中国养老模式的现代变迁 80
3.1.1家庭养老到社会化养老的变迁 82
3.1.2养老居住模式的演变 88
3.1.3经济供养向照料与精神慰藉转变 92
3.2我国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 94
3.2.1养老模式多元化趋势 94
3.2.2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102
3.3多元化养老模式与不同层次老年人口需求之间的联系 103
3.3.1多元化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口需求的供给 104
3.3.2老年人口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 108
3.3.3从养老需求与供给视角看养老模式的选择 110
3.4养老模式选择与老年生活质量的提高 112
3.4.1老年人口养老供需与老年生活质量 112
3.4.2多元化养老模式与老年生活质量 113
3.5本章小结 114
4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的评价标准——老年生活质量 115
4.1研究老年生活质量的意义 116
4.1.1老年生活质量是养老模式供给的有效评价标准 116
4.1.2老年生活质量的变动反映养老模式的变动方向 117
4.1.3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是老年人口分享社会进步的标志 118
4.2老年生活质量与养老模式的理论关系 119
4.2.1老年人口需求与老年生活质量的理论关系初探 120
4.2.2养老模式与老年生活质量之间的理论关系 122
4.3生活质量与多元养老模式的互动探讨 125
4.3.1老年物质生活质量与多元养老模式 126
4.3.2老年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多元养老模式 131
4.3.3老年身心健康质量与多元养老模式 136
4.4老年生活质量对养老模式选择的评价作用 139
4.5本章小结 140
5基于老年生活质量的中国养老模式差异性选择研究 141
5.1养老模式选择的特征和实质 142
5.1.1养老模式选择的内涵与系统分析 142
5.1.2养老模式选择的特征 146
5.1.3养老模式选择的动因与实质 148
5.2养老模式优选的目标分层和基本原则 150
5.2.1优选的目标分层 150
5.2.2优选的基本原则 151
5.3基于老年生活质量的中国养老模式差异性选择设想 155
5.3.1城乡老年人口阶层的养老模式优选 156
5.3.2不同阶层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 163
5.4本章小结 166
6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的实践分析——基于老年生活质量的养老模式选择效应探析 167
6.1调研情况概述 168
6.1.1成都养老需求与选择的缩影 168
6.1.2调研方法和视角说明 170
6.1.3调研个案情况说明 172
6.2三种养老模式的调查分析 175
6.2.1社区居家养老——金秋乐园 176
6.2.2社区机构养老——托老站 184
6.2.3机构养老——晚霞社会养老中心 190
6.3基于老年生活质量的养老模式选择效应浅议 196
6.3.1多元养老模式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197
6.3.2三种养老模式的效应比较分析 199
6.3.3多元化养老模式发展效应 208
6.4本章小结 210
7建立基于生活质量的养老模式选择支持系统 211
7.1微观支持体系 212
7.1.1建立公共财政的稳定投入机制 212
7.1.2构建专业的老年社区正式照料体系 213
7.1.3挖掘社区非正式照料资源,补充正式照料的不足 214
7.2宏观支持体系 216
7.2.1政策法律 216
7.2.2经济发展 218
7.2.3文化舆论 218
7.2.4社会进步 220
7.2.5环境质量 221
7.3本章小结 222
8结束语 223
8.1论文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223
8.2后续研究 226
参考文献 227
中文部分 227
英文部分 238
附录一 访谈提纲 241
附录二 访谈资料图片 247
后记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