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 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理论意义 1
1.1.2 应用价值 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2.1 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2
1.2.2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11
1.3 研究框架 12
1.3.1 研究内容 12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
1.3.3 技术路线图 15
第2章 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16
2.1 基本概念界定 16
2.1.1 西南地区与西南山地 16
2.1.2 生态旅游与山地生态旅游 19
2.1.3 山地生态系统与生态旅游系统 23
2.2 相关概念辨析 25
2.2.1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25
2.2.2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 27
2.2.3 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 28
2.2.4 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 30
2.2.5 生态旅游与社区旅游 32
2.3 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理论 34
2.3.1 旅游学理论 34
2.3.2 生态学理论 35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7
2.4 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撑理论 39
2.4.1 系统分析理论 39
2.4.2 社区参与理论 42
2.4.3 生态旅游管理理论 43
2.4.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45
第3章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探索 47
3.1 西南山地区域概况 47
3.1.1 重庆市 47
3.1.2 四川省 49
3.1.3 贵州省 50
3.1.4 云南省 52
3.2 西南山地特殊区域优势分析 56
3.2.1 原始的山地生态 56
3.2.2 原生的民族文化 61
3.2.3 远古的历史烟尘 62
3.2.4 巨大的旅游市场 63
3.3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资源概 69
3.3.1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 69
3.3.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70
3.4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特性解析 71
3.4.1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动因解析 71
3.4.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解析 73
3.4.3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效益解析 76
3.4.4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解析 77
3.4.5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文化效益解析 78
3.5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78
3.5.1 法律体系缺失,保护意识薄弱 79
3.5.2 资金投入不足,科学技术低下 79
3.5.3 专业人才匮乏,环境监控缺失 79
3.5.4 基础设施欠缺,开发营销滞后 79
3.5.5 社区参与乏力,监督管理失调 80
3.6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80
3.6.1 突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80
3.6.2 注重独特原生态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81
3.6.3 强化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因子的研究 81
3.6.4 推进生态旅游相关产业与配套设施的发展 82
3.6.5 引导生态旅游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 82
3.6.6 关注山地社区的和谐发展 83
第4章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系统研究 84
4.1 研究视角的选取 84
4.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要素框架的设计 84
4.2.1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要素框架的构成 84
4.2.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要素的内涵辨析 85
4.3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目标体系的构建 87
4.3.1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87
4.3.2 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 88
4.4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的反思 89
4.4.1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的构成 90
4.4.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的特点 90
4.4.3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的冲突 94
4.4.4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的优化 96
4.5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06
4.5.1 评价目标 106
4.5.2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106
4.5.3 指标体系的建立 107
4.5.4 指标权重的确立 117
4.5.5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评价模型 122
4.6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123
4.6.1 自然生态景观游赏型 123
4.6.2 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型 124
4.6.3 科普考察生态学习型 124
4.6.4 红色旅游爱国教育型 125
4.7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运行机制的研究 125
4.7.1 信息传导机制 125
4.7.2 社区参与机制 127
4.7.3 区域合作机制 128
4.7.4 生态补偿机制 130
4.8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总体发展思路的提出 133
4.8.1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 133
4.8.2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思路 134
4.8.3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 136
4.8.4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途径 138
第5章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 140
5.1 法规制度保障体系 140
5.1.1 确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理念 140
5.1.2 制定山地生态旅游法律法规及其标准 141
5.1.3 加强山地生态旅游循环经济法律调控 141
5.2 资金投入支持体系 141
5.2.1 建立投资引导机制,确保山地生态旅游业开发建设实施 142
5.2.2 拓宽旅游融资渠道,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与规模经济效益 142
5.2.3 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增强山地生态旅游业自我发展能力 143
5.2.4 收取资源保护费用,建立山地生态旅游的效益补偿机制 143
5.3 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144
5.3.1 建立和完善山地生态旅游科技创新体系 144
5.3.2 强化外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发展能力 144
5.3.3 创办科技推动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 144
5.3.4 积极推动科技扶贫与旅游扶贫有机结合 145
5.3.5 增强旅游智力投资,营造科技兴旅大环境 145
5.4 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45
5.4.1 加大对生态旅游专业教育的投入,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145
5.4.2 加强对生态旅游人才的道德教育,坚持与时俱进培养理念 146
5.4.3 注重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大力培养高层管理人才 146
5.4.4 重视对生态旅游从业者的再教育,加强景区工作人员培训 147
5.5 生态环境监控体系 148
5.5.1 采取限制性保护措施,适时引导分流游客 148
5.5.2 提高旅游区环境容量,落实宣传环保教育 148
5.5.3 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调节游客时空分布 148
5.5.4 实施景区的日常监测,建立信息网络系统 149
5.6 基础设施配套体系 149
5.6.1 构建西南山地交通网体系 149
5.6.2 配备高质环保的餐宿设施 150
5.6.3 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系统 152
5.6.4 加强其他的基础配套设施 157
5.7 产品开发营销体系 157
5.7.1 山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157
5.7.2 山地生态旅游产品营销体系 160
5.8 社区参与利益体系 166
5.8.1 引导居民融入旅游规划决策,发挥社区主人翁意识 166
5.8.2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利益分配,调动社区参与积极性 167
5.8.3 加强山地生态旅游教育培训,增强社区的环保意识 167
5.8.4 注重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要性,发展和谐生态旅游业 167
5.9 生态监督管理体系 168
5.9.1 坚持科学开发与保护并重,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68
5.9.2 开展环境容量科学评估,严格控制景区游人数量 168
5.9.3 推进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 169
5.9.4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169
第6章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实证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170
6.1 以贵州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依据 170
6.1.1 区位概况分析 170
6.1.2 区域经济状况 172
6.1.3 区域资源禀赋 173
6.1.4 区域旅游特色 176
6.2 贵州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177
6.2.1 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 177
6.2.2 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 183
6.2.3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184
6.3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186
6.4 贵州山地生态旅游发展评价分析 187
6.4.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187
6.4.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188
6.4.3 指标的量化及标准化处理 195
6.4.4 综合评价得分及等级判断 198
6.5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199
6.5.1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金、人才、宣传的投入不足 199
6.5.2 利益主体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199
6.5.3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开发保护的动力机制 199
6.5.4 社区市场参与率低,传统文化被动受到冲击 199
6.6 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200
6.7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模式选择 201
6.8 贵州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对策 202
6.8.1 加大资金投入与宣传力度,形成专业人才引进机制 202
6.8.2 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的监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202
6.8.3 增强原生态文化保护意识,防止传统文化不良变迁 203
6.8.4 提高社区居民市场参与率,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03
第7章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 205
7.1 政府规制层面的具体对策 205
7.1.1 以生态旅游产品的“准公共物品”特征为依据 205
7.1.2 以生态旅游经营企业为主要对象 206
7.1.3 以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综合运用为规制手段 207
7.2 社区参与层面的具体对策 207
7.2.1 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207
7.2.2 建立联合共管组织,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 208
7.2.3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组建社区旅游人才队伍 208
7.2.4 注重平衡权益分配,取得社区居民理解支持 208
7.3 旅游资源供给层面的具体对策 208
7.3.1 重视旅游资源供给,确保生态旅游平衡发展 208
7.3.2 实行城市联网辐射,培育生态旅游业支撑点 209
7.3.3 开展分区供给策略,层次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211
7.3.4 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13
7.3.5 转变经营服务理念,积极实施生态旅游创新 214
7.4 旅游产品开发层面的具体对策 216
7.4.1 做好开发的可行性论证,加强产品规划设计 217
7.4.2 保护生态区环境与资源,开发特色项目产品 217
7.4.3 强调旅游产品层次开发,分流不同偏好游客 217
7.4.4 注重产品间的协调开发,争取最大综合效益 218
7.5 资源环境保护层面的具体对策 218
7.5.1 宣传山地生态旅游,开展生态保护教育 219
7.5.2 重视生态规划工作,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219
7.5.3 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注重景区环境承载 220
7.5.4 建立健全政策体制,强化人才培养建设 220
7.6 旅游中介发展层面的具体对策 221
7.6.1 培养战略远见,完善运行机制 221
7.6.2 强化管理创新,实现科技兴企 222
7.6.3 持续产品创新,注重组织学习 223
7.6.4 转变营销理念,打造企业品牌 224
参考文献 225
附件1 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图 234
附件2 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对比表 238
附件3 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 240
附件4 贵州生态旅游业重要指标一览 242
附件5 西南山地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专家评分表 246
附件6 贵州生态旅游评价问卷调查 248
后记 250